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76 页/共 115 页

某氏 左胁痛,卧必偏右,咳则气急,痰带血丝,症由五志怫抑,损伤营络。仿《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潞参、茯苓、甜杏仁、白芍、杞子、枣仁、川贝母(俱炒)、桑皮(蜜炙)、金橘皮、炙草、红枣,煎服效。   沈氏 气攻肋胁左右,上入乳际,痛引胸背,子夜特甚。思人身气血,于子丑时注肝胆,(子时注胆,丑时注肝)。今肝阳上升,诸气皆逆,势必营卫失度,瘀浊不降,呕逆便艰,有自来矣,用微苦微辛以泄降。杏仁、当归须、青皮(醋炒)、延胡、郁金、枳壳(炒)、栝蒌、广木香(汁冲),二服随定。   堂弟 右胁久痛,牵引背膊,呼吸不利,咳则痛甚,坐必体伛,食入稍安,右脉浮弦。此操劳所伤,损动肺络,当春木旺,痛难遽止。夫诸气 郁,皆属于肺。然痛久则入络,姑用苦辛宣通。老韭根、当归须、郁金、杏仁、川贝母、陈皮、佛手柑,二服痛减。按其胁仍觉痞硬,仿咸以软坚。用旋复花、牡蛎粉、白芍、金橘皮、延胡、当归、降香,二服,转用甘缓理虚,以参、苓、归、芍、陈、贝、甘草,痛缓。其亲戚一医以为肝肾阴虚,用熟地滋腻,竟成单胀矣。   郭 去秋肋痛痰血,见症于肝,不足于肾,入春医用通摄奇经,未效。改用桂心、蒺藜等药平肝,不知肝为刚脏,药忌刚燥,痛宜益加矣。延至夏初,木火相乘,体羸食减,日晡寒热,咳嗽气促,口干舌腻,坐则胁背牵引刺痛,脉来弦数无神。症由情志不遂,肝胆寄居之相火,上侮肺金,以至痰红气急,日就羸怯,此以水涵木之法,急宜进商也。阿胶、麦冬、白芍、贝母(各二钱)、五味子(五分)、石斛、黑豆皮(各三钱)、丹皮(钱半),二服寒热止,嗽痛减,食加餐矣。又令晨服燕窝汤,晚服生脉散,症有起色。   韩 右胁有块,梗起攻胸,气痹食少,宵胀引背。此肝强胃弱,升降失和,泄肝通胃可效。浓朴、枳壳、杏仁、蒌仁、青皮、旋复花、降香末、木瓜,三服而平。   卷之六   腹痛论治   (腹中窄狭附)   人身背为阳,腹为阴。中脘属太阴,小腹左右属厥阴,脐腹正中属少阴、冲任。经论寒痛十一条,热痛一条,寒热痛二条,血虚痛一条,此泛言猝痛,而腹痛该之矣。其症有暴痛久痛,实痛虚痛,有痛在气分血分,在腑在脏,在经络之辨。凡暴痛非热,久痛非寒;虚痛喜按,实痛拒按。痛在气分者,攻注不定;在血分者,刺痛不移。痛在腑者,脉多弦滑;在脏者,脉多沉微。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感寒腹痛者,气滞阳衰,喜热手按,脉沉迟,治在温中。香砂理中汤去白术。感寒呕痛者,气虚兼痰,脉弦滑,治在健运。香砂六君子汤去白术。气滞兼食者,腹中有一条扛起,利后痛减,脉沉滑,治在消导。香砂枳术汤加神曲、麦芽,或保和丸。寒气滞痛,兼胀满者,治在温通。排气饮加砂仁,去泽泻。胃虚肝乘,吐酸浊者,治在辛泄。吴茱萸汤。伤寒腹急痛,阳脉涩,阴脉弦,治在甘缓。小建中汤。   太阴寒痛,自利脉沉,理中汤。厥阴寒痛,肢厥脉细,当归四逆汤。少阴寒痛,四肢沉重,咳呕下利,脉沉细,真武汤。外感兼宿食,或中暑霍乱吐泻,藿香正气散、六和汤。胸腹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名干霍乱,脉沉伏,急以烧盐汤探吐,再服藿香正气散。火郁痛,时作时止,热手按而不减,脉洪疾,清中汤,或二陈汤加栀、苍、连、芍、郁金。热厥痛,时作时止,金铃子散。七情气郁,攻冲作痛,三因七气汤、五磨饮。   理气不应,脉芤涩,痛如芒刺,为血郁,手拈散。血虚腹痛,饥劳必甚,芍药甘草汤加桂、枣、当归。气血虚寒,腹痛脉微,按之温之必稍缓,大营煎、理阴煎。当脐 痛,审系肝脾络血痧结,失笑散加归须、桃仁、韭汁。若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凡痛久必入血络,非香燥可劫,治宜宣络。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生鹿角。死血痛,由血络阻痹,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积聚痛,由宿有 瘕,木香槟榔丸去大黄、牵牛,加郁金。有热,阿魏丸,跌伤痛,由血瘀胁腹,复元活血汤。