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292 页/共 603 页
风邪攻目,视物不明,肝气虚者:用蔓荆子四两(入瓷瓶中烧黑,无声取出),入蛇蜕二两(又烧成灰)。为末。每服半钱,食后酒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服食辟谷:芜菁子,熟时采之,水煮三过,令苦味尽,曝捣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日三次。久可辟谷。(苏颂《图经本草》)。
黄汗染衣,涕唾皆黄:用蔓荆子捣末,平旦以井华水服一匙,日再服。
加至两匙,以知为度。每夜以帛浸小便,逐日看之,渐白则瘥,不过服五升已来也。(《外台秘要》)。
黄胆如金,睛黄,小便赤:用生蔓荆子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孙真人食忌》)。
急黄黄胆及内黄,腹结不通:用蔓荆子捣末,水绞汁服。当得嚏,鼻中出黄水,及下利则愈。以子压油,每服一盏更佳。(陈藏器《本草拾遗》)。
热黄便结:用芜菁子捣末,水和绞汁服。少顷当泻一切恶物,沙、石、草、发并出。(孟诜《食疗本草》)。
二便关格,胀闷欲绝:蔓荆子油一合,空腹服之即通。通后汗出勿怪。(《圣惠方》)。
心腹作胀:蔓荆子一大合,拣净捣烂,水一升和研,滤汁一盏,顿服。少顷自利,或自吐,或得汗,即愈。(《外台秘要》)。
霍乱胀痛:芜菁子,水煮汁,饮之。(《濒湖集简方》)。
妊娠溺涩:芜菁子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子母秘录》)。
风疹入腹,身体强,舌干硬:用蔓荆子三两。为末。每温酒服一钱。(《圣惠方》)。
瘭疽发热,疽着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复发热:用芜菁子熟捣帛裹,展转其上,日夜勿止。(《肘后方》)。
骨疽不愈:愈而复发,骨从孔中出者。芜菁子,捣敷之,用帛裹定,日一易之。(《千金方》)。
小儿头秃:蔓荆子末,和酢敷之。一日三上。(《千金方》)。
眉毛脱落:蔓荆子四两。炒研,醋和涂之。(《圣惠》)。
面 痣点:蔓荆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涂之。亦去面皱。(《圣惠方》)。
花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三月三日采花,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井华水下(慎微)。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莱菔
(音来北。《唐本草》)【释名】芦 (郭璞云:芦音罗。 ,音北,与菔同。萝卜(音罗北)、雹突(《尔雅注》)、紫花菘(同上)、温菘(同上)、土酥。
保升曰:莱菔俗名萝卜。按:《尔雅》云:突,芦 。孙炎注云:紫花菘也,俗呼温菘。
似芜菁,大根。俗名雹突,一名芦菔是矣。
颂曰:紫花菘、温菘,皆南人所呼。吴人呼楚菘。广南人呼秦菘。
时珍曰:按:孙 《广韵》言:鲁人名 (音拉答)。秦人名萝卜。王祯《农书》言:北人萝卜,一种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谓其洁白如酥也。珍按:菘乃菜名,因其耐冬如松、柏也。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 ,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南人呼为萝 ,与雹同,见晋灼《汉书注》中。陆佃乃言莱菔能制面毒,是来之所服,以菔音服,盖亦就文起义耳。王氏《博济方》称干萝卜为仙人骨,亦方土谬名也。
【集解】弘景曰: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但小熏臭尔。叶不中啖。又有突,根细而过辛,不宜服之。
恭曰:莱菔,即芦菔也。嫩叶为生菜食,大叶可熟啖。陶氏言不中食,理丧其真也。江北、河北、秦、晋最多,登、莱亦好。
颂曰:莱菔,南北通有,北土尤多。有大、小二种:大者肉坚,宜蒸食;小者白而脆,宜生啖。
河朔极有大者,而江南、安州、洪州、信阳者甚大,重至五、六斤,或近一秤,亦一时种莳之力也。
瑞曰:夏月复种者,名夏萝卜。形小而长者,名蔓荆萝卜。
时珍曰:莱菔,今天下通有之。昔人以芜菁、莱菔二物混注,已见蔓荆条下。圃人种莱菔,六月下种,秋采苗,冬掘根。春末抽高苔,开小花紫碧色。夏初结角。其子大如大麻子,圆长不等,黄赤色。五月亦可再种。其叶有大者如芜菁,细者如花芥,皆有细柔毛。其根有红、白二色,其状有长、圆二类。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而古人不深详之,岂因其贱而忽之耶?抑未谙其利耶?【气味】根辛、甘,叶辛、苦,温,无毒。
诜曰:性冷。
