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26 页/共 603 页

大明曰:温,微毒。   权曰:桑、槐耳:甘、辛,平,无毒。   【主治】黑者,主女人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本经》)。   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别录》)。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 癖(甄权)。止血衄,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大明)。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瓦斯。压丹石人发热,和葱、豉作羹食(孟诜)。   【附方】旧三,新十一。   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数度即可断。(《肘后方》)。   五痔下血:桑耳作羹,空心饱食,三日一作。待孔卒痛如鸟啄状,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捣,作两囊蒸之,及热,更互坐之,即瘥。(《外台》)。   脱肛泻血不止:用桑黄一两,熟附子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圣惠》)。   血淋疼痛:桑黄、槲白皮各二钱,水煎服,日一次。(《圣惠方》)。   月水不断,肉色黄瘦,血竭暂止,数日复发,小劳辄剧,久疾失治者,皆可服之:桑黄焙研,每服二钱,食前热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崩中漏下:桑耳炒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千金方》)。   赤白带下:桑耳切碎,酒煎服。(苏颂《图经》)。   遗尿且涩: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济总录》)。   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集简方》)。   瘰 溃烂:桑黄菰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足趾肉刺:先以汤浸,刮去一层,用黑木耳贴之,自消烂不痛。(《近效方》)。   槐耳   【释名】槐 (《唐本》)、槐菌(《唐本》)、槐鸡(《蜀本》)、赤鸡(《纲目》)、槐蛾。   恭曰: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   权曰:煮浆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五痔脱肛,下血心痛,妇人阴中疮痛(苏恭)。治风破血,益力(甄权)。   【附方】旧三,新三。   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崩中下血,不问年月远近:用槐耳烧存性,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产宝》方)。   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立愈。(《妇人良方》)。   蛔虫心痛:槐木耳烧存性,为末,水服枣许。若不止,饮热水一升,蛔虫立出。(张文仲《备急方》)。   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蛾(炒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食前热酒服二钱。桑黄亦可。(《圣惠方》)。   脏毒下血:槐耳(烧)二两,干漆(烧)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圣济总录》)   榆耳   八月采之。   【主治】令人不饥(时珍)。   【附方】新一。   服食方《淮南万毕术》云:八月榆 ,以美酒渍曝,同青粱米、紫苋实蒸熟为末。每服三指撮,酒下,令人辟谷不饥。   柳耳   【主治】补胃理气(时珍)。   【附方】新一。   反胃吐痰:柳树蕈五、七个,煎汤服即愈。(《活人心统》)   柘耳   【释名】柘黄。   【主治】肺痈咳唾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一两研末,同百齿霜二钱,糊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效甚捷(时珍)。   杨栌耳   藏器曰:出南山。   【气味】平,无毒。   【主治】老血结块,破血止血,煮服之(藏器)。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