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73 页/共 115 页
卷之六 胸痹论治
胸痹脉案
赵 有年,胸痹食阻,由举重伤气所致。脉小弱是阳结欲闭之候,述数月前膈痛,饮糜粥辄阻,自谓膈噎已成。今作胸痹治,通其脘中欲闭之阳。参《金匮》法,栝蒌、薤白、桔梗、杏仁、橘白、丁香,用辛滑温通,胸脘俱爽,食入不拒,竟进粥饭,然病初愈,恣意粉团干饭,非高年祝噎所宜。
马 病后脉弦胸痛,金不制木,当节劳戒怒。栝蒌、橘白、白芍、茯神、杏仁、炙草、煨姜,二服愈。
糜氏 中年脘痞,食减不饥,吐沫,渐成胸痹。乃上焦气阻,腑失通降。治者以为噎膈,专用术、附、蔻、朴,燥脾破气劫津,渐致阴伤液涸,大便不通,下焦壅则上焦益加胀满,恐延关格重症矣。宜辛通苦降法。
蒌仁、杏仁、郁李仁、贝母、枳壳、苏梗、郁金汁、薤白汁,五七服胸膈舒,大便润而食进。
金氏 诸阳受气于胸中,喻氏谓胸中阳气所经,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晦塞有加。
今脘闭食胀,清阳不旋,浊气失降,午后足肿,阳益下陷矣。用升清降浊。桔梗、半夏、橘白、升麻、砂仁壳、枳壳、茯苓,加姜枣煎。服愈。
赵 脉缓胸痹,阳气不舒。用苓桂术甘汤加砂仁壳,数服效。
蒋 胸右偏痛,呼号欲绝,日夕不能卧。医初疑胃气,疏香燥破气方,不应,改用乳香、当归、延胡、灵脂,由气分兼入血分,乃益痛,更谓心痛彻背。予问曾呕吐否,曰未也。予谓痛不在心胃,乃胸痹耳。症由胸中阳微,浊阴上干。仲景治胸痹喘息短气,用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豁痰,复加半夏,正合斯症,仍加橘红,一啜遂定。
卷之六
心痛论治
(心疝 心痈附)
心当歧骨陷处,居胸膈下,胃脘上,心痛与胸脘痛自别也。心为君主,义不受邪,故心痛多属心包络病。
若真心痛,经言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由寒邪攻触,猝大痛,无声,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急用麻黄、桂、附、干姜之属温散其寒,亦死中求活也。若五脏之邪,干心包致痛,通用必应散。经云:邪在心则心痛,喜悲,时眩仆。此包络受邪,在腑不在脏也。经云:手少阴之脉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言支脉受邪,在络不在经也。经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神保丸。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胃心痛也。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诃子散、复元通气散。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金铃子散,加紫降香。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七气汤加枳壳、郁金。肾厥心痛,由阴火上冲。胃厥心痛,由胃中停滞。脾厥心痛,由中焦寒逆。肝厥心痛,由火郁血分。肺厥心痛,由上焦气分不清。经之论厥心痛,以诸痛皆肝肾气逆上攻致之,但分寒热两种。寒厥心痛者,身冷汗出,手足逆,便利不渴心痛,脉沉细,术附汤。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厥,烦躁心痛,脉洪大,金铃子散、清郁汤。凡暴痛非热,久痛非寒,宜审。经又云:阳明有余,上归于心,滑则病心疝。生韭汁和五苓散,小茴香煎汤下。又心疝宜疝气门求治。心痛引少腹满,上下无定处,溲便难者,取足厥阴肝。心痛腹胀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脾。
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取手太阴肺。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阴肾。以上皆他腑脏之邪,干心而致痛,须加各腑脏药治之。《金匮》云: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医通》曰:九种心痛,乃久客之剧症,即肾水乘心,香港脚攻心等别名也。痛久血瘀,阴邪团结,故用参、附、干姜温气散邪,加野狼毒、巴霜、吴茱萸驱之,使从阴窍出。
药虽峻利,而改汤为丸,取缓攻,不取急荡也。后人因分九种心痛:曰饮,恶心烦闷呕水,由停饮蓄注也。
胃苓汤,甚则小胃丹。曰食:饱闷噫败卵气,由生冷食物过多也。青皮丸加砂、枳。曰寒:外受寒,宜温散;桂枝七气汤。内受寒,宜温利。术附汤加蔻、朴、枳、陈。寒久郁则成热,用山栀为热药响导,佐以生姜,多用川芎开之。虚寒宜温补,归脾汤加干姜、桂心、菖蒲。肾寒乘心痛,则心悬如饥,泄痢下重。五积散。寒客背俞,则脉血涩,注于心,相引痛。桂枝七气汤、神效丸。曰火:痛不时发,姜汁炒山栀、少加炮姜、甘草。
