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11 页/共 90 页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脉经。无鳖甲二字。)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肘后。七日不可治。作过此死三字。脉经千金。升麻以下十字。作甘草汤三字。)
〔尤〕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阳毒非必极热。阴毒非必极寒。邪在阳者。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也。而此所谓阴阳者。亦非脏腑气血之谓。但以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其邪着而在表者。谓之阳。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不唾脓血。其邪隐而在表之里者。谓之阴耳。故皆得辛温升散之品。
以发其蕴蓄不解之邪。而亦并用甘润咸寒之味。以安其邪气。经扰之阴。五日邪气尚浅。发之犹易。
故可治。七日邪气已深。发之则难。故不可治。其蜀椒雄黄二物。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
阴毒去之者。
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
〔沈〕阴毒者。非阴寒之阴。即阴血受寒为阴。而血凝不散。故成阴毒。
后人不解其义。视为阴寒直中。变为阴毒。拟用霹雳散正阳丹。(案徐程注意。并如是。)皆是未入仲景藩篱耳。惟元时王安道。辨非阴寒直中。(案出溯洄集。)可谓言直理正。惜其又云天地恶毒异气。混淆未明。使后人无所措手。(案金鉴本于王氏之言。
遂云阴毒阳毒。即今世俗所称痧证。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必传写之讹。故治是证者。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委中。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此说亦叵从。)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汗。
〔原注〕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案四升。肘后。作五升。一升玉函。肘后。作二升。似是。
兰台轨范云。蜀椒辛热之品。阳毒用。而阴毒反去之。疑误。活人书。加犀角等四味。颇切当。
董氏医级云。此汤兼治阳毒阴毒二症。阳毒用此方治疗。阴毒亦以此方。去雄黄倍川椒为治。以阴毒不吐脓血。故去雄黄。阴盛则阳衰。故倍川椒也。大抵亢阳之岁多阳毒。流衍之纪多阴毒也。但每遇此症。按法施治。曾无一验。凡遇此证。多以不治之证视之。百岁老人袁云龙曰。细详此二证。俱有咽喉痛三字。窃论疡科书。有锁喉风。缠喉风。铁蛾缠三证。其状相似。有面色赤如斑者。有面色凄惨而青黑者。
有吐脓血者。有身痛如杖。有气喘息促。谵语烦躁者。总以咽喉痹痛为苦。一发之间。三五日不减。即无生理。岂非阳毒阴毒之类乎。再详其脉。缓大者生。细促者死。予见此二症。先用咽喉科利痰方治之。全活甚众。
案巢源云。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又云。阳毒者。
面目赤。或便脓血。阴毒者。面目青而体冷。若发赤斑。十生一死。若发黑斑。十死一生。千金亦云。阳毒。
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阴毒。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由此观之。阳毒乃不得不用活人阳毒升麻汤。及化斑汤之属。即后世所谓阳斑也。阴毒乃不得不用庞氏附子饮霹雳散正阳丹之类。即后世所谓阴斑也。而以升麻鳖甲汤一方主之者。可疑。董氏无一验之说。觉不诬矣。
卷一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弦紧下。脉经有数字。风发。外台作风疾。)
〔程〕内经曰。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渴欲饮水。方其寒。汤火不能温。及其热冰水不能寒。此阴阳交争。虚实并作。邪舍于营卫之间。风寒之气不常。故休作有时。而作往来寒热也。木郁则发热。热则脉数。此邪气微者。故以饮食消息止之。经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为病。
遂其喜恶。而消息之。则疟自止。上说如此。后并无汗吐下温针灸之法。去古既远。文多简略。不可考矣。
