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50 页/共 402 页
鬼哭散止疟疾入不愈者。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 甘草上咀,每服二钱,用桃、柳枝各七寸同煎,临发时服,略吐出涎不妨,只用常山、甘草、茯苓煎服亦效。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小儿疟疾,灸大椎、百会各随年壮。(百会穴在发际上五寸。)小儿久疟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名内庭穴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第十五)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钱氏曰:凡小儿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皆强,大小便涩,一身皆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着物皆如黄染,此黄胆也。二证多病于大病后。又有一证,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疸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疽也。经云:诸疸皆属于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者兼白,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温热,如 曲相似,此理甚明。《全婴方论》云:夫发黄者,皆由寒湿之气蕴结于脾胃,蒸发而成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热壅,必发黄。巢氏曰:小儿百日、半岁,非伤寒疸病,而身微黄者,亦是脾胃热,不可灸,火灸之则热甚。此是将息过度所为。微薄其衣,欲与除热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与汤剂及灸,为害不浅浅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脉经》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凡欲黄,寸口无脉,鼻气冷,并不可治。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罗谦甫云:一小儿季夏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溃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热,加以湿令而蒸热,薄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遂乘心,湿热相合,而成此病。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胜则皮肤如溃橘之黄,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是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茵陈汤 治小儿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此为瘀热在里,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痛者并主之。
山茵陈 栀子仁 川大黄(各等分)右咀,水煎,加减服。日进三服,小盒饭和,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痛,黄随小便中去也。
加减泻黄散此药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
黄连 茵陈(各五分) 黄 黄芩 茯苓 山栀(各三分) 泽泻(二分)上咀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食后热服。一服减半,五日再服愈。
栀子柏皮汤 治小儿身黄发热。
栀子仁(十枚) 甘草(炙一两) 黄 (二两)上咀,水一盏,煎六分,加减服。
犀角散 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一两) 茵陈 栝蒌根 升麻 龙胆草 生地黄(各半两) 寒水石(四钱)上咀,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尽黄,栝蒌汁和蜜服之神效。
茯苓渗湿汤 治小儿黄胆,寒热呕吐,渴欲饮水,身面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饮食。
白茯苓(五分) 泽泻(三分) 茵陈(六分) 猪苓(二钱) 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 白术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壳(各钱)上咀,水一小盏煎六分,徐徐温服。
丹溪一方 治小儿吐泻,黄胆。
三棱 莪术 青皮 陈皮 神曲 麦芽 黄连 甘草 白术 茯苓(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汤调服。伤乳者,麦芽汤调;时气,用紫苏汤;发热者,薄荷汤、茵陈五苓散,沸汤调服。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
(第十六)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
小儿阴肿者,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下通于阴,或有少阴之经虚而受风邪者,气冲于阴,气与血搏结则阴肿也。然儿有大小、壮弱,起止中节可也。苟肾气虚,或坐石不起,冷气凝之,或近地经久,风邪湿气伤之,不为阴肿几希矣。间有啼叫,怒气闭击于下,结聚不散,加以水窦不行,亦能发为此疾。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
