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63 页/共 100 页
桃仁承气汤
治下焦蓄血。
桃仁桂枝芒硝甘草大黄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腹胀
【脏寒腹胀之症】四肢常冷,小腹胀急,冷硬如冰,小便清利,大便时泻,不思饮食,唇口色白,言语轻微,《内经》所云正水,即脏寒生满病之症也。
【脏寒腹胀之因】真阳素虚,脏气不足,又因口食冷物,身得寒气,则身中之天地不交,阴寒痞塞,而脏寒腹胀之症作矣。
【脏寒腹胀之脉】六脉沉迟,微细无力。左脉沉迟,肝肾虚寒;右脉沉迟,脾肺虚寒。
【脏寒腹胀之治】肝肾虚寒,腹冷如冰,大便不实,八味丸;小便不利,金匮肾气丸。
脾肺虚,不思饮食,言语轻微,理中汤;手足厥冷,四逆汤。
八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金匮》肾气丸
即热八味地黄丸加车前子、牛膝。
理中汤
见前脾虚肿。
四逆汤
干姜甘草附子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腹胀
【六腑腹胀之症】胸前胀满,妨于饮食,胃胀也。肠鸣而痛,濯濯有声,大肠胀也。小,小腹胀满,小肠胀也。气癃溺涩,少腹胀急,膀胱胀也。气满肤中,空空然响,三焦胀也。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此六腑腹胀之症也。
【六腑腹胀之因】饮食不节,失饥伤饱,每成胃胀;中州停滞,成痰成积,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心胃有热,下遗小肠,则腹亦胀。肺气怫郁,不能下输膀胱,则小腹胀。三焦主人身之气,大气周流,则无障碍;三焦壅滞,腹胀乃作。肝胆主木,最喜条达,不得疏通,胆胀乃成。此六腑腹胀之因也。
【六腑腹胀之治】胃胀者,平胃散加减治之。大肠胀者,枳壳化滞汤、导痰汤。小肠胀者,木通饮。膀胱胀者,五苓散。三焦胀者,枳壳青皮饮,胆胀者,柴胡清肝饮。
平胃散
苍术浓朴广皮甘草胃热者加中栀、连。胃寒者加姜、桂。
枳壳化滞汤
枳壳浓朴神曲广皮莱菔子麦芽砂仁热者加川连。便硬加大黄。
导痰汤
南星半夏枳壳橘红甘草
木通饮
木通陈皮苏梗甘草加生姜、红枣。热者加川连。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白茯苓肉桂热结膀胱,车前木通汤调下。气化不及州都,参橘煎调下。
枳壳青皮饮
枳壳青皮大腹皮三味等分。上焦胀,加桔梗;中焦胀,加苏梗;下焦胀,加木通。
柴胡清肝饮
柴胡山栀丹皮青皮苏梗白芍药钩藤肝胆热,加龙胆草、青黛。
家秘消胀散
治肠胃停滞,诸腹胀大。
半夏浓朴枳实香附麦芽楂肉苍术槟榔广皮干葛神曲莱菔子共为细末,木通、大腹皮各三钱,煎汤调服
[卷三] 黄胆论
秦子曰:黄胆者,身目皆黄,色如橘皮,湿气胜,则黄而晦,热气胜,则黄而明,故爪甲皮肤,悉见黄色,即是黄胆。若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名曰黄汗,身肿者,入肿症门,身不肿者,入疸症门,其间治法大同,而从肿从疸,则各异也。
[卷三:黄胆论] 外感黄胆
【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发热而渴,状如风水,身疼烦重,小便不利,此黄汗之症也。
【黄汗之因】脾胃素热,汗出逢风,或汗出入水,水渍汗孔,湿热内蒸,热气外现,而【黄汗之脉】洪大者愈易,细涩者瘥难。
【黄汗之治】《金匮》于水肿门,则立黄芍药桂酒汤,以治身重发热,两胫自冷,症,又立桂枝加黄汤,以治身发热,足胫热,盗汗,汗出反发热之症,又于黄胆门,亦立桂枝加黄汤,以治诸黄家脉浮当汗之症,详见水肿门黄汗中。
黄芍药桂酒汤
治身重发热,汗出而渴,黄汗染衣,脉自沉。
黄芍药桂枝
桂枝加黄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黄大枣
[卷三:黄胆论] 外感黄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