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9 页/共 90 页

其病后四五日。或二十日。或一月见者。遗热不去也。各随其证以治。具如下文。   案魏氏以此证。断为气病。而今验之于病者。气病多类此者。然下条百合诸方。并似与气病不相干。   故其说虽甚巧。竟难信据。千金云。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疾。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   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证治之。思邈所论如此。参之于本条。明是百合病。别是一种病。尤注颇详。故今从之。(张氏医通。有治百合病医案一则。当参考。)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千金。作百合病。已经发汗之后。更发者。下文例并同。)   〔尤〕人之有百脉。犹地之有众水也。众水朝宗于海。百脉朝宗于肺。故百脉不可治。而可治其肺。   百合。味甘平微苦。色白入肺。治邪气。补虚清热。故诸方悉以之为主。而随证加药治之。用知母者。以发汗伤津液故也。   〔魏〕百合病。用百合。盖古有百合病之名。即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也。如伤寒论条内云。太阳病桂枝证。亦病因药而得名之义也。   案本草苏颂云。仲景治百合病。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今得魏注。而义自明。后世有病名河白者。以河白草治之。(出证治大还。)即与此同义。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外台。滓别之间。有置之一处四字。)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外台。滑石上。有百合二字。尤本仍之。)   〔魏〕至下之后。不用知母。而以滑石代赭汤主之者。以重坠之品。随下药之势使邪自下泄也。用代赭石之涩。涩大便也。用滑石之滑。利小便也。   〔徐〕加之泉水。以泻阳而阴气自调也。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外台。滓别间。   有置一厢三字。别作又。)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鉴〕百合病。不应吐。而吐之不解者。则虚中。以百合鸡子汤。清而补之也。   〔尤〕本草。鸡子。   安五脏治热疾。吐后脏气伤。而病不去。用之不特安内。亦且攘外也。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鸡子黄。   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鉴〕百合一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是谓其病迁延日久。而不增减。形证如首章之初也。   以百合地黄汤。通其百脉。凉其百脉。   〔尤〕此则百合病正治之法也。盖肺主行身之阳。肾主行身之阴。百合色白入肺。而清气中之热。地黄色黑入肾。而除血中之热。气血既治。百脉俱清。虽有邪气。亦必自下。服后大便如漆则热除之验也。外台云。大盒饭出黑沫。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常。赵本作当是。徐沈尤并同。)   〔程〕如漆。地黄汁也。   案程注亲验之说。今从之。地黄汁。服之必泻利。故云中病勿更服。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尤〕病久不解。而变成渴。邪热留聚在肺也。单用百合。渍水外洗者。以皮毛为肺之合。其气相通故也。洗已。食煮饼。按外台云。洗身讫。食白汤饼。今 也。本草。粳米小麦。并除热止渴。勿以咸豉者。恐咸味耗水而增渴也。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总病论云。煮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渍食之。活人书注云。煮饼。即淡熟面条也。张师正倦游录云。凡以面为食煮之。皆谓汤饼。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尤〕病变成渴。与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热盛而津伤也。   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不使上烁也。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原注〕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鉴〕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本不发热。今变发热者。其内热可知也。故以百合滑石散主之。热从小便而除矣。   百合滑石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