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22 页/共 90 页
案上气。诸家不释。考周礼天官疾医职云。嗽上气。郑玄注。上气。逆喘也。此一节。即是肺胀不治之证。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沈〕此见肺痈当有肺胀之辨也。邪伤于卫后入于营。而为肺痈。此风伤于卫。内挟痰涎。壅逆肺气。
上逆奔迫。故喘而躁。是为肺胀。然有肺气壅逆。不得通调水道。水即泛滥皮肤。故曰欲作风水。治宜发汗驱风。从表而出。水即下渗。即下条小青龙之证也。
案肺胀一证。诸家未有云后世某证者。考下文云。肺胀咳而上气。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由此观之。即后世所谓呷嗽哮嗽之属。巢源云。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本事续方云。哮嗽如拽锯。是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若以下九字。
脉经无。千金作若渴者属消渴法六字。为细注。)
〔魏〕肺痿为虚热之证矣。然又有肺痿而属之虚寒者。则不可不辨也。乃吐涎沫而不咳。其人既不渴。又遗尿。小便数者。以上虚不能制水故也。肺气既虚。而无收摄之力。但趋脱泄之势。膀胱之阳气下脱。而肺金益清冷。干燥以成痿也。肺叶如草木之花叶。有热之痿。如日炙之则枯。有冷之痿。如霜杀之则干矣。此肺冷之所以成痿也。
〔尤〕头眩多涎唾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干姜。甘辛合用。为温肺复气之剂。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
则属消渴。盖小便数而渴者。为消。不渴者。非下虚。即肺冷也。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千金注云。集验肘后。有大枣十二枚。)
案此即用伤寒得之便厥者。以复其阳之甘草干姜汤。取理中之半。而回其阳者。此证虽云肺中冷。其源未曾不由胃阳虚乏。故主以此方。盖与大病瘥后喜唾者。主以理中汤意略同。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外台。引短剧。水上有如字。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鉴〕咳逆上气。谓咳则气上冲逆也。水鸡声者。谓水与气相触之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也。
〔徐〕凡咳之上气者。皆为有邪也。其喉中水鸡声。乃痰为火所吸不能下。然火乃风所生。水从风战。而作声耳。故以麻黄细辛。驱其外邪为主。以射干开结热气。行水湿毒。尤善清肺气者为臣。而余皆降逆消痰。宣散药。唯五味一品。以收其既耗之气。令正气自敛。邪气自去。恐肺气久虚。不堪劫散也。
巢源云。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案水鸡二种。本草苏颂云。蛙。即今水鸡是也。又司马相如传颜注。庸渠。一名水鸡。即本草所谓 也。此云水鸡。盖指蛙而言。取其鸣声连连不绝耳。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用射干三两。半夏半升。外台。水上。有东流二字。)
案此治肺胀之方。凡本篇诸条。肺痿肺痈之外。悉属肺胀。读者宜自知耳。
千金麻黄汤
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急不通。呼吸欲死。(外台。引深师。同。)
于本方内。去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半夏。
圣惠射干散
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
于本方。去大枣细辛款冬五味。加桂心。临用入蜜。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唾。赵本。作吐。)
〔徐〕此比水鸡声。乃咳而上气中之逆甚者也。
〔尤〕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则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势。不迅而扫之不去也。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
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魏〕皂荚驱风理痹。正为其有除瘀涤垢之能也。如今用皂荚澡浴。
以除垢腻。即此理也。
〔沈〕皂荚能开诸窍。而驱风痰最疾。服三丸者。是取峻药缓散之意也。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外台引深师作长大皂荚一挺去皮子炙不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服。(外台。三丸。作一丸云。千金。经心录。延年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一名枣膏丸。○案酥。本草。除胸中客热。)
兰台轨范云。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外台。必效。疗病喘息气急。喉中如水鸡声者。无问年月远近方。
肥皂荚(两挺) 好酥(一两)
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细涂之。数翻覆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筋脉。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
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
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脉沉上。尤补咳而二字。原本脉沉以下。别列于浓朴麻黄汤方后。今根据徐程诸家注本移于此。)
〔尤〕此不详见证。而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其治。按浓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浓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
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较猛。虽生姜桂枝之辛。亦只为下气降逆之用而已。不能发表也。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浮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驱之使从下出为易。亦因势利导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