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287 页/共 603 页

(《外台秘要》)。   干湿霍乱转筋:用大蒜捣涂足心,立愈。(《永类钤方》)。   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一卜者传此,用之有效。(仇远《稗史》)。   山岚瘴气:生、熟大蒜各七片,共食之。少顷腹鸣,或吐血,或大便泄,即愈。(《摄生众妙方》)疟疾寒热《肘后》:用独头蒜炭上烧之,酒服方寸匕。《简便》:用桃仁半片,放内关穴上,将独蒜捣烂罨之,缚住(男左女右),即止。邻妪用此治人屡效。   《普济方》:端午日,取独头蒜煨熟,入矾红等分,捣丸芡子大,每白汤嚼下一丸。   寒疟冷痢:端午日,以独头蒜十个,黄丹二钱,捣丸梧子大。每服九丸,长流水下,甚妙。(《普济方》)。   泄泻暴痢:大蒜捣贴两足心。亦可贴脐中。(《千金方》)。   下痢禁口及小儿泄痢方:并同上。   肠毒下血:蒜连丸:用独蒜煨捣,和黄连末为丸,日日米汤服之。(《济生方》)。   暴下血病:用葫五、七枚,去皮研膏,入豆豉捣,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无不愈者。(寇宗 《本草衍义》)。鼻血不止,服药不应:用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浓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立瘥。   (《简要济众方》)。   血逆心痛:生蒜捣汁,服二升即愈。(《千金》)。   鬼疰腹痛,不可忍者:独头蒜一枚,香墨如枣大,捣和酱汁一合,顿服。(《永类钤方》)。   心腹冷痛:法醋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数颗,其效如神。(李时珍《濒湖集简方》)。   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用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危氏《得效方》)。   寒湿气痛:端午日收独蒜,同辰粉捣,涂之。(唐瑶《经验方》)。   鬼毒风气:独头蒜一枚,和雄黄、杏仁研为丸,空腹饮下三丸。静坐少时,当下毛出即安。(孟诜《食疗本草》)。   狗咽气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用独头蒜一枚,削去两头,塞鼻中。   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候口中脓血出,立效。(《圣济》)。   喉痹肿痛:大蒜塞耳、鼻中,日二易之。(《肘后方》)。   鱼骨哽咽:独头蒜塞鼻中,自出。(《十便良方》)。   牙齿疼痛:独头蒜煨乘热切熨痛处,转易之。亦主虫痛。(《外台秘要》)。   眉毛动摇,目不能交睫,唤之不应,但能饮食:用蒜三两杵汁,调酒饮,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脑泻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玄方》)。   头风苦痛《易简方》:用大蒜研汁 鼻中。《圣济录》:用大蒜七个去皮,先烧红地,以蒜逐个于地上磨成膏子。却以僵蚕一两,去头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透气。只取蚕研末, 入鼻内,口中含水,甚效。   小儿惊风《总录》:方同上。   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黎居士《简易方论》)。   小儿气淋: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饼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曰:今日进三服,病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赐以千缗。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也。(爱竹翁《谈薮》)。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不语:用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煮一升,灌之即苏。(张杰《子母秘录》)。   金疮中风,角弓反张:取蒜一升去心,无灰酒四升煮极烂,并滓服之。   须臾得汗即瘥。(《外台秘要》)。   妇人阴肿作痒:蒜汤洗之,效乃止。(《永类钤方》)。   阴汗作痒:大蒜、淡豉。捣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空腹灯心汤下三十丸。   小便淋沥,或有或无:用大蒜一个,纸包煨熟,露一夜,空心新水送下。(《朱氏集验方》)。   小儿白秃团团然:切蒜日日揩之。(《秘录》)闭口椒毒,气闭欲绝者:煮蒜食之。(张仲景方)射工溪毒:独头蒜切三分浓,粘贴灸之,令蒜气射入即瘥。(《梅师方》)。   蜈蝎螫伤:独头蒜摩之,即止。(《梅师》)蛇虺螫伤:孟诜曰:即时嚼蒜封之,六、七易。仍以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熟,空心顿服。明日又进。外以去皮蒜一升捣细,小便一升煮三、四沸,浸损处。   《梅师》:用独头蒜、酸草捣绞敷咬处。   脚肚转筋:大蒜擦足心令热,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摄生方》)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集验方》)。   蛇瘕面光,发热,如火炙人:饮蒜汁一碗,吐出如蛇状,即安。(危氏方)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五辛菜   (《拾遗》)【集解】时珍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   【气味】辛,温,无毒。   藏器曰:热病后食,多损目。   【主治】岁朝食之,助发五脏气。常食,温中去恶气,消食下气(藏器)。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芸苔   (《唐本草》)【释名】寒菜(胡居士方)、胡菜(同上)、苔菜(《埤雅》)、苔芥(《沛志》)、油菜(《纲目》)。   时珍曰:此菜易起苔,须采其苔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苔,而淮人谓之苔芥,即今油菜,为其子可榨油也。羌陇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种此菜,能历霜雪,种自胡来,故服虔《通俗文》谓之胡菜,而胡洽居士《百病方》谓之寒菜,皆取此义也。或云塞外有地名云台戍,始种此菜,故名,亦通。   【集解】恭曰:《别录》云:芸苔乃人间所啖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