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55 页/共 402 页

小儿慢惊风,灸尺泽各一壮,在肘下横纹约上动脉中。   小儿风痫,先屈指如数物,乃发病也,灸鼻柱上发际宛宛中三壮。   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 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陷中各三壮。   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门先合最效。   小儿夜啼,上灯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一壮。   小儿喉中鸣,咽乳不利,灸璇玑一穴三壮,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痫病者,小儿恶疾也。呼吸之间,不及求师,致困者不少。谚云:国无良医,枉死者半。   小儿猪痫病,如口秽吐沫,灸巨阙穴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中。   小儿睡中惊,目不合,灸屈肘横纹中上三分各一壮。   小儿口有疮蚀龈,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在手心中,以名指屈指尖到处是也。   小儿鸡痫,惊搐自摇,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   小儿久疟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   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三壮,次灸大椎下节间。   小儿龟胸,缘肺热胀满,攻胸膈所生,又缘乳母过食五辛之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在手大指次指两骨间陷中,灸三壮。   小儿秋后冷痢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   小儿惊痫,灸鬼禄穴,在上唇内中央弦上,以快剪断更佳。   小儿水肿腹大,灸脐上一寸三壮,名水分穴。   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   小儿龟背,初生时被客风吹着脊骨所致,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壮。取法:肺俞(在三椎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心俞在五椎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膈俞(七惟下两旁一寸半。)小儿脐肿,灸腰节脐骨间,灸三壮,名命门穴。   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一穴三壮。取法:在百会前一寸,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鼻下人中一穴。   小儿风痫治不瘥,灸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嚼而取之,名率谷也。   小儿呕吐乳汁,灸中庭一穴一壮,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小儿目涩怕明,状如青盲,灸中渚二穴各一壮,在手小指次指大节后陷中。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节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   小儿睡中惊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甲如韭叶各一壮。   小儿多疳者,是脑门被风拍着及肺寒也,灸囟会一穴二壮,在上星上一寸直鼻上。   小儿急喉痹,天突一穴灸一壮,在结喉下三寸耳骨间。   小儿食痫者,前发热洒淅乃恶发也,灸鸠尾上五分,灸三壮。   小儿牛痫,目直视,腹胀乃欲发也,鸠尾一穴灸二壮。   小儿马痫,张口摇头,身反张,马鸣也。仆参二穴,灸各三壮,在足跟骨下白肉际陷中,拱足取之。   小儿阴肿,灸内昆仑二穴各三壮,在内踝后五分,筋骨间陷中。   小儿脱肛泻血,每厕脏腑撮痛不可忍,灸百会一穴三壮,在颠中旋毛间。   