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28 页/共 3614 页

入   白术汤治伤寒瘥后胃虚。不思饮食。   白术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分)甘草(炙一分)白豆蔻(去皮)高良姜(各半两)茯神(去木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参朴汤治伤寒后脾胃气虚。不思饮食。脏腑不调。   人参浓朴〔去粗皮姜汁炙各二(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桂(去粗皮)诃黎勒皮(炙)木香枳壳(去瓤麸炒)黄(锉各半两)甘草(炙一分)白术(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擘破。同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日再服。   六神汤   (出济生拔萃方)   治伤寒后虚羸。不思饮食。   人参白术黄〔锉各一分(两)〕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甘草〔炙三分(一)〕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擘破。粳米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参橘汤治伤寒后脾胃肺不和。痰壅欲吐。不思饮食。   人参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前胡(去芦头)白术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枇杷叶(去毛姜汁炙各半两)甘草〔炙一两(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百合饮治伤寒后脾胃有余热。气满不能食。   百合(一分)人参〔一(半)分〕豉(熬)粳米(淘各半合)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薤白(切五茎)生姜(切半两)上锉如麻豆。以水五盏。煎至二盏半。去滓。食后。分温三服。   治伤寒瘥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方。   (出千金方)生地黄(五斤)白术(一斤)好面(二斤)上合捣令相得。曝干为细末。每服用酒调下方寸匕。日三服。   白术饮治伤寒后胃虚。不思食。   白术人参生姜(切各半两)甘草(炙一分)上锉如麻豆。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半。   去滓。分二服。食前温服。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伤寒杂治(附论)   夫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能为病。是为五邪。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是乃四时之气。然五邪所中虽不同。本皆外邪。大率同类。惟冬时严寒。其毒厉尤甚。人或中之。病在冬时。则名正伤寒。若邪毒藏于肌肤。至春时乘温而发者。为温病。若留连日久。至夏之时。乘盛暑而发。为暑病。所谓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是也。其病传之次。先客于太阳。其病令人头项痛。腰脊强。其脉尺寸皆浮。太阳不已。传于阳明。其病体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尺寸皆长。   阳明不已。传于少阳。其病胸胁痛而耳聋其脉尺寸皆弦。少阳不已。太阴受之。其病腹满体重。其脉尺寸俱微。太阴不已。少阴受之。其病口燥舌干而渴。或背微恶寒。其脉尺寸俱沉。   少阴不已。厥阴受之。其病烦满舌卷囊缩。其脉尺寸俱缓。病之所传不过三阳三阴而已。其未满三日者。邪在阳经。未入于里。其病在表。宜汗之而愈。若经四日者。邪入阴经。其病在里。宜下之而愈。特其大略尔。盖有一日而传至数经者。亦有数日而尚在太阳者。阳病虽宜发汗。阳明之病反宜下之。阴病虽宜下之。少阴之病或宜温之。由人之禀受虚盛。其传有迟速。又不传经者。当审其脉证。凡此六经受病。五邪脉证各不同。伤风者必恶风。其脉浮缓。伤寒者必恶寒。其脉浮紧。以至伤暑脉虚。伤湿脉濡。人迎紧盛为伤寒。气口急盛为伤食。诊得五邪。知其本也。诊得六经。知其标也。有病虽在表而不可汗者。或在里而不可下者。或若汗之太多。则津液燥竭。遂至亡阳。下之太早。则邪气动膈。乃成结胸。清浊相干。   则变为霍乱。热毒内瘀。则变为瘀血。又或为发黄者。湿热相蒸也。或为发斑者。阳毒太盛也。阳盛之人。得之于热。乃为阳毒。阴盛之人。得之于寒。乃为阴毒。虫动则为狐惑。坏病之甚则为百合。若劳复阴阳易之类。虽瘥后犹宜节慎。变态多端。不可备举。当以类求之。   皆以适当为良。惟两感之病。表里皆受邪。为难治。其他或阴证似阳。阳证似阴。或阴盛格阳。阳盛格阴者。在诊病者以意详之。   夫人生天地之间。以气血籍其真。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苦。故有伤寒天行瘟疫之病焉。盖冬令为杀厉之气。君子善摄生者。当严寒之时。行住坐卧。护身周密。故不犯寒毒。彼奔驰荷重之人。皆辛苦之徒耳。当阳闭藏而反扰动之。则郁发腠理结脏腑。津液强耗。为寒所搏。则腠理不密。寒毒与营卫相浑。当是之时。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不即病者。寒气藏于肌肤之间。春则病温。夏则病热。此皆一气使然也。古之治法。   一日在皮。当摩膏而火灸之。二日在肤。根据法解肌而发散之。汗出则愈。三日在肌。亦发汗愈。四日在胸。宜吐之。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宜下之。此华佗之治法也。若按三阴三阳之法。传变无出仲景之论。盖治伤寒有伤寒之法。治杂病有杂病之方。岂能异其传者同其治。   调理伤寒当按定法也。   初得病者。头旋恶心振寒。此即素问所谓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者是也。   此新伤寒。如仲景明六经受病传变者。乃素问所谓热病也。若病作无次第。初得病表里不明。   或先热而渴。不恶寒。此即江南谓之黄病。北方谓之汗病。或长幼遽相染着。又是天行时气。新伤寒轻剂散之。如葱白散。和解散。皆可用。如六经传变者。当如仲景法。有表证者。   麻黄汤桂枝汤。有寒证互见者各半汤。见里证者。小承气汤。十枣汤。入里深者。大承气汤。半表半里。小柴胡汤。见痞及结胸者。泻心汤。小陷胸汤。皆可用。腹满者理中丸。此过太阴者也。传少阴便见厥逆。脉浮细。即当投四逆辈。若见厥阴证。当随证用药不可造次。   此大纲仲景法。如河间发表。则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入腑三乙承气汤。大柴胡汤。结胸痞满。大陷胸汤辈。入阴便是附子四逆汤。半表半里。和解多用凉膈益元散。伤暑亦根据仲景用白虎汤。多是桂苓甘露饮。益元散。备见直指方。子和法。发表麻黄汤。青龙汤。和解凉膈散。下剂大承气汤。三乙承气汤。吐剂瓜蒂散。温病天行。多用凉膈散。寻常发表。用通圣散。逐去水肿必须禹功散。舟车丸。如常水肿用之极验。   方   人参轻骨散解利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   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伤风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山岚瘴气。潮热往   来。及五劳七伤。心腹痞满。冷气奔冲。攻注刺痛。又治妇人血气撮痛。经候不调。   贝母(去心)白茯苓(焙)半夏(煮各一两)枳壳(去瓤炒二两半)苍术(泔浸一宿六两)人参白术(焙)白芷(不见火)陈皮(去白)秦艽(去芦)赤芍药(各二两)川芎当归(去芦焙)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一两半)柴胡(去芦)麻黄(去根节各三两)桔梗(去芦)甘草(炙各四两)浓朴(姜制四两)上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   同煎至   葱白散解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   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及伤风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山岚   瘴气。时行疫川芎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甘草(炙)石膏()干葛(焙各一两)麻黄(去根节三两)上细末。每服三(二)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七分。热服。   不拘时   神仙百解散   (一名神仙截伤寒四季加减百解散)   治伤寒。无问阴阳二证。其间   所用药味。各随经络治病。如伤寒在表。未传入经。发热恶寒。腰痛。连进二服。汗出   而愈。若已传经络。胸满短气。肢体烦疼。目睛微痛。耳聋。口燥咽干。或渴不渴。手   足自温。或肢厥自利。或不自利。小便反快。服之则调中顺气。祛逐寒邪。如头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