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43 页/共 3614 页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发热。脉不足者。灸其少阴。
夫吐下。手足厥。无脉者。当其厥阴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
伤寒六七日。脉数。手足厥。躁烦不已。灸厥阴。不顺者。死。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不可灸形证
凡微数之脉。不可灸。因热为邪。必致烦逆。内有损骨伤筋。血枯之患。
脉当以汗解。反以灸之。邪无所去。因火而盛。病当必重。此为逆之治。欲解者。当发其汗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可火形证
夫凡下利后。下部中痛。当温之。宜炒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病不可火形证
夫伤寒。寸口脉浮而弱。即血气虚。胃气微。其脉浮。则汗出如流珠。卫气微。营气虚。
故阳盛即衄。阴虚即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枯燥。但头汗出。至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其甚者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若心下满。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夫伤寒脉浮。而以火逼劫汗。即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太阳病。以火蒸之。不得汗者。其人必燥结。若不结。必下清血。其脉躁者。必发黄也。
夫太阳病。而熨其背。大汗必出。火气入胃。胃中干竭。必发荒语。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可水形证
夫太阳病。瘥后。胃中干燥。不得眠睡。渴欲饮水。当稍稍饮之。即愈。
若呕吐。热在膈上。思水者。与五苓散。即可饮水也。
夫伤寒七八日。大渴欲饮水。然当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
夫凡伤寒病。能饮水者。为欲愈也。若不渴而强与之。因此成祸者。其数多矣。
夫可水。除烦。使胃和。常须少与。勿令多。若还不与。无由作汗。强与。还因水致病。
非与曰病饮水为为皮肤。则为肿重。饮水过多者。五苓散主之。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不可水形证
夫凡发汗后。饮水。水灌之。其人必喘。水药不得入口。则为逆。
伤寒结胸。为无热证者。宜与平和之药。若以水灌之。益令热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即烦。
夫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腹鸣。医不知夫伤寒五六日。而渴欲饮。未宜与也。为腹中热气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作病深矣。若大渴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可温形证
大法。冬宜热药。
夫凡病发热头痛。脉浮数。身有疼痛。宜温其表。
夫病腹满。下利。呕吐。身体疼痛者。宜温其里。
夫太阳病。下利不渴。其脏有寒。当宜温之。其人饮食入。则吐。手足寒。脉弦迟。此为中夫少阴病。其脉沉者。急当温之。下利不欲食者。当宜温之。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止。
下利夫凡脉浮革者。自腹鸣。若渴之与水者。必哕。宜温之。
夫病下之后。续得下利。水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宜温之。与治中四逆附子汤。
诸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霍乱病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霍乱。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
则既者挥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者。本是伤寒。因邪入里。伤于脾胃。上吐下利。令为霍乱。利止里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者。
(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伤寒脉微涩。则本是霍乱。吐利亡阳亡血。吐利止。伤寒之邪未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利为虚。不利为实。欲大便而反失气。里气热也。此属阳明。便必硬也。十三日愈者。伤寒六日传过三阴三阳。后六日。再传经尽。则阴阳之气和。大邪之气去而愈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下利后。亡津液。当便硬能食。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为未和。到后经中。为复过一经。言七日后再经也。颇能食者。胃气方和。过一日当愈。不愈者。暴热使之能食。
非阳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而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恶寒脉微而利者。阳虚阴胜也。利止则津液内竭。故云亡血。金匮玉函曰。水竭则无血。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头痛发热。则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