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75 页/共 115 页
〔蛔动〕安蛔汤 见三卷呕吐。
〔络痛〕失笑散 灵脂 蒲黄(俱炒) 等分,水酒煎。
〔虚痛〕参术散 参 术 草〔实痛〕栀萸丸 山栀 吴萸〔初起〕射干汤 射干(去毛) 山栀 赤茯 升麻(各一线) 赤芍(钱五分) 白术(五分) 煎去渣,入地黄汁一合,煎服。
〔风热〕薏仁汤 薏仁 防己 赤小豆 炙草 等分。
〔积热〕清胃散 见二卷衄血。
〔积热〕芍药汤 赤芍 石膏 犀角 麦冬 木通 朴硝 荠 升麻 元参 甘草〔毒成〕内消沃雪汤 归 芍 翘 芷 贝 陈 乳 没 甘草节 角刺 花粉 甲片 银花(各五分)
水酒煎。
〔毒盛〕东垣托里散 银花 当归(各二钱) 大黄 牡蛎 花粉 角刺 连翘 朴硝(各六分) 赤芍黄芩(各四分) 水酒煎。
〔脓臭〕牡丹散 丹皮 地榆 薏仁 黄芩(各钱半) 赤芍 桔梗 升麻 甘草 败酱(各一钱)
〔已溃〕排脓汤 汤或作散,见二卷肺痈。
〔脓稀〕太乙膏 地 芍 归 芷 桂 元参 大黄(各二两) 麻油二斤,熬,去渣再熬,下黄丹。
〔调补〕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呕脓〕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调补〕保元汤 见一卷火。
卷之六 胃脘痛论治
胃脘痛脉案
房叔 胃脘痛,脉细涩,服香砂六君子汤去白术,加煨姜、益智。痛定后,遇劳复发,食盐炒蚕豆,时止时痛。予谓昔人以诸豆皆闭气,而蚕豆之香能开脾,盐之咸能走血,痛或时止,知必血分气滞,乃用失笑散,一服痛除。
巢氏 素有胃气,或用温胃之剂,不效,延至痛引背胁,脉短涩。予谓短为宿食,涩为气中血滞,宜 痛无已也。用延胡、五灵脂(酒炒)、当归、红曲、降真香末,痛止。
史 脘痛日久,血络亦痹,理用辛通。当归须、延胡索、橘络、香附、枳壳、降香、郁金汁,服效。
张 操劳伤阳,脉迟小,胃口隐痛,绵绵不已,治用辛温理气。制半夏、良姜、金橘皮、茯苓、檀香、归须、韭子(炒研),一啜痛止。
薛 痛久热郁,口干内烦,不宜香燥劫液,询得食痛缓,知病在脾之大络受伤,由忍饥得之。甘可缓痛,仿当归建中汤法。炒白芍(二钱半)、当归(钱半)、炙草(一钱)、豆豉(炒,钱半)、橘白(八分)、糯稻根须(五钱)、饴糖(熬,三钱冲),数剂痛定。常时食炒粳米粥,嗣后更与调养胃阴。杏仁、麦冬、白芍、当归、蒌仁、半夏(青盐炒),南枣。数服痛除。
卷之六
胁痛论治
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肩下曰膊,膊下曰 , 对腋,腋下曰 , 下曰胁,胁后曰肋,肋下曰季肋,俗名肋稍,季肋下为腰。故胁痛皆肝胆为病,而胆附于肝。凡气血食痰风寒之滞于肝者,皆足致痛。气郁者,大怒气逆,或谋虑不遂,皆令肝火动甚。清肝汤、小龙荟丸。血瘀者,跌扑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复元活血汤。痰痛者,痰饮流注其经,嗽则气急。控涎丹,以二陈汤下,或白芥子汤。食积者,食滞胁下,有一条扛起。消食丸。风寒者,外感之邪,留着胁下,小柴胡汤加桔梗、枳壳。左痛多留血,右痛为肝邪入肺,为气,痰食亦在右。风寒则不论左右,胁痛多实,不可轻用补肝,致令肝胀。亦有虚痛者,补肝散。怒伤者,香附汤。郁伤者,逍遥散。初痛在经,久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有营络虚寒,得食痛缓者。