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59 页/共 3614 页
每服秤三钱或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虚实施用。如有不尽证候。根据方加减法用之
附子理中汤
(出医方大成)
治五脏中寒中湿。咽逆虚弱。亦治口噤。四肢强
直
。失音不语。昔有武夫申边。大雪出帐外观瞻。忽然晕倒。时林继作随行官医。灌以此
药两剂遂醒。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白术干姜(炮)熟附子(各一两)甘草(炒五钱)上咀。每服三钱。
姜五片。
四五七汤治感寒头眩恶寒。口眼斜。耳聋。
大附子(三两炮去皮脐)山茱萸(五两)山药(七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或
养胃汤
(出和剂方)
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痛。肢体拘
急
。风寒二证俱治。先盖被。连进此令四肢微汗。未汗以薄粥助之。先有汗则勿服。亦须
温润和解。或有余热。参苏饮调之。兼治饮食伤脾发为痰疟。辟山岚瘴气。四时瘟疫。
苍术(炒)浓朴(制)半夏曲(各一两)人参茯苓草果藿香(各半两)橘红(七钱半)甘草(半两)上锉为末。每服三钱。加桂半钱。姜七片。乌梅半个。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服。热盛者加干葛三分。
姜附汤
(出直指方)
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倒。口吐
涎
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腹烦躁。兼治阴证伤寒。大便自利而发热者。邪气未解。
表证不见。
干姜熟附子(各二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或虑此药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饵。姜附本治伤寒经下之后。又复发汗。内外俱虚。身无大热。昼则烦躁。夜则安静。不呕不渴。六脉沉伏。并宜服此。不知脉者更须审之。兼治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疼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白术。
入心加茯苓。随证加之。挟风加防风。兼湿多加白术。筋脉牵急加木瓜。肢节疼痛加桂心、人参、白术各等分。一方附子汤。以生用者名白通汤。加白术倍之。甘草减半。名生附白术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腹满身重。手足缓纵。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一方有甘草。用生姜煎服。
白术调中汤
(出宣明论)
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上下所出水
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
。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或冷热相击。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
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脉证别之。夫湿热吐泻常见阳脉。若亡液气
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热证误服此白术调中汤。温药亦
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寒热久新并宜服之可。或有口疮目疾。孕妇等吐泻
。以煨干姜。官桂不宜服。
白术茯苓(去皮)泽泻(各半两)红皮(去白半两)干姜(炮)官桂(去皮)缩砂仁藿香(各一分罗净)甘草(一两)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二钱。日三服。或炼蜜和就。
每两作十丸。名白术调中丸。小儿一服分三服。
人参白术散
(出宣明论)
此方证同调中汤。治法服。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橘皮葛根泽泻滑石藿香(以上各半两)上为末。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解利。妊妇加苍术三五片。热服。
沉香桂附丸
(出济生拔粹方)
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等证。与前姜附汤
通
用。
沉香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良姜(锉炒)官桂(去皮)茴香(炒)川乌(炮去皮脐锉作小块子如豆大微炒令黄用)吴茱萸(汤浸洗去苦炒)上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饮送下。空腹食前。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
姜桂散
(出直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