若热郁痛,脉数,口渴便秘,清中汤。曰气:脉沉结或弦,胸中气壅,攻刺作痛。沉香降气散。中气虚,按之则痛定,二陈汤加炮姜,不应,理中汤。久服破气药太过,脉大无力,六君子汤加炮姜。曰血:好饮热酒,血留胃口,脉必涩或芤,饮作呃。手拈散加桔梗开提其气。虚人血瘀,四物汤加桃仁、穿山甲、桂心、降香。
曰悸:心痛而烦,发热动悸,此为虚伤。辰砂妙香散、加味七气汤。曰虫:面有白斑,唇红口沫能食,翦红丸。
因蛔动则呕,痛有休止,乌梅丸、妙应丸。曰疰:鬼疰心痛,昏愦妄言,或猝倒口噤,由感恶也。苏合香丸。此为九种心痛。若心痛脉微欲绝,手足逆冷者,桂心三钱煎服。猝心痛,脉洪数者,黄连三钱煎服。若脉弦数,木克土也,小建中汤。取芍药酸收,于土中泻木。如脉沉细,水侮土也,理中汤。取干姜味辛,于土中泄水。大寒客心胸,呕逆不食,气上冲痛,不可触近,金匮大建中汤。寒痛绵绵不绝,术附汤加草果、浓朴。凡按之痛减者,气虚也,参术散。
按之痛甚者,气实也,栀萸丸。又有心痈发胸乳间,一名井疽,状如豆大,发如蜂窠,系心热盛,宜疏导心火,凉血饮。缓则不救。小便涩者,清心散,或凉膈散去硝黄,加白芷、天花粉、木通、瞿麦。大便秘者,内固清心散,凉膈散去硝黄,加白芷、花粉、生地。
丹溪曰:心胃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口食冷物而得,其初当与温散,如桂枝七气汤。或温利之,如九痛丸。若得之稍久则成郁,郁久必生热,热久必生火,若温散温利,即助火添邪。由是方中以山栀为热药之响导,则邪易除,正易复,痛易安。又曰:心胃痛,须用劫药,痛乃止。如仓猝散:山栀四十九枚连皮炒,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脐,共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酒半盏,煎七分,入盐少许服。加川芎尤妙。能治气自腰腹间挛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冷而垂死者。又如愈痛散:五灵脂、延胡索、蓬术、良姜、当归,等分为末,每三钱,醋汤调服。治急心胃痛。
卷之六 心痛论治
心痛脉候
心脉微急为痛,短而数或涩,皆心痛。浮大弦长者死,沉细者生。胃脉微滑为痰饮,滑实为宿食。沉紧为冷积、沉涩为气滞。数为火,弦涩或芤为死血,忽大忽小为虫,痛甚脉必伏。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痛在尺。
卷之六 心痛论治
附方
〔通治〕必应散 延胡 香附 艾灰 归身 砂仁 生姜〔肾心痛〕神保丸 全蝎(七个) 巴霜(十粒)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辰砂为衣,姜汤下。
〔胃心痛〕草蔻丸 枳壳(二个) 草蔻(煨) 白术(各一两) 麦芽 神曲 半夏(各五钱) 干姜青陈(各二钱) 炒盐(五分)
〔同上〕清热解郁汤 山栀(钱半) 枳 芎 香附(各一钱) 黄连 苍术(各七分) 陈皮 姜炭炙草(各五分) 姜(三片)
〔脾心痛〕诃子肉汤 见四卷痢。
〔同上〕复元通气汤 白丑(二两) 炙甲片 茴香(炒。各一两五钱) 陈皮 延胡 炙草(各一两)
木香(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
〔肝心痛〕金铃子散 见三卷郁。
〔肺心痛〕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寒厥〕术附汤 术 附 草〔热厥〕清郁汤 陈 夏 苓 曲 连 栀 苍术 香附(各一钱) 川芎(六分) 炮姜(五分)
炙草(三分) 姜(三片)
〔心疝〕五苓散 见一卷温。
〔通治〕九痛丸 附子(三两) 茱萸 人参 炮姜 巴霜(各一两) 野狼毒(五钱) 蜜丸桐子大,温酒下三五丸。
〔饮痛〕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饮痛〕小胃丹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黄 黄柏 以白术煎膏和丸。
〔食痛〕青皮丸 青皮 山楂 神曲 麦芽 草果〔温散〕桂枝七气汤 七气汤见二卷咳嗽,此加桂 芍 参 陈 草〔虚寒〕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肾寒〕加减五积散 见一卷湿。
〔血涩〕神效散 青 陈 枳 曲 桂 芍 草 芷 木香 麦芽 三棱 蓬术 延胡 补骨脂(各七分)
丁香 毕澄茄(各三分) 姜 枣〔火痛〕清中汤 连 栀 陈 苓 夏 草 草蔻 姜〔气痛〕沉香降气散 见三卷郁。
〔有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中虚〕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补虚〕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