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18 页/共 90 页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案沈云。喝。当作急。非也。灵经脉篇。喝喝而喘。)   〔鉴〕脉沉细迟。则阳大虚。故名脱气。脱气者。谓胸中大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故疾行喘喝也。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四末不温。故手足逆冷也。寒盛于中。故腹满溏泄。   食不消化也。   〔魏〕沉小兼数。则为阴虚血亡。沉小兼迟。则必阳虚气耗也。故名之曰脱气。   案抱朴子曰。奔驰而喘逆。或咳或懑。用力役体。汲汲短乏者。气损之候也。面无光色。皮肤枯腊。唇焦脉白。腠理萎瘁者。血灭之证也。所谓气损。乃脱气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此条亦见于辨脉。及妇人杂病。)   〔程〕人之所以有身者。精与血也。内填骨髓。外溉肌肤。充溢于百骸。流行于脏腑。乃天一所生之水。   四大藉此以成形。是先天之神气。必恃后天之精血。以为运用。有无相成。阴阳相生。毋令残害。若其人房室过伤。劳倦过度。七情暗损。六淫互侵。后天之真阴已亏。先天之神气并竭。在妇人则半产胞胎。或漏下赤白。在男子则吐衄亡血。或梦交泄精。诊其脉。必弦而大。弦为寒。而大为虚。既寒且虚。则脉成革矣。革者如按鼓皮。中空之象。即芤大之脉。内经曰。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故仲景一集中。前后三致意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外台。无悸衄二字。口燥下。有并妇人少腹痛六字。引古今录验。名芍药汤。)   〔程〕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烦热。脾虚也。悸。心虚也。衄。肝虚也。失精。肾虚也。咽干口燥。肺虚也。此五脏皆虚。而土为万物之母。故先建其脾土。   〔尤〕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令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案里急。诸家无明解。巢源虚劳里急候云。劳伤内损。故腹里拘急也。二十九难云。冲脉之为病。逆气里急。丁注。逆气。腹逆也。里急。腹痛也。此云腹中痛。则巢源为是。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原注〕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 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   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 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案此千金肾脏文。本于肘后。积冷气滞。作积劳虚损。胸满气急。作小腹拘急。胁肋腹胀。   头重不举。作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六脉俱不足以下。则肺脏门。小建中汤主疗。六脉俱不足。作肺与大肠俱不足。方后注云。肘后。用黄 人参各二两。名黄 建中汤。此所引颇舛。   〔程〕内经曰。脾为中央土。以灌四旁。故能生万物。而法天地。失其职。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五脏失所养。亦从而病也。建中者。必以甘。甘草大枣胶饴之甘。所以健中。而缓诸急。通行卫气者。必以辛。   姜桂之辛。用以走表。而通卫。收敛荣血者。必以酸。芍药之酸。用以走里。而收营。   营卫流行。则五脏不失权衡。而中气斯建矣。   外台。集验黄 汤。即黄 建中汤。方后云。呕者。倍生姜。又古今录验黄 汤。亦即黄 建中汤。   方后云。呕即除饴糖。总病论云。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饴糖也。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 建中汤主之。   〔尤〕里急者。里虚脉急。腹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   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 尤有专长也。   黄 建中汤方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 一两半。余根据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千金。及外台。引集验。用黄 三两。气短胸满四字。作呕者二字。茯苓作四两。及疗以下十四字无。方后云。此本仲景方。)   〔程〕生姜泄逆气。故短气胸满者。加生姜。甘令中满。   故去大枣。淡能渗泄。故加茯苓。茯苓能止咳逆。故疗肺虚不足。补加半夏。未详。   案小建中汤。黄 建中汤。考千金诸书。主疗及分两异同。药剂增减颇多。兹见其一二。以示运用之法。   千金建中汤。治五劳七伤。小腹急痛。膀胱虚满。手足逆冷。食饮苦。吐酸。痰呕泄下。少气目眩。耳聋口焦。小便自利方。   于黄 建中汤内。加干姜当归人参半夏橘皮附子。   又大建中汤。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KT KT 。愦愦不乐。胸中气急。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去精。惊恐虚乏方。   于黄 建中汤。加远志当归泽泻人参龙骨。(千金翼。无当归。)   又前胡建中汤。治大劳虚劣。寒热呕逆。下焦虚热。小便赤痛。客热上熏头目。及骨肉疼痛口干方。   于黄 建中汤。加前胡当归茯苓人参半夏。   又芍药汤。治产后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汤。   又云。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服建中汤。及服平胃丸。   又坚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   于小建中汤方内。加半夏三两。(千金翼。无甘草桂心。有生地黄。)   外台删繁建中汤。疗肺虚损不足。补气方。   于黄 建中汤内。加半夏。(案原文所载即是。盖系于后人所附。程云。未详。失考耳。)   又古今录验黄 汤。主虚劳里急。引少腹绞痛极挛。卵肿缩疼痛。   即黄 建中汤。方后云。呕即除饴。   又芍药汤。主疗及方。并与本文小建中汤同。   又黄 汤。疗虚劳里急。少腹痛。气引胸胁痛。或心痛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