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27 页/共 603 页
杉菌
(宋《图经》)【集解】颂曰: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状若菌。采无时。
【气味】甘、辛,微温,无毒。
【主治】心脾气疼,及暴心痛(苏颂)。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皂荚蕈
(《纲目》)【集解】时珍曰:生皂荚树上木耳也。不可食。采得焙干备用。
【气味】辛,有毒。
【主治】积垢作痛,泡汤饮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肿毒初起,磨醋涂之,良(时珍)。
【附方】新一。
肠风泻血:皂角树上蕈,瓦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许学士《本事方》)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香蕈
(《日用》)【释名】时珍曰:蕈从覃。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瑞曰:蕈生桐、柳、枳 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
颖曰: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黄黑色,味甚香美,最为佳品。
时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陈仁玉着《菌谱》甚详。今录其略于此云:芝、菌,皆气茁也。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花,亦甲群汇。仙居介乎天台、括苍之间,丛山入天,仙灵所宫,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 之,乃藜苋之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
一曰合蕈,又名台蕈,生台之韦羌山。寒极雪收,春气欲动,土松芽活,此菌候也。其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香韵味,一发釜鬲,闻于百步。山人曝干以售,香味减于生者。他山虽产,其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诸山。秋中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发为菌花。生绝顶树杪,初如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已乃张伞大若掌,味顿渝矣。春时亦生而膏液少。食之之法,下鼎似沸,漉起参和众味,而特全于酒。切勿搅动,则涎腥不可食矣。亦可蒸熟致远。三曰松蕈,生松阴,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者。
四曰麦蕈,生溪边沙壤中。味殊美,绝类蘑菰。五曰玉蕈,初寒时生,洁皙可爱。作羹微韧。俗名寒蒲蕈。六曰黄蕈,丛生山中。黄色,俗名黄缵蕈,又名黄 。七曰紫蕈,赭紫色,产山中,为下品。八曰四季蕈,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曰鹅膏蕈,生高山中,状类鹅子,久而伞开。味殊甘滑,不减稠膏。然与杜蕈相乱,不可不慎。杜蕈,土菌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吴瑞)。松蕈:治溲浊不禁,食之有效(《菌谱》)。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葛花菜
(《纲目》)【释名】葛乳。
时珍曰: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脆,盖蕈类也。
【气味】苦、甘,无毒。
【主治】醒神,治酒积(时珍。《太和山志》)。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天花蕈
(《日用》)【释名】天花菜。
【集解】瑞曰:天花菜出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时珍曰:五台多蛇蕈,感其气而生,故味美而无益,其价颇珍。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代北有树鸡,如杯 ,俗呼胡孙眼。其此类欤?【气味】甘,平,无毒。
时珍曰:按:《正要》云:有毒。
【主治】益气,杀虫(吴瑞)。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蘑菰蕈
(《纲目》)【释名】肉蕈。
【集解】时珍曰: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腿蘑菰,谓其味如鸡也。一种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气味】甘,寒,无毒。
《正要》曰: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主治】益肠胃,化痰理气(时珍。出《生生编》)。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鸡
(《纲目》)【释名】鸡菌。
时珍曰:南人谓为鸡 ,皆言其味似之也。
【集解】时珍曰:鸡 出云南,生沙地间丁蕈也。高脚伞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
点茶、烹肉皆宜。气味皆似香蕈,而不及其风韵也。又广西横州出雷菌,遇雷过即生,须疾采之,稍迟则腐或老,故名。作羹甚美,亦如鸡 之属。
此数种其价并珍。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胃清神,治痔(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