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286 页/共 603 页

时气温病,初得头痛,壮热脉大:即以小蒜一升,杵汁三合,顿服。不过再作便愈。(《肘后方》)。   霍乱胀满,不得吐下,名干霍乱:小蒜一升,水三升,煮一升,顿服。(《肘后方》)。   霍乱转筋,入腹杀人:以小蒜、盐各一两,捣敷脐中,灸七壮,立止。(《圣济录》)。   积年心痛不可忍,不拘十年、五年者,随手见效:浓醋煮小蒜食饱,勿着盐。曾用之有效,再不发也。(《兵部手集》)。   水毒中人:一名中溪,一名中湿,一名水病,似射工而无物。初得恶寒,头目微疼,旦醒暮剧,手足逆冷。三日则生虫,食人下部,肛中有疮,不痒不痛。过六、七日虫食五脏,注下不禁:以小蒜三升,煮微热(大热即无力)以浴身。若身发赤斑纹者,毋以他病治之也。   (《肘后方》)。   射工中人成疮者:取蒜切片,贴疮上,灸七壮。(《千金》)。   止截疟疾:小蒜不拘多少,研泥,入黄丹少许,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面东新汲水下,至妙。(唐慎微)。   阴肿如刺汗出者:小蒜一升,韭根一升,杨柳根二斤,酒三升,煎沸乘热熏之。(《永类方》)。   恶核肿结:小蒜、吴茱萸等分,捣敷即散。(《肘后》)。   丹毒五色无常,及发足踝者:杵蒜浓敷,频易。(葛氏)。   小儿白秃,头上团团白色:以蒜(切)口揩之。(《子母秘录》)。   蛇蝎螫人:小蒜捣汁服,以滓敷之。(《肘后》)。   蜈蚣咬疮:嚼小蒜涂之,良。(《肘后方》)。   蚰蜒入耳:小蒜洗净,捣汁滴之。未出再滴。(李绛《兵部手集》)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山蒜   (《拾遗》)【释名】 (音历)、泽蒜。   【集解】颂曰:江南一种山蒜,似大蒜而臭。   藏器曰:泽蒜根如小蒜,叶如韭。又生石间者名石蒜,与蒜无异。   时珍曰:山蒜、泽蒜、石蒜,同一物也,但分生于山、泽、石间不同耳。人间栽莳小蒜,始自三种移成,故犹有泽蒜之称。《尔雅》云: ,山蒜也。今京口有蒜山,产蒜是也。   处处有之,不独江南。又吕忱《字林》云: ,水中蒜也。则蒜不但产于山,而又产于水也。别有山慈菇、水仙花、老鸦蒜、石蒜之类,根叶皆似蒜而不可食,其花亦异。并见草部下。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山蒜:治积块,及妇人血瘕,用苦醋磨服多效(苏颂)。泽蒜、石蒜:并温补下气,滑水源(藏器)。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葫   (《别录》下品)【释名】大蒜(弘景)、荤菜。   弘景曰: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时珍曰:按:孙 《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蒜皆属五荤,故通可称荤。详见蒜下。   【集解】《别录》曰:葫,大蒜也。五月五日采,独子者入药尤佳。   保升曰:葫出梁州者,大径二寸,最美少辛;泾阳者,皮赤甚辣。   颂曰:今处处园圃种之。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其花中有实,亦作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   时珍曰:大、小二蒜皆八月种。春食苗,夏初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种。北人不可一日无者也。   【气味】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弘景曰: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齑以啖 肉,损性伐命,莫此之甚。惟可生食,不中煮也。恭曰:此物煮羹 为馔中之俊,而陶云不中煮,当是未经试耳。   藏器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时珍曰:久食伤肝损眼。故嵇康《养生论》云:荤辛害目,此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故盲瞽最多。陈氏乃云多食明目,与《别录》相左,何耶?震亨曰:大蒜属火,性热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养生者忌之。化肉之功,不足论也。   瑞曰:多食伤肺、伤脾、伤肝胆,生痰助火昏神。   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伤神,令人喘悸,胁肋气急,口味多爽。多食生葫行房,伤肝气,令人面无色。生葫合青鱼 食,令人腹内生疮,肠中肿,又成疝瘕,发黄疾。合蜜食,杀人。凡服一切补药,不可食之。   【主治】归五脏,散痈肿 疮,除风邪,杀毒瓦斯(《别录》)。   下气,消谷,化肉(苏恭)。