小儿初生三四日、七日内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风中脐,循流至心脾二经,遂舌强唇。灸承浆一穴七壮,在下唇宛宛中,次灸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骨后。   小儿三、五岁,两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灸九椎上一壮。   小儿五、六岁不语者,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转难。灸心俞穴三壮,在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陷中。   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灸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灸一壮。   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憔悴,诸医不效者。灸尾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岐伯云:兼三伏时内用柽柳水浴孩子,午正时当日灸之。后用青帛拭,兼有似见疳虫子随汗出也。   此法神效。   小儿脱肛泻血不愈,灸龟尾一壮,脊端穷骨也。   小儿斑疮入眼,灸大椎二穴,项后第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小儿奶避,目不明者,灸肩中俞二穴各一壮,在肩甲内廉去脊二寸陷中。   小儿羊痫,目瞪吐舌,羊鸣,灸第九椎下节间。   小儿饮水不歇,面目黄者,灸阳刚二穴各一壮,在十四椎下两傍各开一寸陷中。   小儿禀胎疝卵偏肿者,灸囊下十字缝中三壮,春灸夏效,冬灸春效。   小儿羸瘦,饮食少进,不生肌肉,灸胃俞二穴各一壮,在十二椎下两傍各开一寸半陷中。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病机   痘之与疹,虽皆中于胎毒,其原虽同,其证则异。浓孕成之初,先有脏而后有腑。脏乃积受之地,腑乃传送之所。脏属阴为里,故其受毒为最深,而痘所以久热而难出。腑属阳为表,故其受毒浅,而疹所以暴热而易生。   痘疮出于脏,故在肌肉血脉之间,必先出红斑,而后渐起如痘,故名曰痘。   疹子出于腑,故在皮肤之下而出皮肤之上,其形如麻,一出而役,俗名曰麻。   痘自里而出于脏,故重;疹自表而出于腑,故轻。   痘证,早晨身微热,午后大热,眼睛色黄,两胁下吸吸然动,甚则发惊搐。此属心脏病。   稍有失治或里虚,则青陷入而不能救。   疹证,早晨微热,午后亦大热,眼白珠赤色而不黄,手足冷而吐逆。此属肺脏病。随热发散,则易生易没而愈,为不难。   甫按:痘难疹易之说,此则自其世俗常情而言之。其有所感入深,胃气原弱,又或因泻痢而出之不快或发之未透而随现随隐,久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泻不已而复发,加之喘促为必死矣。若此者,亦不可以易易言之耳。所以疹证又何可以轻视之耶?凡觉出疹,略见虚弱,当先补养脾胃。欲出不出,急宜托里发表以助之,首尾俱不可泻,一如痘证同也。   支氏曰:疹证之发,多在天行疠气传染之时,沿门比屋相传,轻重相等。发热之间,或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肿,面肿腮赤,或觉泪汪汪,或恶心呕哕,即是疹候,便宜用解毒发散之药,根据时令轻重催发出外,不使停留于中,自无后患。然其所发,但以六时即收为度。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妙。如午后出者子后收之类。若一出即收者,失之太速。或出之后,连延三四日不收者,此毒太甚,外发未尽,内有余邪所致。须与化斑解毒等汤,如玄参石膏之属。   又有疹既收回,余毒未尽,三日之外又复发出,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寒,邪气郁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得前解发之剂,终不舒畅。若出疹之际有杂证,亦当随证而治之。   凡疹证发热之时,或呕吐,或自利,或滞下者,皆火邪内迫,毒瓦斯所行之地而随病也。吐者,竹茹石膏汤。自利者,升麻泽泻汤。滞下者,黄芩勺药汤加黄连枳壳。实者,少加大黄,微下之。虚者,通加人参以佐之。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病机   痘疮之发,常触于天行时气。疹之发,多中于时气风寒,本非寻常。并发者或有齐发并出,此谓之两感岁气。