〔徐〕疟者。半表里病。而非骤发之外病也。故内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疟。又曰。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唯其半表里。则脉必出于弦。弦者东方甲木之气。经属少阳。故曰疟脉自弦。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唯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象。而兼数为热。兼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疟者。少阳之邪。弦者。少阳之脉。有是邪。则有是脉也。然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疟之气。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有风从热出。而不可以药散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徐氏曰。脉大者为阳。小者为阴。紧虽寒脉。小紧则内入而为阴矣。阴不可从表散。故曰下之愈。迟既为寒。温之无疑。弦紧不沉。为寒脉。而非阴脉。非阴故可发汗针灸也。疟脉概弦。而忽浮大。知邪在高分。高者引而越之。故可吐。既云弦数者多热矣。而复申一义云。弦数者风发。
见多热不已。必至于极热。热极则生风。风生则肝木侮土。而传其热于胃。坐耗津液。此非徒求之药。须以饮食消息。止其炽热。即梨汁蔗浆。生津止渴之属。正内经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旨也。
案风发以饮食消息止之。其义未清晰。姑举二氏之说。以备考。金鉴云。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此说不必矣。徐尤之注。义自允当。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 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圆。(脉经。自病疟止师曰此三十字无。结上有疟疾二字。无急治之三字。
赵本圆作丸。下并同。)
〔程〕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夫人受气于天。气节更移。营卫亦因之以易。故交一节气当愈。不愈者。再易一气。故云月尽解也。
〔尤〕设更不愈。其邪必假血根据痰。结为 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魏〕寒热杂合之邪。在少阳。而上下格阻之气结厥阴。聚肝下之血分。而实为疟病之母气。足于生疟而不已。此所阴阳互盛。历月经年。而病不除也。盖有物以作患于里。如草树之有根 。必须急为拔去。不然旋伐旋生。有母在焉。未有不滋蔓难图者矣。
案玉篇。HT 。莫浓切。病HT 癖也。乃疟母之母。从 者。
三因云。结为 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名曰母疟。
鳖甲煎丸方
(外台。作大鳖甲煎。引张仲景伤寒论。云出第十五卷中。)
鳖甲(十二分炙○千金作成死鳖注云要略作鳖甲三两)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浓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原注〕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
大戟一分。 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案今考千金。无鼠妇紫葳赤硝。有虻虫紫菀海藻大戟。凡二十四味。分两颇异。不繁引于此。浸灰候酒尽一半。作以酒浸灰去灰取酒。似是。)
〔程〕疟母者。邪气内搏于脏腑。血气羁留而不行息而成积。故内结 瘕。而外作往来寒热。内经曰。
坚者削之。结者行之。以鳖甲。主 瘕寒热。故以为君。邪结于血分者。用大黄芍药 虫桃仁赤硝牡丹鼠妇紫葳。攻逐血结为臣。邪结于气分者。浓朴半夏石韦葶苈瞿麦乌羽蜂房蜣螂。下气利小便。以为佐。调寒热和阴阳。则有黄芩干姜。通营卫。则有桂枝柴胡。和气血。则有阿胶人参。六味又用之。以为使也。结得温即行。灶灰之温。清酒之热。所以制鳖甲。同诸药而逐 瘕疟母。内经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此急治之大方也。
案乌扇。即射干。见本经。千金作乌羽。赤硝。活人书云。硝石生于赤山。考本草。射干。散结气腹中邪逆。鼠妇。治月闭血瘕寒热。石韦。治劳热邪气。利水道。紫葳。治 瘕血闭寒热。瞿麦。利小便。下闭血。蜂窠。治寒热邪气。蜣螂。治腹胀寒热。利大小便。 虫。治血积 瘕破坚。
灶灰。即 铁灶中灰尔。亦主 瘕坚积。此方合小柴胡桂枝。大承气三汤。去甘草枳实。主以鳖甲。更用以上数品。以攻半表之邪。半里之结。无所不至焉。然三因云。古方虽有鳖甲煎等。不特服不见效。抑亦药料难备。此说殆有理焉。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肌。赵本作脱。案素问疟论曰。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则赵本为是。)
〔程〕瘅。热也。内经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
腠理开。风寒客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此肺素有热。而成瘅疟也。今所云阴气孤绝者。以热邪亢盛。热盛则气消。故烦冤少气。表里俱病。今手足热而欲呕。心阳脏也。心恶热。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内外燔灼。
故令人消铄肌肉。此热藏于心。而为瘅疟也。然则瘅疟之所舍。属心肺两经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