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284 页/共 603 页

时珍曰: 葱,野葱也,山原平地皆有之。生沙地者名沙葱,生水泽者名水葱,野人皆食之。开白花,结子如小葱头。世俗不察胡葱即蒜葱,误指此为胡葱(详见胡葱下)。保升言不入药用,苏颂言入药宜用山葱、胡葱。今考思邈《千金食性》,自有 葱功用,而诸本失收,今采补之。   【气味】辛,微温,无毒。   时珍曰:佛家以 葱为五荤之一(见蒜下)。   【主治】除瘴气恶毒。久食,强志益胆气(思邈)。主诸恶 、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毒。煮汁浸,或捣敷,大效。亦兼小蒜、茱萸辈,不独用也(苏恭)。   子   【气味】同葱。   【主治】泄精(思邈)。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胡葱   (宋《开宝》)【释名】蒜葱(《纲目》)、回回葱。   时珍曰:按:《孙真人食忌》作葫葱,因其根似葫蒜故也。俗称蒜葱,正合此义。元人《饮膳正要》作回回葱,似言其来自胡地,故曰胡葱耳。   【集解】志曰:胡葱生蜀郡山谷。状似大蒜而小,形圆皮赤,梢长而锐。五月、六月采。   保升曰:葱凡四种:冬葱夏枯;汉葱冬枯;胡葱茎叶粗短,根若金灯; 葱生于山谷。   颂曰:胡葱类食葱,而根茎皆细白。或云:茎叶微短如金灯。或云:似大蒜而小,形圆皮赤,梢长而锐。   时珍曰:胡葱即蒜葱也,马志、韩保升所说是矣,非野葱也。野葱名 葱,似葱而小。   胡葱乃人种莳,八月下种,五月收取,叶似葱而根似蒜,其味如薤,不甚臭。江西有水晶葱,蒜根葱叶,盖其类也。李鹏飞《延寿书》言胡葱即 子,盖因相似而误尔。今俗皆以野葱为胡葱,因不识蒜葱,故指 葱为之,谬矣。   【修治】 曰:凡采得依纹擘碎,用绿梅子相对拌蒸一伏时,去梅子,砂盆中研如膏,瓦器晒干用。   【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生则辛平,熟则甘温。   诜曰:亦是薰物。久食,伤神损性,令人多忘,损目明,绝血脉,发痼疾。患胡臭、齿人,食之转甚。   思邈曰:四月勿食胡葱,令人气喘多惊。   【主治】温中下气,消谷能食,杀虫,利五脏不足气(孟诜)。   疗肿毒(保升)。   【发明】时珍曰:方术煮溪涧白石为粮,及煮牛、马、驴骨令软,皆用胡葱,则亦软坚之物也。陶弘景言葱能化五石,消桂为水,则是诸葱皆能软石。故今人采 葱煮石,谓之胡葱也。   【附方】新一。   身面浮肿,小便不利,喘急:用胡葱十茎,赤小豆三合,硝石一两,以水五升,煮葱、豆至熟,候水干,入硝石,同擂成膏。每空心温酒服半匙。(《圣惠方》)   子   【主治】中诸肉毒,吐血不止,萎黄悴者,以一升,水煮,冷服半升,日一夜一,血定乃止(孟诜)。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薤   (音械《别录》中品)【释名】 子(音叫,或作荞者非)、 子(音钓)、火葱(《纲目》)、菜芝(《别录》)、鸿荟(音会)。   时珍曰:薤本文作KT ,韭类也。故字从韭,从 (音概),谐声也。今人因其根白,呼为 子,江南人讹为 子。其叶类葱而根如蒜,收种宜火熏,故俗人称为火葱。罗愿云:物莫美于芝,故薤为菜芝。苏颂复附 子于蒜条,误矣。   【集解】《别录》曰:薤生鲁山平泽。   恭曰:薤是韭类。叶似韭而阔,多白而无实。有赤、白二种:白者补而美,赤者苦而无味。   颂曰:薤处处有之。春秋分莳,至冬叶枯。《尔雅》云: ,山薤也。生山中,茎叶与家薤相类,而根差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今人少用。   宗 曰:薤叶如金灯叶,差狭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难伫之义。   时珍曰: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 酒、糟藏、醋浸皆宜。故《内则》云:切葱、薤实诸醯以柔之。白乐天诗云酥暖薤白酒,谓以酥炒薤白投酒中也。一种水晶葱,葱叶蒜根,与薤相似,不臭,亦其类也。按:王祯《农书》云:野薤俗名天薤。生麦原中,叶似薤而小,味益辛,亦可供食,但不多有。即《尔雅》山薤是也。   薤白   【气味】辛、苦,温,滑,无毒。   好古曰:入手阳明经。   颂曰:薤宜去青留白,白冷而青热也。   诜曰:发热病,不宜多食。三、四月勿食生者。   大明曰:生食引涕唾。不可与牛肉同食,令人作症瘕。   【主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本经》)。归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   作羹食,利病患。诸疮中风寒水气肿痛,捣涂之(《别录》)。煮食,耐寒,调中补不足,止久痢冷泻,肥健人(《日华》)。治泄痢下重,能泄下焦阳明气滞(李杲。好古曰: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气滞)。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时珍)。   心病宜食之。利产妇(思邈)。治女人带下赤白,作羹食之。骨哽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孟诜)。补虚解毒(苏颂)。白者补益,赤者疗金疮及风,生肌肉(苏恭)。与蜜同捣,涂汤火伤,效甚速(宗 )。温补,助阳道(时珍)。   【发明】弘景曰:薤性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偏入诸膏用。不可生啖,荤辛为忌。   诜曰:薤,白色者最好,虽有辛,不荤五脏。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   颂曰:白薤之白,性冷而补。又曰: 子,煮与蓐妇饮,易产。亦主香港脚。   时珍曰:薤,味辛气温。诸家言其温补,而苏颂《图经》独谓其冷补。按:杜甫《薤诗》云: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亦言其温补,与经文相合。则冷补之说,盖不然也。又按:王祯云: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