脏腑击动,表里交征,皆为不顺之候。如痘稀疏,可用升麻汤解之。疹散豆出,随证调治。若痘太盛,其疹虽解,气血重伤,至于收敛脱落,终难痊妥。惟以保养脾胃,调和气血,庶几能济。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病机   凡小儿感时行发热,当用解毒发表之剂为第一法。若能于发热之初用力,则痘疹自稀,或稠亦势轻也。何则?不知此义,失于解散,或一热即出,此痘多危。盖邪毒在中,未尝少败,纵是正气充完,亦终为之累。世谓服药预先防之,则终身不出,斯亦理之所必无也。盖疽毒为人身所必有,谓之所感有浅深,所发有迟早,固势然也。于其感发之际,解散毒邪,痘疹自轻而得吉。   如伤寒证治失于其时,则有胃烂发斑;春瘟证治失于其时,则有温毒发斑。由此而知,发热之初,若早为解散,不致郁于内而成痘疹有矣。若谓预防用药,终身不出,岂其理乎?凡小儿发热如疟状,热作有时者,为潮热。   发热倍能饮食、唇红面赤、大小便秘、胁下有汗者,为风热。   发热面赤、鼻流清涕、手足烦躁,左额青筋,自汗恶寒者,为伤风热。   发热而手足微冷,面色青惨、耳鼻冷、腮寒,无汗,左额有青纹者,是伤寒热。   发热眼胞微肿,右额有青筋,头热肚热,胸满恶食而腹胀者,是食积热。   发热眉心有青纹,手心有汗,时发惊惕者,为惊热。   发热多渴欲饮,腹上有青筋,或胀或泻者,为疳热。   发热唇上下汗出,唇中间起白泡,耳阴皆冷者,为变蒸热。   变蒸之中,偶有时行寒疫者,则耳与阴反热,此为异气热。   发热目闭,面色赤者,为胎热。   惟痘疹发热,随天气而蒸出。如冬月应寒而反温,谓之冬温。有随春气暄暖而蒸出,有因他病发热不已而蒸出者,此皆外热而感动其中热,为痘疹也。夫痘疹正作之时,其发热也,与伤寒相似。蒸蒸壮热,咳嗽痰涎、唾涕,鼻吸或作寒作热,或心痛头痛,或腹痛恶心,或兼五脏之证,明其热自内而出也。面赤唇红,烦闷喷嚏呵欠,惟耳与尻及手足指冷。此欲发痘疹也。盖耳尻为肾之外候,原肾不受火邪而无痘毒,故发热不干肾之经也。耳虽不热,亦有红脉见于耳后,方为痘疹。如不渴不泻、不烦乱,二便如常,此为吉证,不须用药。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病机   钱氏曰。小儿痘疹,盖由受胎之感血秽液毒,十月有生之后,必感外邪而发一次,故谓之百岁疮,又谓之天疮。其状如豆,故曰痘疮。魏氏曰:痘之为证,根于精血之初,成于淫火之后。男女交媾,无欲不行,无火不动。欲因火生,火因欲炽,精施血就,何莫而非火之所为?二五妙合,精血成形,亦必集火以熔冶也。支氏曰:受胎之初,假父精母血交媾而成形。不无欲火炽于其中。至于儿在母胎十月,藉其气血以长养。为母者,多不能节房欲、戒浓味,日积月累感于胞胎及儿脏腑,谓之胎毒。降生之后,必感运气胜复之邪冲搏,原受胎毒相激,而遂出痘。其迟早之不同,则岁运之乘否;轻重之同异,则毒瓦斯之浅深。此理之可测,势之必然也。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病机   《内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痘即疮也,非心火则不发,故每发热,心火炽甚,未出痘先多有惊搐。可见发于心矣。况父母交媾之初,一皆心火熔治而精血始得成胎。当此火毒之余亦感通于儿之心脏,是盖以类而相从也。降生以来,此火之蕴,虽寂然不动,有感而应,故遇岁气外触而后出也。未出之先而发惊搐者,为吉;既出之后而惊搐者非宜。何则?痘既出矣,心脏之蕴火亦宜疏散矣,今尚惊搐,则是心之蕴火未尽出也,实为可忧。未发痘疹之先,宜用四制辰砂丸、抱龙镇心丸,皆为要药。既出之后,热甚,红紫色而烦渴者,宜用犀角地黄汤,亦皆解乎心火之炽也。始于解毒,一皆主乎心,继于养胃,所以调达气血,而痘疹之治法,斯顺而吉也。   歌曰:五指梢当冷,惊来不可当。   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   中指独自冷,麻痘证相关。   男左女右手,分明仔细看。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病机   发热三五日而痘出者,吉也。发热一日而即痘出者,凶也。   痘出作三日先后出者,吉也。一齐尽出痘遍周身者,凶也。   痘初出,报于鼻准、口腮、年寿、印堂,如粟粒、如黍米,淡红色者,吉也。初报于承浆及两颧、右鬓际,如蚊咬或如紫黑斑者,凶也。   胸背手足五心无痘者,吉也。有曰不怕五心有痘,只怕原疮泄漏。原疮乃是未痘之先,有疮泄去脓血,斯为凶也。不然五心稀有亦不妨事。   痘出稀疏,圆粒高起得数者,吉也。出如蚕种稠密平塌者,凶也。   痘出圆粒高起,根窠红滑,头顶光润,脚有线者,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