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36 页/共 3614 页
上生麻油二升。将发解开。安净铜沙罗中。用油淹渍之。细将钗子领发。斯须并自通。
一方
(出肘后方)
治伤寒手足疼欲死。
上取牛屎煮汁以灌之。瘥止。亦疗时疾阴囊及茎热肿。亦可煮黄柏洗之。
无忧散
(出危氏方)
治伤寒调理失序。毒瓦斯内结。胸腹胀满。坐卧不安。日久
不瘥。狂言妄腊月黄牛胆(以天南星为末置胆内缚令紧当风避日悬之候干取用)上为末。以人参半两。煎汤七分盏。调末二钱。乘热服。迟顷更以热人参汤投之。或唾便溺下黄黑恶物是效。
治伤寒。阮河南蒸法。
上以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可以水小洒。取蚕砂。若桃叶、桑柏叶。诸米糠及麦麸。
皆可趣用易得者。牛马粪亦可用。但臭耳。桃叶欲落时。可收取干之。以此等物着火处令浓二三寸。布席卧上。温覆。用此发汗。汗皆出。若过热。当审细消息。大热者可重席。汗出周身。辄使止。当以温粉粉身。勿令遇风。
治暴伤寒
用荆芥、豉汁。煎服之。
治伤寒无论阴阳。神验方。
用皂角一梃肥者。烧令赤。为末。以水五合和。顿服。阴阳伤寒。以酒和服。
治太阳伤寒
用栝蒌根二两。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小便利即瘥。
神丹丸
(出圣惠方)
治伤寒脉涩。恶寒发热体痛。
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附子(一两半炮裂去皮脐)赤茯苓(一两)川乌头(一两半炮裂去皮脐)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人参(一两去芦头)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以生姜汤下五丸。良久吃热粥一盏投之。得汗为度。若不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
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别有射干、枣一枚。名赤丸。治寒气厥逆。
六味青散方
(出圣惠方)川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桔梗(一两去芦头)白术(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防风(一两去芦头)细辛(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以生姜汤调服。服药后。食顷不汗出者。饮稀粥一盏以发之。暖覆汗出可也。勿令流离汗出。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
如未得汗者。当更服之。以得汗为度。
橘皮汤
(出圣惠方)
治太阴病不解。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而自止。所以自止
者。脾家实。腐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生姜(一两)上细锉和匀。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中盏。
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桂枝芍药汤
(出圣惠方)
治太阴病下之后。腹满时痛。
桂枝赤芍药人参(去芦头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四钱。
以水一中
术附子汤
(出永类钤方)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锉。每五钱匕。姜三片枣三枚。
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七物黄连汤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肢满。剧如遇祟。寒
热相搏。
黄连(十八铢)茯苓(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芍药葛根(各一两)甘草(一两六铢)小麦(三合)上各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势安乃卧。药主解毒瓦斯。服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柴胡饮子解利大人小儿伤寒余热不已。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升麻地骨皮赤茯苓赤芍药龙胆草(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加薄荷、沙糖。同煎七分。温服。无时。小儿分作三服。
加减五苓散。
药中之宝五苓散。专治伤寒有大功。阳证见时须去桂。阴加附子水煎澄。狂言乱语辰砂末。头目疼痛入川芎。咳嗽多加五味子。心气不定麦门冬。胃中呕逆人参妙。痰多半夏喜相逢。定喘马兜铃最好。苍术去湿腹中空。小便闭涩加瞿麦。黄芩能教大便通。腹中气块三棱末。青皮能退热如烘。麻黄用根除盗汗。下部赤肿便椒红。饮水烦渴加干葛。鼻衄乌药却为功。眼中黄色茵陈妙。劳复桔梗有神功。目赤令添赤芍药。茵陈退肿又相逢。眼目肉赤石膏末。陈皮止泻又参同。急医水气甜葶苈。伏暑灯心浸水中。二十四证真妙诀。专心尽救效无穷。
半夏橘皮汤治伤寒杂病。呕哕风眩。痰逆咳喘。头痛。并风热反胃吐食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