小儿外肾肿大宜牡蛎,不拘多少,研极细,以津唾涂肿处,敷蛎于其上,或鸡子清调涂亦佳。又有疝气,名偏坠肿大,盖小儿生下如此者,不疼痛,不须攻击,不治自愈。若肿痛甚则急服药,宜五苓散、青木香丸并疏气药服之。《济生方》用牡丹皮、防风为末,酒调服极效。五苓散内加防风、牡丹皮亦效。热者三黄丸服。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
匀气散 治婴儿调补通利后及冷疝腹痛,气滞不和。
桔梗(一两炒) 陈皮(去白,半两) 砂仁 茴香(各二钱) 白姜(炮,钱半) 甘草(炙,二钱)上为细末,滚白汤调下,冷疝腹痛,烧盐汤下,食前服。
乌梅散 治婴儿腹痛,初生脐下冷痛,疝气。
乌梅(一个,去核) 延胡索 甘草(半生半炙。各二钱半) 乳香 没药 钩藤(各一钱半)上咀水煎,食前服。
金茱丸 治婴儿冷疝气痛,及脬囊浮肿。
金铃子肉(半两) 吴茱萸(二钱半)上末,酒煮糊丸,黍米大。食前盐汤下二七丸。
青木香丸宽中快膈,腹痛,心下坚痞,肠中水声及阴肿。
黑豆(炒,一两半) 木香 破故纸(炒) 荜澄茄 槟榔(各四钱)上先将槟榔、粟饭包湿纸包裹,煨焦,去饭,用槟榔同前药为末,滴水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白汤下。
敷药方 治小儿外肾肿大光明。
牡蛎灰(二钱) 干地龙(一钱)为末,津唾调涂,热者,鸡子清调。
蝉蜕散 治小儿阴肿或坐湿地,或风寒,或虫蚓吹者。用蝉蜕半两,水二碗,煎汤洗肿处则消,再温再洗。又服五苓灯芯汤则愈。又方,用葱、园内蚓泥、甘草汤调敷肿上,亦消肿止痛。
地龙膏 治小儿疝气肿痛及阴疮。先以葱椒汤洗,次用地龙末、鸡子清调敷。又方,研桃仁泥唾调敷。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盘肠气
(第十七)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盘肠气
小儿盘肠气者,痛则腰曲,干啼,额上有汗,是小肠为冷气所搏然耳。其证口闭,脚冷,上唇干者是也。
此是生下洗迟,感受风冷,或大便青色不实,宜服钩藤膏、魏香散、苏合香丸、当归散。乳母服乌沉汤或沉香降气汤。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盘肠气
乳香散 治盘肠气。凡有此证,急煎葱汤淋洗其腹,揉其葱熨脐腹间,良久,尿自涌出,其疼自止,服此药。
乳香 没药(各等分)为末,木香汤调下,或煎数沸亦可。
当归散凡小儿夜啼者,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吃乳者,是盘肠气也,宜服之。
当归 芍药 人参(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桔梗 陈皮(各一钱)上未,每服二钱,水煎。有热痛啼哭不止,面赤唇焦,小水黄,宜三黄丸,人参汤下。
钩藤膏(方见天钓门。)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
(第十八)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
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气血平则宁,偏则病。
经云:阴虚阳必辏,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皆由阴阳偏胜而致也。小儿气血嫩弱,肤腠未密,若浓衣太暖,脏腑生热,搏心为邪所胜,津液不能内藏,蒸出肌肤而为汗也。又或伤于冷热,阴阳不和,津液发泄,亦令睡中汗出。其有虚者,诸病后汗出多,血气弱,潮热自汗。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儿黄瘦,失治则变骨蒸疳痨是也。盗汗乃熟睡时溱溱然汗,以觉则止而不复出矣。是亦心虚,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钱氏云:上至头,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
钱氏云: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间,昏醒浸浸汗出,或浓衣卧而额汗出也,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止汗散主之。
小见无疾,但睡中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宜三棱散,次益黄散主之。
有时时冷汗渐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汗,宜镇惊丸、琥珀抱龙丸及茯苓汤加麻黄根取效。有病困睡,寐中而身体汗流,此因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瘦瘠,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主之。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
团参汤 治小儿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拣人参 川当归(各三钱)咀,用猪心一枚,切三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井水二盏,煎六、七分,食前作二次服。
扑汗方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二两) 米粉(一升,敷)上为细末,以绢囊盛扑。
牡蛎散 治血虚自汗,或病后暴虚,津液不固自汗。
牡蛎(二两) 黄 生地黄(各一两)上末,每服二钱,或加小麦煎。
止汗散 治小儿睡汗,用故蒲扇烧灰扑身上,如无扇,故蒲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