辛温通络,甘缓补虚。当归桂枝汤。有肝阴虚者,热痛嗌干,宜凉润滋液。三才汤加柏子仁、白芍。有液虚风动者,胁气动跃,宜滋液熄风。复脉汤去桂、姜。有郁热胀痛者,宜苦辛泄降。川楝子、黄连、山栀、郁金、降香末。有因怒劳,致气血皆伤,肝络瘀痹者,宜辛温通络。旋复花汤加归须,小茴、新绛、延胡、青葱管。有痞积攻痛者,宜辛散通瘀。桃仁、鲮鲤甲、乳香、没药、丹皮、归须、牡蛎粉、泽兰。有气逆呕涎,由胁攻胃者,用酸泄和肝。木瓜、白芍、金橘皮、枣仁、橘叶、代赭石。
按《内经》治肝,不外甘缓、辛散、酸泻三法。凡胁痛,药忌刚燥,以肝为刚脏,必以柔济之,乃安也。
丹溪曰:肝苦急,是木气有余,急食辛以散之。用川芎、青皮、醋炒。又曰,肝火盛,两胁痛,不得伸舒。先以琥珀膏贴患处,以姜汤下当归龙荟丸,最妙。咳引胁痛,宜舒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白芥子之类。两胁走痛,控涎丹。
《正传》曰:凡胁痛,皆肝木有余。小柴胡汤加川芎、青皮、芍药、龙胆草,甚者加青黛、麝香。凡性急多怒之人,常患腹胁痛。小柴胡汤加川芎、青皮、白芍,下龙荟丸甚效。
《入门》曰:肝热郁,则胁必痛,发寒热,胁痛似有积块,必是饮食太饱,劳力所致。当归龙荟丸。
肝气实,胁痛者,烦燥不安卧,小柴胡汤加川芎、白芍、当归、青皮、龙胆草。肝气虚,胁痛者,悠悠不止,耳目KT KT 善恐,四物汤加柴胡、青皮。
《医鉴》曰:胁痛必用青皮醋炒,煎服,末服并效。以青皮乃肝胆二经药,多怒,胁有郁积,宜此解之。若二经气血不足,当先补血,少用青皮。
卷之六 胁痛论治
胁痛脉候
肝脉搏坚而长,当病堕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寸口脉弦,胁痛拘急,双弦者,两胁痛。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胁痛支满,引小腹痛,小便难,得之有所堕坠。脉沉涩,气郁胸胁痛,宜作郁治。
卷之六 胁痛论治
附方
〔肝郁〕清肝汤 白芍(钱半) 当归 川芎(各一钱) 山栀 丹皮(各四分) 柴胡(八分)
〔肝郁〕小龙荟丸 龙胆草 芦荟 归 芎 栀 连 大黄 木香 麝香 粥丸,姜汤下。
〔肝瘀〕复元活血汤 见二卷吐血。
〔痰饮〕控涎丹 见二卷痰饮。
〔痰痛〕二陈汤 夏 陈 苓 草〔痰痛〕白芥子汤 白芥子 木鳖子 没药 桂心 木香 等分为末,每一钱煎。
〔食积〕消食丸 楂 曲 青 陈 麦芽 莱菔子 香附 阿魏〔肝邪〕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肝虚〕补肝散 地 芍 归 芎 羌 防〔怒伤〕香附汤 香附 归 芍 柴胡 青皮〔郁伤〕逍遥散 见一卷火。
〔和营〕当归桂枝汤 归 桂 芍 草 姜 枣〔滋液〕三才汤 天冬 熟地 人参〔熄风〕复脉汤 见一卷中风。
〔通络〕旋复花汤 旋复 新绛 葱〔外贴〕琥珀膏 见三卷积聚。
〔肝火〕当归龙荟丸 见一卷火。
〔肝虚〕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右胁〕推气散 片姜黄 枳壳 桂心(各五钱) 炙草(二钱) 每服三钱,姜汤调下。
〔左胁〕芎枳散 川芎 枳实(各五钱) 炙草(二钱) 每服三钱,姜汤调下。
卷之六 胁痛论治
胁痛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