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29 页/共 3614 页
寒。风伤腠理。头痛项强。发热憎寒。鼻流清涕。咳嗽涎痰。及治风湿相搏。骨节烦
疼。肢体沉重。洒淅恶风。时自汗出。此药大能调顺三焦。解表救里。温润肺经。正四
时之气。升降阴阳。进美饮食。不问伤风伤寒中暑中。骨蒸头疼。气逆胸满。失饥吐
逆。眩晕恶心。及已经汗后不解。下之不当。吐之不中。此药清而不凉。温而不壅。无
问老人虚人。丈夫妇人。孕妇小儿。并宜服之。如连进二服无不取效。春常服免瘟疫之
疾。不中暑之病。秋服之即无疟痢。冬服之不感寒毒。真神仙卫生妙药也。功效不可
尽述。
山茵陈(一两)柴胡(去芦)前胡人参羌活独活甘草苍术(米泔浸锉炒)藿香(去梗)白术半夏(姜汁制各一两)干葛白芍药升麻防风(去芦)本(去芦)立春以后不加减。立夏以后。一料加柴胡(一分)赤茯苓当归(各一两)立秋以后。减柴胡一分。不用当归、茯苓。只加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分)〕麻黄(去节半两)立冬以后。并无加减。一方无当归。有黄芩去芦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三枚。煎至一盏。热服。不计时候。并进二服。如要表散。加葱白三寸。淡豆豉三十粒。同煎服。以衣被盖覆汗出而愈。一方无山茵陈、前胡。
八解散
(出和剂方)
治四时伤寒。头疼壮热。伤风多汗。及疗劳伤过度。骨节
酸疼。饮食无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萎黄。怠惰少力。咳嗽寒热。羸弱自汗。
胸膈不快。呕逆恶心。
人参(去芦)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白术藿香(去土各一两)浓朴(去粗皮锉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生姜三片。枣子一枚。葱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白术散
(出危氏方)
治伤寒气脉不和。憎寒壮热。鼻塞脑闷。涕唾稠粘。痰嗽
壅滞。或冒涉风湿。憎寒发热。骨节疼痛。或中暑呕吐眩晕。及大病后将理失宜。食复
劳复。病证如初。又治五劳七伤。气虚头眩。精神恍惚。睡卧不宁。肢体倦怠。潮热盗
汗。脾胃虚损。面色萎黄。饮食不美。口吐酸水。脏腑滑泄。腹内虚鸣。反胃吐逆。心
腹绞痛。久疟久痢。及膈气咽塞。上气喘促。坐卧不安。或饮食所伤。胸膈痞闷。腹胁
膨胀。妇人胎前产后。血气不和。霍乱吐泻。气厥不省人事。常服辟四时不正之气。及
山岚瘴疫。神效不可具述。
山药桔梗茯苓(去皮)甘草白芷陈皮(去白)青皮(去白)香附子〔各三钱(两)〕白术(四两)干姜〔炮三(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
枣一枚。木瓜干一片。紫苏叶三片。煎七分。食前服。若吐泻。入白梅煎。喘入桑白皮、杏仁煎。
伤寒再复。入薄荷。膈气。入木通三寸。麝香少许。中暑呕逆。入香薷。产前产后。气血不和。入荆芥煎。霍乱。入藿香煎。气厥。入盐汤调下。一方无陈皮。嗽入粟壳、乌梅煎。
藿香正气散
(出德生堂)
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
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吐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
妇人产前产后。血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浓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
水一盏。姜三片。枣三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如再汗不出。加葱白二根。
煎服。冷嗽喘满。每服加人参一钱。盐梅一个。杏仁七粒去皮尖。北五味子十粒。就吞青州白丸三五十粒。效。气促气壅。加人参一钱。沉香五(半)钱。心腹痛。加木香半钱。玄胡索七粒切焙。呕恶甚。加生姜三片。木瓜二片。痰呕。加乌梅一个。寒湿腰痛。心腹膨满。加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苍术切炒。枳壳煨去瓤。各半钱。槟榔半个切片。一方治忧郁血气流注。遍体刺痛。紧满。加木香一钱。缩砂五粒。名增减顺气木香丸。
荆芥散
(出和剂方)
治伤寒头疼。鼻塞流涕。声重咽干。胸膈满闷。头痛如
破。
天南星(浸洗生姜自然汁煮软切焙干)草乌头(炮去皮脐)荆芥穗(各半两)石膏(研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陈茶末一钱。生姜自然汁半呷。薄荷三叶。水二盏。同煎八分。通口服。
赤散
(出千金方)
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
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上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铁精汤
(出千金方)
治三阴三阳厥逆寒食。胸胁胀满。不能言。气满。胸中
急。肩息。四肢黄铁(三十斤以流水八斗扬二三千遍)炭(五十斤烧铁令赤投冷水中又以烧七遍如此澄清取汁二斗煮药)半夏麦门冬(各一升)白薇黄芩甘草芍药(各四两)人参(三两)石膏(五两)生姜(二两)大枣〔三(二)十枚〕上咀。纳前汁中。煮取六升。服一升。
百解散
(出百一选方)
治伤寒头痛。肢体沉重。恶寒发热。痰逆咳嗽。困倦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