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58 页/共 100 页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栀子、连翘。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川连、山栀。
八正散
见湿热肿门。
戊己汤
家秘清肝脾血分之火。
白芍药甘草川黄连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肿症
【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即《内经》石水症也。若水亏火旺,喘咳腹胀,内热便涩,此肝肾真阴虚肿,即《内经》肾水症也。
【肝肾虚肿之因】肝主施泄,肾主闭藏,肝肾之真阳不足,不能司其开阖,则小水不利。若阴精素虚,色欲太过,肝肾之真阴不足,虚火灼金,小水亦不利,《内经》所云关门不利,聚【肝肾虚肿之脉】左脉迟弦,肝肾真阳不足。左脉细数,肝肾真阴不足。左脉沉紧,紧则为寒,沉则为水。左脉沉数,沉则为里,数则阴竭。
【肝肾虚肿之治】肾阳不足,《金匮》肾气丸、河车丸。肾阴不足,人参固本丸,家秘
《金匮》肾气丸
见前脾虚肿。
河车丸
治先天不足,气血两亏。
人胞一具(煎烂),入白茯苓、山药,打为丸。
人参固本丸
见前肺虚肿。
家秘肝肾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
知母(二两)黄柏(二两)当归(三两)白芍药(三两)上为细末,另以天冬、地黄各六两,熬膏为丸。
桢按:肝肾不足,宜分阴虚阳虚。例如治虚火,要分气分、血分。气分虚火,用补中益,加黄柏、知母。血分虚火,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故治肝肾阴虚火旺者,用家秘肝肾丸,以养真阴。阳虚火衰者,用八味丸,以养真阳。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腹胀
【伤寒腹胀之症】恶寒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此热结膀胱腹胀之症。
若里热不恶寒,自汗不大便,烦满燥实,此阳明胃实腹胀之症。若腹胀硬痛,小便自利,大便或黑,此蓄血腹胀之症也。
【伤寒腹胀之因】表邪不解,内传太阳之本,则热结膀胱,小便不利而腹胀。若表已解,肠胃有实热,大便闭结,则腹亦胀。若血蓄下焦,结硬小腹,则腹亦胀。凡此皆伤寒门腹胀也。
【伤寒腹胀之脉】左尺沉数,膀胱结热。右脉沉实,肠胃实热。两尺沉牢,乃是蓄血。
【伤寒腹胀之治】热邪入里,腹胀满,脉沉数,大便结,承气汤选用,腹胀宜下。若寒热者,大柴胡汤。若热结膀胱,腹胀,小便不利者,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汤,调六一散。若腹胀小便利,大便黑,桃仁承气汤。
承气汤
大柴胡汤
上二方,见伤寒。
羌活木通汤
见后不得卧。
五苓散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
桃仁承气汤
见后血鼓胀。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腹胀
【风湿腹胀之症】发热身重,不能转侧,一身尽痛,心腹胀满,外连头面,此风湿腹胀之症也。
【风湿腹胀之因】或居处卑湿,或冒湿冲风,脾胃受伤,中州痞塞,而腹胀之症作矣。
【风湿腹胀之脉】脉多浮濡,或见浮缓,或见弦长,或见浮涩。
【风湿腹胀之治】胸前饱闷,防风平胃散。身热恶风,羌独败毒散、荆芥汤。下体重滞,五苓散。内外皆热,用防风木通汤,此上下分消法也。
防风平胃散
苍术浓朴广皮甘草加防风。下部胀加防己。
羌活败毒散
见后湿痿。
荆芥汤
见后湿热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