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 癖,伏邪恶,宣通温补,疗疮癣,杀鬼去痛(藏器)。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祟,解温疫,去盅毒,疗劳疟冷风,敷风损冷痛,恶疮、蛇虫、溪毒、沙虱,并捣贴之。熟醋浸,经年者良(《日华》)。温水捣烂服,治中暑不醒。捣贴足心,止鼻衄不止。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道(宗 )。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时珍)。   【发明】宗 曰:葫气极荤,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人,烂嚼三、两瓣,温水送之,下咽即知,但禁饮冷水。又鼻衄不止者,捣贴足心,衄止即拭去。   时珍曰:葫蒜入太阴、阳明,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涂,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 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时珍令以蒜敷足心,即时血止,真奇方也。又叶石林《避暑录》话云:一仆暑月驰马,忽仆地欲绝。   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热士各一握研烂,以新汲水一盏和取汁,抉齿灌之,少顷即苏。相传徐州市门,忽有版书此方,咸以为神仙救人云。藏器曰:昔有患 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果获大效也。   颂曰:《经》言葫散痈肿。按:李绛《兵部手集方》云:毒疮肿毒,号叫卧眠不得,人不能别者。取独头蒜两颗捣烂,麻油和,浓敷疮上,干即易之。屡用救人,无不神效。卢坦侍郎肩上疮作,连心痛闷,用此便瘥。又李仆射患脑痈久不瘥,卢与此方亦瘥。又葛洪《肘后方》云:凡背肿,取独颗蒜横截一分,安肿头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壮,不觉渐消,多灸为善。勿令大热,若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新者,勿令损皮肉。洪尝苦小腹下患一大肿,灸之亦瘥。数用灸人,无不应效。又江宁府紫极宫刻石记其事云,但是发背及痈疽恶疮肿核初起有异,皆可灸之,不计壮数。惟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极而止。疣赘之类灸之,亦便成痂自脱,其效如神。乃知方书无空言者。但人不能以意详审,则不得尽应耳。   时珍曰: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治疽之法,着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鬲,上下不通。   必得毒瓦斯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浓,贴顶上灸之。三壮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又史源记蒜灸之功云:母氏背胛作痒,有赤晕半寸,白粒如黍。灸二七壮,其赤随消。信宿,有赤流下长二寸。举家归咎于灸。外医用膏护之,日增一晕,二十二日,横斜约六、七寸,痛楚不胜。或言一尼病此,得灸而愈。   予奔问之。尼云:剧时昏不知人,但闻范奉议坐守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予亟归,以炷如银杏大,灸十数,殊不觉;乃灸四旁赤处,皆痛。每一壮烬则赤随缩入,三十余壮,赤晕收退。盖灸迟则初发处肉已坏,故不痛,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至夜则火 满背,疮高阜而热,夜得安寝矣。至晓如覆一瓯,高三、四寸,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调理而安。盖高阜者,毒外出也。小窍多,毒不聚也。色正黑,皮肉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内逼五脏而危矣。庸医敷贴凉冷消散之说,何可信哉?【附方】旧十五,新三十二。   背疮灸法:凡觉背上肿硬疼痛,用湿纸贴寻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一钱,细研。随疮头大小,用竹片作圈围定,填药于内,二分浓,着艾灸之。痛灸至痒,痒灸至痛,以百壮为率。与蒜钱灸法同功。(《外科精要》)疔肿恶毒:用门臼灰一撮罗细,以独蒜或新蒜苔染灰擦疮口,候疮自然出少汁,再擦,少顷即消散也。虽发背痈肿,亦可擦之。   五色丹毒无常色,及发足踝者:捣蒜浓敷,干即易之。(《肘后方》)。   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