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71 页/共 115 页

〔喉菌〕因忧郁气滞血热,妇人多患之,状如浮萍略高,面浓色紫,生喉旁。初起吹碧丹九、金丹一,后用金丹二、碧丹三,内服喉症主方,勿间断。轻则半月,重或经月,亦须守戒忌口。   〔HT 舌喉痈〕肥人感热性燥者,多患此。犀角地黄汤加减,吹用金丹。但须吹至舌根下两旁,时刻勿间,方能速愈。喉内吹用碧丹十、全丹一,亦须勤吹。凡舌下小舌,为HT 舌。连喉肿痛,即为喉痈,不痛者非痈。   大约HT 舌兼喉痈而发,十有六七其势凶。   煎药多加黄连、山栀、犀角。   〔喉闭〕伤寒后,发为气闭不通,无形无声,难治,喉项强硬。目睛上视,故多不治。   〔喉杵〕喉极痛肿。甘桔射干汤,外点烧盐散。   此外又有咽嗌痛。由阴虚火炎者,喉痹饮倍荆芥、元参。有喉中结块,饮食不通者,百灵丸,重者不过二丸。有悬痈喉痛,生上 ,有紫泡如豆大,用簪脚挑破,血出愈,或口疳药吹,亦可。风热上搏者,启关散。   有悬痈垂长,咽中烦闷者,枯矾盐花研细,箸头点上去涎。有喉中生肉者,棉裹箸头,蘸盐揩之,日数次。有梅核梗塞咽中、咯不出、咽不下,因为七情郁结者,四七汤、噙化丸。有喉痛因于相火,用凉药不愈者,六味丸加桔梗、元参、知母、黄柏。有风火上郁,咽痛头胀项肿,当用辛凉者,滑石、连翘、杏仁、桑皮、西瓜翠衣。近世烂喉痧最重,初起憎寒壮热,咽痛渴烦,先宜解表,务令透达,或兼清散。若骤服寒凉,外邪益闭,内火益焰,咽痛愈剧,溃腐日甚矣。至丹痧透发,已无恶寒等症,则宜寒凉泄热,不宜杂进辛散煽动风火,致增肿腐,必至滴水下咽,痛如刀割。盖此症由感风火湿热时邪而发。治法:因风热者,主清透,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因湿热者,主清渗,甘桔汤加栝蒌、通草、灯心。因痰火凝结者,主消降,消气化痰丸去半夏,加贝母、淡竹茹。邪达则痧透,痧透则烂止,利膈汤、清咽太平丸选用。然症有可治不可治。其口气作臭,喉色淡黄,或深黄者,系痰火所致,皆可治;若烂至小舌,及鼻塞目闭,元气日虚,毒瓦斯深伏,色白如粉皮者,皆不可治。其愈后四肢酸痛,难于屈伸者,由火灼阴伤,络失所养,宜进滋阴,勿与痹症同治。   卷之六 喉症论治   验症诀   尤氏曰:凡喉痹属痰,喉风属火,总因火郁而兼热毒,致生乳蛾等症。治法,去风豁痰,解热开郁,其症自痊。若喉症初起,寒战发后,身凉,口不破碎,又无重舌,二便俱利,不可误认热症,皆由阴气虚寒而发,其痰即精神所化,不宜去尽,先以药吹之,使咽喉通。即便服药,首剂发散和解,第二宜温补,若三四日后,再发寒战,或心痛,骨胁肋痛,半属难治。发时牙关紧急,喉舌俱痛肿,口碎而臭,或有重舌,或舌上起黄屑,发后,下午再发寒热,二便闭者,即是热症,用石膏排毒散治之。如起三四日后而寒热者,其症虽凶无害,惟症未减,牙关反不紧急,不肿胀,如无病患,不治。或舌肿满,口如胡桃,如茄子,并不治。如以箸按舌,则起白色,去箸则生红紫,此其身内之血已死。又或口有臭气,口渴气急,而多稠痰如桃胶者,一颈俱红肿者,红带紫而青带白,神气短少者,不语者,面色少神,爱坐低处者,喉症无痰者,伤寒患连珠蛾及喉痹者,小儿口疳臭烂而黑者,舌下紫筋,下通于肾,色白而肿者,皆不治。   卷之六 喉症论治   附方   〔痰热〕清上丸 熊胆 雄黄 薄荷 青盐 硼砂 胆矾 蜜丸,压舌下化之。   〔滋阴〕养金汤 见二卷失音。   〔肺胃〕牛蒡汤 升麻 牛蒡 黄药子 元参 紫背浮萍 花粉 桔梗 甘草〔吹喉〕通隘散 硼砂(二分) 儿茶 青黛 滑石 寒水石(各一分) 连 柏 蒲黄 枯矾(各半分)   冰片(二厘) 研吹。   〔阳毒〕桔梗汤 桔梗 甘草(各三钱)   〔阴毒〕半夏甘桔汤 夏 桔 草〔下火〕大小承气汤 俱见一卷温。   〔喉闭〕喉痹散 荆 蒡 桔 贝 草 元参 薄荷 僵蚕 前胡 花粉 款冬 灯心 散亦作饮。   〔补虚〕加减八味丸 八味丸见一卷中风,此加五味,减附子。   〔喉痹〕芩连消毒饮 即普济消毒饮,见一卷疫。   〔喉痹〕喉痹急方 火硝(五钱) 硼砂(钱半) 薄黄(一钱) 冰片 儿茶(各五分) 珍珠(一分)   为末吹喉,大吐痰涎,数管即愈,并治口疳牙疳牙关紧闭者。   