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14 页/共 90 页

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范汪同。(千金风癫门。   紫石散。即本方。主疗服法并同。)由此观之。风引。即风痫掣引之谓。而为仲景之方甚明。程氏尤氏辈亦何不考也。但除热瘫痫四字。义未允。刘氏幼幼新书。作除热去瘫痫。楼氏纲目。作除热癫痫。(王氏准绳同。)其改瘫作癫。于理为得矣。   汪氏医方集解云。侯氏黑散风引汤。喻氏虽深赞之。亦未知其果当。以此治风而获实验乎。抑亦门外之揣摩云尔也。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一分○赵本。分并作钱。非。)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尤〕赵氏云。狂走谵语。身热脉大者。属阳明也。此无寒热。其脉浮者。乃血虚生热。邪并于阳而然。桂枝防风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用生地黄之甘寒。熟蒸使归于阴。以养血除热。盖药生则散表。熟则补衰。此煎煮法。亦表里法也。   兰台轨范云。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此等法最宜细玩。   案此方程氏金鉴。并不载。盖以为宋人所附也。未知果然否。千金风眩门所收。却似古之制。   今录于下以备考。   防己地黄汤    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   防己 甘草(各二两) 桂心 防风(各三两) 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绞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以地黄。着药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   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千金。作头风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千金云中形者炮裂) 盐(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 上。令药力行。(已。徐沈作以。尤本无。 。赵本作疾。千金无已字。 作顶。)   案本草藏器云。盐去皮肤风。此方外台。引千金。程氏金鉴。并为宋人附方。是。   三因附子摩头散    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首风。(即本方。)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程〕圣济总录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   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或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风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十二筋。皆结于骨节之间。筋骨为肝肾所主。今肝肾并虚。则脉沉弱。风邪乘虚。淫于骨节之间。致腠理疏。而汗易出。汗者心之液。汗出而入水浴。则水气伤心。又从流于关节交会之处。风与湿相搏。故令历节黄汗。而疼痛也。   〔鉴〕赵良曰。肾主水。   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变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   〔尤〕案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案寸口脉沉以下。止即为肝二十二字。脉经。移于下文味酸则伤筋之首。文脉贯通。旨趣明显。盖古本当如是矣。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沈〕此诊趺阳。则知胃家内湿招风为病也。趺阳脉浮。浮为风邪入胃。滑为水谷为病。此显脉浮而滑者。乃素积酒谷湿热招风。为谷气实。然内湿外风相蒸。风热外越。津液随之。故汗自出也。   〔程〕亦历节之脉。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程〕少阴肾脉也。胗在太溪。若脉浮而弱。弱则血虚。虚则邪从之。故令浮弱。风血相搏。则邪正交争于筋骨之间。则疼痛如掣。   〔尤〕趺阳少阴二条合看。知阳明谷气盛者。风入必与汗偕出。少阴血不足者。风入遂着而成病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自。原本作血。今根据诸本改之。)   〔魏〕盛人者。肥盛而丰浓之人也。外盛者中必虚。所以肥人多气虚也。气虚必短气。气虚必多汗。汗出而风入筋骨之间。遂历节疼痛之证见矣。   〔尤〕缘酒客湿本内积。而汗出当风。则湿复外郁。内外相召。流入关节。故历节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HT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HT 。赵本。作 。沈尤金鉴同。魏作HT 。案此当作 。脉经。作 瘰。非。)   〔魏〕湿热在体。风邪乘之。而历节成矣。于是掣痛之势如脱。甚不可奈。湿上甚而为热。热上甚而引风。风上甚而耗气冲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皆风邪热邪湿邪。合为患者也。主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防风麻黄生姜之辛燥。治风治湿。白术甘草之甘平。补中。芍药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热。是风湿热三邪。并除之法也。其间加附子。走湿邪于经队中。助麻桂为驱逐。非以温经也。况此方。乃通治风湿热三邪之法。非 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日。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其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者。难于轻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热之证也。瘦人阴虚。火盛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矣。   案历节。即痹论所谓行痹痛痹之类。后世呼为痛风。(丹溪有痛风论。见于格致余论。知是元以降之称。)   三因直指。称白虎历节风是也。(白虎病。见于外台。引近效云。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疾如虎之啮。故曰白虎病。此即历节风也。而别为一证恐非。)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所发。痛久则邪盛正弱。身体即 羸也。痹气下注。脚肿如脱。上行则头眩短气。扰胃则温温欲吐。表里上下皆痹。故其治亦杂揉。桂麻防风。发表行痹。甘草生姜。和胃调中。   芍药知母和阴清热。而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阳除寒。白术合于桂麻。则能祛表里之湿。而生姜多用。以其辛温。又能使诸药宣行也。与越婢加术附汤。其意略同。沈氏则谓脾胃肝肾俱虚非也。温温。金鉴。改作 。不必然。(详见于伤寒论证义。)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两炮。二两赵作一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案千金外台。防风汤七升。作一斗。二升。作三升。)   外台古今录验。防风汤。主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肿。案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