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48 页/共 402 页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活幼心书》云:小儿所患之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痛,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哕噫气,吞酸,大便腥臭,此为沉积所伤。但凡小儿有积,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好困恶食,小便如浆,大便或秘、或溏,啼哭夜烦,便利无禁,粪白而酸,此皆积证也。然有乳积、有食积、有气积,要当明辨。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叫啼未已,以乳与儿,停滞不化,是为乳积;肚硬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沫,此因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为气积;有时时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小儿医者,亦惟因其重轻虚实而治之可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脉诀》云:小儿脉沉缓为伤食;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二倍为伤食。宿食不消即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虎口脉纹黄色为脾家有积。《脉经》云:小儿脉沉者为乳不消。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小儿诸疾,皆由乳食无度,过于饱伤,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积。初得之时,不问乳积、食积、气积,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其惊积,以辰砂膏或青龙丸,量轻重而疏导之,仍以调气和胃取愈。大抵小儿肚腹或热、或胀、或坚硬,皆由内实,法当疏利之。故东垣云: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食,其次莫若消导,丁香烂饭丸、枳术丸之类主之。稍重则攻化,三棱消积丸、木香见 丸之类主之。尤重,或吐、或下,瓜蒂散、备急丸之类主之,以平为期,不可太过。盖脾已伤,又以药伤,鲜有生者。盖青皮一味,治小儿积病,虽不可无,亦不可过,多损真气,大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五珍丸 治小儿食积。   青皮(炒黄) 干姜(炮存性) 五灵脂 莪术(各一两)上为末,和匀,称药末一两,肥巴豆去油,称一钱研拌,和粳米饭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饥时米饮下。   丁香烂饮丸 治小儿饮食所伤。   丁香皮 甘草(炙。各一钱) 砂仁 益智仁(炒) 甘松(各二钱) 丁香 三棱(炮)木香 莪术(炮。各一钱) 香附子(半两)上未,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白汤下。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硬,心腹胀痛。   丁皮 益智仁(各三钱) 陈皮 青皮(各半两) 茴香(炒,半两) 炒曲 广术(炮)三棱(炮。各七钱) 巴豆(糯米炒,去米,五钱)上未,醋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温姜汤下,食前,量虚实加减服。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刺痛,口苦无味,呕哕恶心,噫气吐酸,面色痿黄,体弱肌瘦,肚腹泄泻并服之。(方见脾胃门。)快膈消食丸宽中消宿食。   砂仁 橘红 三棱(煨) 蓬莪术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香附子(一两,炒)上未,面糊丸,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十丸。   藿香散 治小儿脏腑不调,作泻青黑黄白,乳食不消,粪中有如鸡子清,兼泻如水,其证腹痛微热。   陈皮 藿香(洗) 枳壳(炒) 浓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上未,紫苏汤调下或米汤下亦可;如黄白色,木瓜汤下;如泻止,用枣汤下,大能和胃进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第十)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仁斋云:痞者,塞也。结者,实也。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腰胁之内,于是荣卫不得流行,脏腑不得宣通,腹满而致痞结,势使然耳。此实热之证也,或发为壮热是也。癖者,血膜包水,癖侧于胁旁,时时作痛。惟癖为能发潮热,为能生寒热,故疟脉家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后结癖,寒热之起。小儿脏腑和平,荣卫调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乳哺失调,三焦关膈,以致水浆停滞肠胃,不得宣行,冷热相搏,于是结聚而成癖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脉诀》云:小儿脉伏结为物聚。钱氏云:小儿脉沉细为癖积。《脉经》云:脉来细而附骨来者积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钱氏曰: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当渐用白饼子下之。小儿病癖由乳母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则令儿不食,致脾胃虚而发热,故引饮过多,即涤荡肠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传化水谷,其脉沉细,益不食,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而成疳矣。轻者,用仁斋木香丸,重用取癖丸,痞结甚者,用圣思甘露散主之。   罗谦甫云:一小儿病癖积在左胁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发热肌瘦,咳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口臭恶,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病甚危笃。