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13 页/共 90 页

则阴阳豁然贯通。而大汗解矣。所以云一剂如神。(案栝蒌根除留热。徐氏不释者何。)   案此方。外台疟门无所考。本出于伤寒太阳中篇。   医通云。小柴胡汤。本阴阳两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   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蒌石膏。则退而从阴。可类推矣。   卷一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鉴〕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   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即经所谓偏枯也。或但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盖痹为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故病风中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弱之脉者也。因热而生风者。未有不见数急之脉者也。   〔沈〕此分中风与痹也。风之为病。非伤于卫。即侵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身之气伤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而不仁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   此中风使然。谓风乘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   〔尤〕风彻于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   以此见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着也。风从虚入。故脉微。风发而成热。故脉数。   曰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是风病。但以在阳者则为风。而在阴者则为痹耳。   案字汇。遂。从志也。不遂。即不从志之谓。   案脉微而数可疑。今验风病。多脉浮大而滑。而或数或不数。   医通云。此即内经风论。所谓各入其门户。所中者之一证也。千金补金匮之不逮。立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 僻。专以开痹舒筋为务也。(方附于下。)   千金附子散   附子(炮) 桂心(各五两) 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上六味。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脉经。作淤涎。案以上四字句。此似是。)   〔尤〕寒虚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为风寒初感之诊也。浮为血虚者。气行脉外而血行脉中。脉浮者沉不足。为血虚也。血虚则无以充灌皮肤。而络脉空虚。并无以捍御外气。而贼邪不泻。由是或左或右。随其空处而留着矣。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缓者为急者所引。则口目为僻。而肢体不遂。是以左 者。邪反在右。右 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则有邪正缓急之殊。而为表为里。亦有经络脏腑之别。经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小者为孙。是则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矣。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   而涎自出也。   〔沈〕 僻者。邪犯阳明少阳经络。口眼歪斜是也。不遂者。半身手足不用也。周身之络。皆在肌肉皮肤之间。风邪痹于络脉。气血不行则为不仁。羁持经气。不能周行通畅。则重不胜。邪入于腑。堵塞胸间。神机不能出入鉴照。则不识人。入于五脏。并凑于心。脏真不能溉灌于舌。舌即难言。   〔魏〕 僻不遂。口 眼僻。心有所使。而能给。则心遂。今举手。手不应。举足。足不应。故谓之不遂也。   〔程〕不识人者。经所谓 昧暴喑。此邪入腑。则 昧不识人。入脏。则舌难言。而为喑矣。舌难言。   则唇吻不收。而涎下也。   案 僻不遂。内经。所谓偏风偏枯。巢源。有风口 候。又有风偏枯。风身体手足不随。风半身不随等候。即外台以降所谓瘫痪风也。肌肤不仁。巢源。有风不仁候云。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重不胜。巢源。有风 腿候云。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又有风 曳候云。筋肉懈惰。肢体弛缓不收摄。盖此之类也。不识人。内经。所谓击仆。巢源。有风 候云。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即卒中急风是也。(详见于医说刘子仪论。)舌难言。内经。所谓喑痱。巢源。有风舌强不得语候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由以上数义观之。正知此条。乃是中风诸证之一大纲领也。张璐则以侯氏黑散主之。误甚。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原注〕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 (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曰能助药力。(六十日止即药积七字。赵本作自能助药力五字。非。食下。曰字。赵本作自。是。)   〔徐〕大风。概指涎 卒倒之后也。   〔沈〕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同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   芎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导引诸药。而开痹着。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相交。以酒引群药。至周身经络为使也。   案此方主疗文法。与前后诸条异。先揭方名。而后治云云者。全似后世经方之例。故程氏尤氏金鉴并云。宋人所附。   然巢源。寒食散发候云。仲景经有侯氏黑散。外台风癫门。载本方。引古今录验。无桔梗。有钟乳矾石。方后云。张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无钟乳矾石。乃知此方隋唐之人。以为仲景方。则非宋人所附较然矣。   又案根据外台。方中有矾石钟乳。而后方云。冷食自能助药力。后人因谓仲景始制五石散。信乎。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中经。沈本作入经。)   〔尤〕迟者行之不及。缓者至而无力。不及为寒。而无力为虚也。沉而缓者为营不足。浮而缓者为卫中风。卫在表而营在里也。经不足而风入之。血为风动。则身痒而瘾疹。心不足而风中之。阳用不布。则胸满而短气。经行肌中。而心处胸间也。   〔沈〕营卫未致大虚。邪气不能内入。持于经络。风血相搏。风邪主病。则发身痒瘾疹。邪机外出之征。若心气不足。正不御邪。进而扰乱于胸。大气不转。津液化为痰涎。则胸满短气。盖贼风内入。最怕入心乘胃。而成死证。   案迟者数之反。缓者急之反。金鉴改迟作浮云。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必是传写之讹。此却非也。医方集成云。有中之轻者。在皮肤之间。言语微蹇。眉角牵引。遍身疮癣。   状如虫行。目旋耳鸣。亦谓邪气中经也。   风引汤    除热瘫痫。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三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原注〕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 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经宜风引汤。○案巢源。脚经候云。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   〔尤〕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   案此方。亦非宋人所附。外台风痫门引崔氏甚详。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 。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与本方同。)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纳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   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