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55 页/共 100 页
【呕吐酸水之脉】左关弦数,肝火为患。右关弦数,胃中有火。左关弦滑,胆涎沃胃。
右关弦滑,痰饮食滞。脉若濡缓,寒湿气滞。
【呕吐酸水之治】肝火乘胃者,柴葛平胃散。胃中有火,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痰饮食滞,平胃二陈汤。若酸水浸牙折齿,草蔻丸、大顺饮,不用苦寒之药。
柴葛平胃散
家秘治胆火入胃,呕苦吐酸。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柴胡干葛黄连山栀八味等分为末。
栀连平胃散
见内伤呃。
栀连二陈汤
见外感呃。
平胃二陈汤
即苍朴二陈汤,见湿痰门。
草蔻丸
见吐酸。
大顺饮
见前吐酸。
胃有痰涎,则发吐呕,以上分别外感内伤,各立诸方治法,详且尽矣。然总其大纲,则家秘正气散,实为治呕正法。
家秘正气散
藿香浓朴广皮半夏干葛竹茹麦芽白茯苓水煎。胃火旺,加川连,冲芦根汁。胃寒,加生姜。胃燥,加天花粉,冲竹沥、萝卜汁
[卷三] 肿胀总论
秦子曰:肿症在表者多,胀症在表者少。肿症肿于遍身,现于皮肤,在外不在内。胀症胀于心腹,即《内经》所谓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也。是以其症当分,其治当别。然经络同者,症形治法,亦无不同。例如外感之肿,与外感之胀,二者固自各异,至内伤五脏之肿,与内伤五脏之胀,则形症治法,大抵相似。今分列前后,以备互相参考。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肿症
【风寒身肿之症】恶寒身热,身首皆肿,风胜多汗,寒胜无汗,此外感风寒,即《金匮》风水、皮水,从太阳经主治之症也。
【风寒身肿之因】表气素虚,肺气素热,表气虚则外邪易入,肺气热则皮毛易开;寒袭于肌表,郁而不散,则发热身肿之症作矣。
【风寒身肿之脉】多见浮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缓为风,浮紧为寒,浮数为热。
【风寒身肿之治】浮缓散风,浮紧散寒。仲景防己黄汤,治风者也。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肺经,兼喘咳,泻白散加防风。寒入肺经,而发热喘咳者,泻白散加麻黄。
防己黄汤
防己黄甘草白术上用七钱,加姜、枣煎服,以绵被围腰,微汗为度,洁古用此汤调五苓散。
《金匮》甘草麻黄汤
甘草麻黄
《金匮》杏子汤
麻黄杏子甘草
越婢汤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桂枝芍药汤
桂枝白芍药甘草
大腹皮散
青皮桑皮槟榔川芎羌活大腹皮防己
木香丸
木香(五钱)槟榔(五钱)二味同研,水为丸。
朱砂(五分)为衣。
泻白散
桑白散地骨皮甘草风加防风。寒加羌活、麻黄。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肿症
【寒湿身肿之症】身重身痛,足胫冷,胸满闷,遍身肿,此寒湿肿之症也。
【寒湿身肿之因】或时令阴雨,天气寒冷;或居处阴湿,阴寒之气,袭于肌表;或因汗出遇水,水寒所伤,则寒湿肿之症成矣。
【寒湿身肿之脉】脉多沉小,或见沉迟,或见沉濡。
【寒湿身肿之治】恶寒身痛,先宜温经散湿,冬月麻黄桂枝汤,余月羌独败毒散。湿气壅滞者,胜湿汤。肺经伤湿,喘咳水肿,导水茯苓汤。
麻黄桂枝汤
麻黄桂枝白芍药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