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290 页/共 603 页

中风口噤,舌本缩者:用芥菜子一升研,入醋二升,煎一升,敷颔颊下,效。(《圣惠方》)。   小儿唇紧:用马芥子捣汁曝浓,揩破,频涂之。(崔氏《纂要方》)。   喉痹肿痛:芥子末,水和敷喉下,干即易之。又用辣芥子研末,醋调取汁,点入喉内。   待喉内鸣,却用陈麻骨烧烟吸入,立愈。(并《圣惠方》)。   耳卒聋闭:芥子末,人乳汁和,以绵裹塞之。(《外台秘要》)。   雀目不见:真紫芥菜子,炒黑为末,用羊肝一具,分作八服。每用芥末三钱,捻肝上,笋箨裹定,煮熟冷食,以汁送下。(《圣济总录》)。   目中翳膜:芥子一粒,轻手 入眼中。少顷,以井华水、鸡子清洗之。(《总录》)。   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数次即生。(孙氏《集效方》)。   鬼疰劳气:芥子三升,研末,绢袋盛,入三斗酒中七日,温服,一日三次。(《广济方》)。   热痰烦运:方见白芥。   霍乱吐泻:芥子捣细,水和敷脐上。(《圣济总录》)。   反胃吐食:芥子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上气呕吐:芥子末,蜜丸梧子大,井华水寅时下七丸,申时再服。(《千金方》)。   脐下绞痛:方同上。   腰脊胀痛:芥子末调酒,贴之立效。(《摘玄方》)。   走注风毒作痛:用小芥子末,和鸡子白涂之。(《圣惠》)。   一切痈肿:猪胆汁和芥子末贴之,日三上。猪脂亦可。(《千金翼》)。   痈肿热毒:家芥子末同柏叶捣涂,无不愈者,大验。得山芥更妙。(《千金翼》)。   热毒瘰 :小芥子末,醋和贴之。看消即止,恐损肉。(《肘后》)。五种 疾:芥子末,以水、蜜和敷,干即易之。(《广济方》)。   射工中人有疮:用芥子末和苦酒浓涂之。半日痛即止。(《千金方》)。   妇人经闭不行,至一年者,脐腹痛,腰腿沉重,寒热往来:用芥子二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食前服。(《仁存方》)。   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白芥   (宋《开宝》附)【释名】胡芥(《蜀本草》)、蜀芥。   时珍曰: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故名。   【集解】恭曰: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   藏器曰:白芥生太原、河东。叶如芥而白,为茹食之甚美。   保升曰:胡芥,近道亦有之,叶大子白且粗,入药及啖最佳,而人间未多用之。   时珍曰:白芥处处可种,但人知莳之者少尔。以八、九月下种,冬生可食。至春深茎高二、三尺,其叶花而有丫,如花芥叶,青白色。茎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风大雪,须谨护之,乃免折损。三月开黄花,香郁。结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黄白色。又有一种茎大而中实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虽是芥类,迥然别种也,然入药胜于芥子。   茎叶   【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肘后方》言热病患不可食胡芥,为其性暖也。   【主治】冷气(藏器)。安五脏,功与芥同(《日华》)。   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别录》)。御恶气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弘景)。烧烟及服,辟邪魅(《日华》。藏器曰:入镇宅方用。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用温酒吞下七粒(思邈)。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香港脚,筋骨腰节诸痛(时珍)。   【发明】震亨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   时珍曰: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   按:韩 《医通》云: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   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汤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色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   冬月加姜一片尤良。南陵末斋子有辞赞之。   【附方】新八。   反胃上气:白芥子末,酒服一、二钱。(《普济方》)。   热痰烦运:白芥子、黑芥子、大戟、甘遂、芒硝、朱砂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名白芥丸。(《普济》)冷痰痞满: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桂心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名黑芥丸。(《普济方》)。   腹冷气起:白芥子一升。微炒研末,汤浸蒸饼丸小豆大。每姜汤吞十丸,甚妙。(《续传信方》)。   香港脚作痛:方见白芷。   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令疮疹不入目。(《全幼心鉴》)。   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胸胁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摘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