〔通治〕十宝丹 梅矾 薄荷 儿茶(各一两) 甘草(五钱) 乳石(三钱) 血竭 珍珠 琥珀(各二钱)   冰片(三分)   梅矾:取大青梅切下圆盖,去核,将矾研细入梅,覆用圆盖,以竹钉钉好,炭火 之,去梅取矾,轻白如腻粉,味极平酸,收贮听用。此方凡喉口症皆可效。   〔喉闭〕金锁匙 火硝(钱半) 硼砂(五钱) 僵蚕(一钱) 冰片(一分) 雄黄(二钱) 研吹,再刺少商穴。   〔吹药〕碧丹 炼矾 牙硝(各三分) 百草霜 硼砂(各五分) 薄荷末(三分) 灯草灰 冰片(各一分)   甘草(二分)   炼矾法:明矾研细,倾入银罐内,小半罐,入炉,用浮炭火煨烊,以铜箸入扰,无矾块为度,即将研细HT硝投入矾内,十分之三,次将细研白硼砂投入,亦十分之三,少倾再投生矾末,逐渐投下,候矾烊尽,照前投硝硼少许,逐渐投完。待矾铺出罐口,高如馒头而止,加炭烧至矾枯干,乃用瓦片覆罐上,一时取起,将牛黄少许为末,以水五六匙,调滴矾内,将罐仍入火烘干,取罐覆净地上,七日收贮,炼矾须轻松无竖纹者佳,此即名玉丹,最贵多制,时候愈久愈妙。   灯草灰法:拣肥白灯草,铺桌上喷湿,将笔应用水湿管,以湿纸塞紧一头,将湿灯草捏入管内,以竹箸筑实,再以湿纸塞口,入炭火 之,烟尽为度,取出置地上,碗盖之,去管口纸,取灰,黑成团者佳。   时勿令笔套炮碎,碎则不堪用,不可太过,过则灰白无用,不可不及,不及则不成灰而不可用,此丹最轻,时又难得法,须平日多制待用可也,此即名元丹。   取百草霜:烧茅柴者佳,须近锅底者,用。若锅心及锅口边者,不用。须刮去面上一层,取中间用之,着锅者亦无用。   配药法:即碧丹,每炼矾三分,加百草霜半匙,研细。次入灯草灰一厘,研匀,如瓦灰色,再入甘草末三匙,薄荷末三分,研。再入冰片半分,研匀。入瓷瓶,塞口,勿令出气。此丹须当时配合,如过五日,即不堪用。若遇阴雨,一日即无效,如欲出痰,加牙皂末少许,吹之。   喉痈及单乳蛾轻症,单用碧丹,(又名青药。)即效。若遇重症,须兼黄药(即金丹)。   凡初起,令病者低头开口,溜出痰涎,初起用青药九分,配黄药一分,吹过五管,次用青八黄二,再次用青七黄三。如症重,青黄药兑半用,至吹五次,痰涎必不壅,然后用青三黄六,若症重甚,用黄八青二,尤效。   青药消风痰,解热毒,性尚缓,不及黄药消肿除热,开喉痹,出痰涎为效。然初起黄药不可多用,因其直走入内,与病不入也。   〔吹药〕金丹 即黄药。蒲黄(二分) 硝(九分) 硼砂 冰片 薄荷叶末(各一分)   制硝法:马牙硝,长白浓大者,温汤蘸过棉纸挹干,仍用纸包好,放灶上明管洞内,自干白如霜。   配药法:即金丹。每牙硝一钱,蒲黄生用四分研细,次下僵蚕炙末一分,牙皂末一分半,共研极细,如淡鹅黄色,加冰片一分,研匀。此药可留久,惟冰片临时加用可耳。   金丹能消肿出痰,若遇牙叉HT 舌穿牙疔,专用此治之。如咽喉症,则兼用青药,看症轻重用之,症重者,再加牛黄。如喉痹及缠喉风。加僵蚕、牙皂,余只用牙硝、硼砂、薄荷、蒲黄、冰片即可。   喉症即重,三日前未成脓,药能消散,五日脓成穿破,必烂成窠,烂处须用口疳药,多龙骨、珍珠。   〔吹喉〕口疳药 薄荷叶(研细,三分) 儿茶末(二分半) 制黄柏末(一厘) 龙骨末(二厘)   白芷末(如肿痛用三四厘,如不肿痛用二厘半) 生甘草末(用五厘) 珍珠末(五厘) 冰片(三厘) 研匀,瓷瓶封固。凡遇口碎及各种口疳,皆效。   若初起,肿而热甚者,多加薄荷、冰片,取其辛凉发散也。若患不肿,热甚而痛,则以长肉药为主。   〔吹喉〕长肉药 即前口疳药,多用儿茶末,龙骨末,配成紫色,此方专治喉症口碎者。若用此治走马牙疳、穿牙毒、小儿胎毒口疳,则本方加牛黄,倍珍珠。如黑烂者不治。至痧痘后口疳,非此不除,则去黄柏、龙骨,加牛黄五厘,倍珍珠末六厘。   〔通治〕喉症煎药主方 牛蒡子(炒研) 前胡 银花 连翘 山栀 甘草 枯芩(炒黑) 元参桔梗 花粉 薄荷 灯心 泉水煎。   如发寒热加柴胡,头痛加石膏,胸闷加枳壳,郁热而发加赤芍、贝母,口渴加麦冬。   〔癣菌〕蜜调药 薄荷叶末为君,炼矾为臣,灯草灰、川贝母为佐,百草霜、冰片、甘草末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