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33 页/共 3614 页
不卧散
(出神效方)川芎(一两半)石膏(七钱半)藜芦(半两去土)甘草(二两半生)上为细末。
口噙水。鼻内各嗅之少许。吃白汤半碗。汗出解。
白芷散
(出百一选方)
治伤寒鼻塞。出清涕不已。
香白芷(一两)荆芥(一钱重)上为末。腊茶清调服。如不用荆芥。薄荷一钱亦佳。
清膈汤专一发散四时不正之气。及伤寒未分证候。疮疹欲出未出。并宜服之。又
疗脾寒疟疾。潮热往来。状如骨蒸。久而耳黯唇青。面色黧黑。口苦舌干。四肢倦怠。
饮食无味。
苦桔梗荆芥穗薄荷叶紫苏叶甘草节栝蒌根牛蒡子干葛(各等分)上各无炮制。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日进三五服。
解肌汤
(出千金方)
治伤寒温病天行。头痛壮热。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黄芩芍药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咀。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快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一方无麻黄。
治中风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日。
(出肘后方)用真丹涂身令遍。向火坐令汗出。不拘时。真丹即朱砂也。万勿见风。使汗出而又闭。
盖汗透而邪气出。则愈矣。
桂枝汤治初得伤寒时气。
桂(去粗皮)甘草(炙锉)芍药(各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色四七枚)干姜(炮半两)麻黄(去根节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并两服。
以衣
凉膈散
(出济生拔萃方)
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
于内。烦心懊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焦咽燥。目赤烦渴。口舌生疮。咳唾
稠粘。谵语狂言。肠胃燥涩。便溺闭结。风热壅滞。疮癣发斑。惊风。热极黑陷将死。
一名连翘饮子。亦有加减法。
连翘(一两)山栀子大黄薄荷(各半两)甘草(一两半)朴硝(一分)黄芩(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量虚实加之。咽喉痛。涎嗽。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咳而呕者。加半夏半两。每服加生姜三片同煎。血衄呕血。
加当归、芍药各半两。生地黄一两。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去皮。风眩加川芎、防风各半两。石膏三两。酒毒加葛根一两。斑疹加葛根一两。荆芥穗、赤芍药、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三岁小儿。可服七八分。或热甚黑陷。腹满喘急。小便赤涩。而将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气汤约以一钱。下之得利者。亦便效。凡言加者。皆自本方加也。以意加减之。退表里热。加益元散。速效。一方用竹叶七片同煎。钱氏去连翘。加藿香、石膏。为泻黄散。
双解散
(出神效方)巴豆(六个去皮油)天麻〔二(钱)两半〕胭脂(钱许)上将巴豆、天麻为末。
滴水丸如秫米大。胭脂为衣。一日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已外不解。先吃冷水一口。后用热水下。如人行十里。以热汤投之。
又一法。适于无药处。初觉伤寒伤食。伤酒伤风。便服太和汤。
(百沸汤是也)上避风处先饮半碗。或以酸齑汁亦妙。以手揉肚。觉恍惚。更服半碗。又用手揉。至恍惚。更服。以至厌饮。心无所容。探吐。汗出则已。
普救散
(出百一选方)
治伤寒。不问阴阳表里。但三日以前。皆可服。
甘草(四两)生姜(二斤切作片子)苍术(一斤锉)上三味淹拌。罨一宿。次日焙干。
碾为粗末。每服半两。葱白二三寸。水一碗半。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如头痛加香白芷。腹痛加香附子。汗出即愈。
桂枝石膏汤
(出千金方)
治伤寒三日外。与药不瘥。脉势仍数者。阳气犹在经
络。未入脏腑桂枝黄芩甘草(各二两)升麻葛根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石膏(八两)栀子〔二十(七)枚〕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如更不得汗者。至明日于内去栀子。
却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根据前方煮服之。得汗即止。一方用白药子。无芍药。
还魂丸治伤寒四五日及数年。诸癖坚结心下。饮食不消。目眩。四肢疼痛。咽喉
不利。壮热。脾胃逆满肠鸣。两胁里急痞。飞尸鬼注邪气。或为惊恐伤瘦背痛。手足不
仁。口苦舌燥。天行发作有时。风温不能久住。吐恶水方。
巴豆(去心皮熬)甘草(炙)朱砂芍药(各二两)麦门冬(二两去心)上五味。各捣下筛合和。以蜜捣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葱枣汤下。小儿二岁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猪肉、芦笋、生血物。
神术煮散
(出百一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