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280 页/共 603 页

【集解】颖曰:米秕,即精米上细糠也。昔陈平食糠核而肥也。   时珍曰:糠,诸粟谷之壳也。其近米之细者为米秕,味极甜。俭年人多以豆屑或草木花实可食者,和剂蒸煮,以救饥云。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通肠开胃,下气,磨积块。作糗食不饥,充滑肤体,可以颐养(汪颖   谷部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   舂杵头细糠   (《别录》中品)【校正】禹锡曰: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时珍曰:凡谷皆有糠,此当用粳、稻、粟、秫之糠也。北方多用杵,南方多用碓,入药并同。丹家言糠火炼物,力倍于常也。   【气味】辛、甘,热。   震亨曰:谷壳属金,糠之性则热也。   【主治】卒噎,刮取含之(《别录》。亦可煎汤呷之)。   烧研,水服方寸匕,令妇人易产(时珍。出《子母秘录》)。   【发明】弘景曰:治噎用此,亦是舂捣义尔。天下事理,多相影【附方】旧一,新一。   膈气噎塞,饮食不下:用碓觜上细糠,蜜丸弹子大,时时含咽津液咽喉妨碍,如有物吞吐不利:杵头糠、人参各一钱,石莲肉(炒)一钱,水煎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菜部第二十六卷   李时珍曰:凡草木之可茹者谓之菜。韭、薤、葵、葱、藿,五菜也。《素问》云: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古者三农生九谷,场圃艺草木,以备饥馑,菜固不止于五而已。我国初周定王图草木之可济生者四百余种,为《救荒本草》,厥有旨哉。夫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谨和五味,脏腑以通,气血以流,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可以长久。是以内则有训,食医有方,菜之于人,补非小也。但五气之良毒各不同,五味之所入有偏胜,民生日用而不知。乃搜可茹之草,凡一百五种为菜部。分为五类:曰薰辛,曰柔滑,曰 ,曰水,曰芝 。旧本菜部三品,共六十五种。今并入五种,移十三种入草部,六种入果部。自草部移入及并二十三种,自谷部移入一种,果部移入一种,外类有名未用移入三种。   《神农本草经》一十三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一十八种(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七种(唐苏恭) 《千金食治》二种(唐孙思邈) 《本草拾遗》一十三种(唐陈藏器) 《食疗本草》三种(唐孟诜、张鼎) 《食性本草》一种(南唐陈士良) 《蜀本草》二种(蜀韩保升) 《日华本草》二种(宋人大明) 《开宝本草》六种(宋马志) 《嘉本草》九种(宋掌禹锡) 《图经本草》四种(宋苏颂) 《证类本草》一种(宋唐慎微)《日用本草》三种(元吴瑞) 《食物本草》二种(明汪颖) 《食鉴本草》一种(明宁原)《救荒本草》二种(明周王) 《本草纲目》一十六种(明李时珍)【附注】魏李当之《药录》 《吴普本草》 宋雷 《炮炙》 齐徐之才《药对》 唐甄权《药性》 萧炳《四声》 唐李 《海药》 杨损之《删繁》 宋寇宗 《衍义》 金张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汤液》 元朱震亨《补遗》 明汪机《会编》明陈嘉谟《蒙筌》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荤菜类三十二种。)   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韭   (《别录》中品)【释名】草钟乳(《拾遗》)、起阳草(侯氏《药谱》)。   颂曰:案:许慎《说文》:韭字,象叶出地上形。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一岁三、四割,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复生,信乎久生者也。   藏器曰:俗谓韭叶是草钟乳,言其温补也。   时珍曰:韭之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礼记》谓韭为丰本,言其美在根也。   薤之美在白,韭之美在黄,黄乃未出土者。   【集解】时珍曰:韭丛生丰本,长叶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种。其性内生,不得外长。叶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岁不过五剪,收子者只可一剪。