思邈曰:平。不可与地黄同食,令人发白,为其涩营卫也。
时珍曰:多食莱菔动气,惟生姜能制其毒。又伏 砂。
【主治】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和中,去痰癖,肥健人;生捣汁服,止消渴,试大有验(《唐本》)。利关节,理颜色,练五脏恶气,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萧炳)。
利五脏,轻身,令人白净肌细(孟诜)。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同羊肉、银鱼煮食,治劳瘦咳嗽(《日华》)。同猪肉食,益人。生捣服,治禁口痢(汪颖)。捣汁服,治吐血衄血(吴瑞)。宽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渴宽中;煮食,化痰消导(宁原)。杀鱼腥气,治豆腐积(汪机)。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香港脚。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打扑、汤火伤(时珍)。
【发明】颂曰:莱菔功同芜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尤能制面毒。昔有婆罗门僧东来,见食麦面者,惊云:此大热,何以食之?又见食中有芦菔,乃云:赖有此以解其性。自此相传,食面必啖芦菔。
炳曰:捣烂制面,作 食之最佳,饱食亦不发热。酥煎食之,下气。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
慎微曰:按:杨亿《谈苑》云:江东居民言种芋三十亩,计省米三十斛;种萝卜三十亩,计益米三十斛。则知萝卜果能消食也。
宗 曰:服地黄、何首乌人食莱菔,则令人髭发白。世皆以为此物味辛、下气速也。然生姜、芥子更辛,何止能散而已。盖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所以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震亨曰:莱菔根属土,有金与水。寇氏言其下气速。人往往煮食过多,停滞成溢饮,岂非甘多而辛少乎?时珍曰:莱菔,根、叶同功,生食升气,熟食降气。苏、寇二氏止言其下气速,孙真人言久食涩营卫,亦不知其生则噫气,熟则泄气,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故所主皆肺、脾、肠、胃、三焦之病。李九华云:莱菔多食渗人血。则其白人髭发,盖亦由此,非独因其下气、涩营卫也。按:《洞微志》云:齐州有人病狂,云梦中见红裳女子引入宫殿中,小姑令歌,每日遂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宫。有一道士云:此犯大麦毒也。少女心神,小姑脾神。《医经》言萝卜制面毒,故曰“火吾宫”。火者,毁也。遂以药并萝卜治之果愈。又按:张杲《医说》云:饶民李七病鼻衄甚危,医以萝卜自然汁和无灰酒饮之即止。盖血随气运,气滞故血妄行,萝卜下气而酒导之故也。又云:有人好食豆腐中毒,医治不效。忽见卖豆腐人言其妻误以萝卜汤入锅中,遂致不成。其人心悟,乃以萝卜汤饮之而瘳。物理之妙如此。又《延寿书》载:李师逃难入石窟中,贼以烟熏之垂死,摸得萝卜菜一束,嚼汁咽下即苏。此法备急,不可不知。
【附方】旧二,新二十四。
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绝妙。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
反胃噎疾:萝卜,蜜煎浸,细细嚼咽良。(《普济方》)消渴饮水:独胜散:用出了子萝卜三枚,净洗切片,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煎猪肉汤澄清调下,日三服,渐增至三钱。生者捣汁亦可,或以汁煮粥食之。(《图经本草》)。
肺痿咳血:萝卜,和羊肉或鲫鱼,煮熟频食。(《普济方》)。
鼻衄不止:萝卜,捣汁半盏,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萝卜再煎,饮之。(《卫生易简方》)。
下痢禁口:萝卜(捣汁)一小盏,蜜一盏。水一盏,同煎。早一服,午一服。日晡米饮吞阿胶丸百粒。如无萝卜,以子擂汁亦可。一方:加枯矾七分,同煎。一方:只用萝卜菜煎汤,日日饮之。《普济方》:用萝卜片,不拘新旧,染蜜噙之,咽汁。味淡再换。觉思食,以肉煮粥与食,不可过多。痢后肠痛:方同上。大肠便血:大萝卜皮(烧存性)、荷叶(烧存性)、蒲黄(生用)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普济》)。
肠风下血:蜜炙萝卜,任意食之。昔一妇人服此有效。(《百一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