酒积痛,由湿热阻滞,曲 丸。小腹满痛,由经闭血滞,玉烛散去硝黄,加延胡索、香附。思伤脾气, 结悸痛,归脾汤去白术。怒伤肝火,痞结刺痛,柴胡疏肝散,或左金丸。虫痛时作时止,有块梗起,口吐清水,唇有红点,脉乍大乍小,理中安蛔散、乌梅丸加减。疝气痛,必引睾丸,香橘散、立效散。肠痈痛,身皮甲错,小便如淋,腹皮急,按之濡右左,足屈者大小,肠痈。牡丹皮饮、十味排脓散。中恶腹痛,霍乱吐利,苏合香丸。大抵腹痛,寒淫为多,热淫为少,以阴寒尤易阻塞阳气也。腹痛气滞者多,血滞者少,理气滞不宜动血,理血滞则必兼行气也。古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治痛大法,不外温散辛通,而其要则初用通腑,久必通络,尤宜审虚实而施治者矣。   〔腹中窄狭〕《医通》云:肥人乃是湿痰留滞,气不升降,当行气燥湿。越鞠丸、平胃散为主。瘦人乃是阴虚火旺,熏蒸脏腑,当降火开郁。逍遥散、左金丸为主。肥人腹中辘辘有声,须作痰治,二术二陈汤。   气虚者,加人参。   卷之六 腹痛论治   腹痛脉候   阴弦腹痛,细小紧急,皆腹痛。濡滑为痰饮,短滑为宿食。芤涩为死血,沉伏为气滞。尺脉紧,脐下痛。   弦急,小腹痛,痛甚者,脉必伏。大为病久,细小而迟者易治;实大坚疾,紧数浮长者,难治。大痛而喘,人中黑者,死。阴弦或紧,宜温,沉弦滑实,可下。   卷之六 腹痛论治   附方   〔温中〕香砂理中汤 理中加木香、砂仁。   〔健运〕香砂六君汤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   〔消导〕香砂枳术丸 见本卷头痛。   〔消导〕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温通〕排气饮 见三卷积聚。   〔辛泄〕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甘缓〕小建中汤 桂 芍 姜 草 枣 饴〔厥阴〕当归四逆汤 归 桂 芍 辛 草 通草 枣〔少阴〕真武汤 见二卷喘。   〔霍乱〕藿香正气散 见一卷中风。   〔和解〕六和汤 见一卷暑。   〔火郁〕清中汤 见本卷心痛。   〔痰热〕二陈汤 夏 陈 苓 草〔热厥〕金铃子散 见三卷郁。   〔气郁〕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行气〕五磨饮 四磨饮见二卷哮,此去人参,加枳实、木香、白酒磨,名五磨饮。   〔血郁〕手拈散 见本卷心痛。   〔和营〕芍药甘草汤 芍 草 脉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洪伤气,加黄 、大枣。脉涩伤血,加当归。   〔血虚〕大营煎 见三卷关格。   〔气血〕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络瘀〕失笑散 见本卷胃脘痛。   〔补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宣络〕旋复花汤 旋复 新绛 葱〔通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症。   〔积聚〕木香槟榔丸 见三卷积聚。   〔热积〕阿魏丸 连翘 黄连(各五钱) 山楂 阿魏(各一两) 醋煮阿魏糊丸,白汤下。   〔跌伤〕复元活血汤 见二卷吐血。   〔酒积〕曲 丸 神曲 麦芽 枳实 白术〔经闭〕玉烛散 四物汤加 大黄 芒硝 甘草〔伤脾〕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痞结〕柴胡疏肝散 见二卷劳瘵。   〔肝火〕左金丸 黄连 吴萸〔虫动〕理中安蛔散 见三卷呕吐。   〔蛔厥〕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疝痛〕立效散 楂肉(一两) 川楝子 茴香(盐水炒) 枳实 茅术 香附 山栀(姜汁炒)   青皮(醋炒。各五钱) 吴萸(三钱) 为末,每服五钱。   〔肠痈〕大黄汤 丹皮 栝蒌(各三钱) 桃仁 大黄 芒硝(各二钱)   〔肠痈〕牡丹散 见本卷胃脘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