八月开花成丛,收取腌藏供馔,谓之长生韭,言: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九月收子,其子黑色而扁,须风处阴干,勿令郁。北人至冬移根于土窖中,培以马屎,暖则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豪贵皆珍之。韭之为菜,可生可熟,可菹可久,乃菜中最有益者也。罗愿《尔雅翼》云:物久必变,故老韭为苋。   颂曰:郑玄言:政道得则阴物变为阳,故葱变为韭,可验葱冷而韭温也。   【气味】辛、微酸,温,涩,无毒。时珍曰:生:辛、涩;熟:甘、酸。大明曰:热。   宗 曰: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能昏神暗目,酒后尤忌。   诜曰:热病后十日食之,即发困。五月多食,乏气力。冬月多食,动宿饮,吐水。不可与蜜及牛肉同食。   【主治】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患,可久食(《别录》。时珍曰:案:《千金方》作可久食,不利病患。)叶:煮鲫鱼酢食,断卒下痢。根:入生发膏用(弘景)。根、叶:煮食,温中下气,补虚益阳,调和脏腑,令人能食,止泄血脓,腹中冷痛。生捣汁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又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数发者,亦涂诸蛇虺、蝎虿、恶虫毒(藏器)。   煮食,充肺气,除心腹痼冷 癖。捣汁服,治肥白人中风失音(《日华》)。煮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宁原)。炸熟,以盐、醋空心吃十顿,治胸膈噎气。捣汁服,治胸痹刺痛如锥,即吐出胸中恶血甚验。又灌初生小儿,吐去恶水、恶血,永无诸病(诜)。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妇人经脉逆行,打扑伤损及膈噎病。捣汁澄清,和童尿饮之,能消散胃脘瘀血,甚效(震亨)。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时珍)。   【发明】弘景曰:此菜殊辛臭,虽煮食之,便出犹熏灼,不如葱、薤熟即无气,最是养生所忌。   颂曰: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薤、葱、蒜、姜也。   宗 曰:韭黄未出粪土,最不益人,食之滞气,盖含抑郁未申之气故也。   孔子曰:“不时不食”,正谓此类。花食之亦动风。   思邈曰:韭味酸,肝病宜食之,大益人心。   时珍曰: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入足厥阴经,乃肝之菜也。《素问》言,心病宜食韭,《食鉴本草》言:归肾,文虽异而理则相贯。盖心乃肝之子,肾乃肝之母,母能令子实,虚则补其母也。道家目为五荤之一,谓其能昏人神而动虚阳也。有一贫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其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震亨曰: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一人腊月饮刮剁酒三杯,自后食必屈曲下膈,硬涩微痛,右脉甚涩,关脉沉。此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成痰,隘塞食道也。遂以韭汁半盏,细细冷呷,尽半斤而愈。   【附方】旧十二,新二十。   胸痹急痛:诜曰:胸痹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可取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服之。(《食疗本草》)阴阳易病,男子阴肿,小腹绞痛,头重眼花,宜 鼠屎汤煮之:用 鼠屎十四枚,韭根一大把,水二盏,煮七分,去滓再煎二沸,温服,得汗愈。未汗再服。(《南阳活人书》)。   伤寒劳复:方同上。   卒然中恶:捣韭汁,灌鼻中,便苏。(《食医心镜》)。   卧忽不寤,勿以火照之,但痛啮拇指甲际而唾其面则活:取韭捣汁吹入鼻中。冬月则用韭根。(《肘后方》)。   风忤邪恶:韭根一把,乌梅十四个,吴茱萸(炒)半升,水一斗煮之。仍以病患栉内入,煮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至三升,分三服。(《金匮要略》)。   喘息欲绝:韭汁饮一升,效。(《肘后》)。   夜出盗汗:韭根四十九根。水二升,煮一升,顿服。(《千金方》)消渴引饮:韭苗日用三、五两,或炒或作羹,勿入盐,入酱无妨。吃至十斤即住,极效。过清明勿吃。有人病此,引饮无度,得此方而愈。(秦宪副方)。   喉肿难食:韭一把,捣熬敷之。冷即易。(《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