太医刘仲安先生治之,约百日可愈,先与沉香海金沙丸一服,下秽物两三行,次日合塌气丸服之,十日,复以沉香海金砂丸利之,又令服塌气丸。如此五换,服至月余,其癖减半,及百日良愈。近年多有此疾,愈之者多,录之以救将来之病者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木香槟榔丸疏导三焦,宽利胸膈,破痰逐饮,快气消食。   郁李仁(去皮) 皂角(去皮炙) 半夏(泡) 枳壳 青皮 杏仁(去皮尖炒)木香 槟榔(各二钱)上为末,另将皂角四两,用水一腕,熬成膏,入炼熟蜜少许丸,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姜汤下。   下积丸 治食伤积,心腹胀满,气粗壮热,或泻或呕。   丁香 砂仁(各二十粒) 使君子(五枚) 乌梅 巴豆霜(各三个)上末,橘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陈皮汤下。   化铁丹 治食积肚硬带热渴泻,脾胃不和,宿食不化。   乌梅肉(八个) 巴豆(十六粒,去油膜) 青皮(去穣) 陈皮(各半两。去白)上未,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或淡姜汤下。   三棱莪术丸 治积滞、痞块、乳癖。   莪术(一两,用巴豆三十粒同炒,去巴豆) 川楝子 茴香 三棱(酒浸一宿)枳壳(各半两) 木香(三钱) 丁皮(半两) 青皮(半两)上未,醋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丸,淡姜汤下。   异香散取积后调理脾胃。   莲肉(二两) 莪术(煨) 益智仁 三棱(煨) 甘草(各半两) 青皮(去穣)陈皮(各二钱) 浓朴(一两)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入盐少许,煎,食前服。   挨癖丸 治乳癖谷症,腹中块痛。   代赭石( 醋淬碎,细乳) 青皮 木香 莪术 五灵脂 北大黄(各三钱)巴豆(去油尽,一钱)上末,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后姜汤下。   三棱煎丸 治小儿饮食过度,痞闷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也。此药专治妇人血积、血块尤验。   广术(黑角者佳) 三棱(二味湿纸包煨香,为末。各一两) 大黄(半斤,为末)上大黄银器内,以好醋浸,令平满,慢火熬可,以二味为丸,如梧桐子大,或绿豆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温水下。量虚实加减。   青礞石丸 治小儿奶癖。   硫黄(三钱) 青礞石 五灵脂 锅底黑(各钱半) 白丁香(一钱)上为末,米饭丸,绿豆大。捻作饼子。每服二十饼,温水送下。   鳖甲猪肚丸 治小儿癖积发热。   柴胡(一两) 黄连 鳖甲(九肋者佳,醋炙黄色。各七钱) 枳实 木香 青皮(各半两)上入干青蒿七钱,同为末,以FS 猪肚一个,去油,盛药蒸熟,同捣和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煎人参汤送下,食后服。   木香丸 治吐乳、泻乳,其气腥臭。由啼叫不已,以乳与儿,停滞不化,是为乳积。肚硬、热,吐泻,由饮食无度,过饱即睡,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沫,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是为气积。疟后肚内结块,腹中有癖。   木香 苍术 砂仁 青皮 辰砂(另研) 代赭石 丁香 巴豆霜(各钱)上末,面糊丸,麻子大,风干。每服二、三丸,随所伤物下。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第十一)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丹溪云: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胃与脾合为水谷之海,因脾虚而不能传化,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也。其状,自目胞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嗽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凹,举手即满是也。古方有十种论证: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下虚上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秘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诸家只知治湿多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利水之药,往往多死。殊不知脾极虚损,虽劫目前,水气复来,束手待毙。大都小儿尤是饮食伤脾,不能行水而作胀肿。只用实脾为主,佐之分证治而得之矣。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脉经》云: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水病胀闭,其脉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实者生,虚者死。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水肿不治证凡水肿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并皆不治。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分气饮 治小儿肿胀作喘,气短而急,四肢浮肿。   桔梗(炒) 赤茯苓 陈皮 桑白皮 大腹皮(洗) 枳壳(炒) 半夏(泡) 甘草(炙)真苏子(微炒) 紫苏(各二钱) 草果(一钱,煨去壳) 加木通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   温脾散 治小儿脾不和,虚胀不乳食,憎寒壮热,困倦无力。   诃子肉(炮) 人参(各七钱半) 甘草(二钱半,炙) 白术 木香 茯苓 藿香(泡)陈皮 黄 桔梗(各半两)上未,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两半) 木香(二钱半) 滑石(六两)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 猪苓 白术 泽泻肉桂(各半两) 甘草(一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   实脾散 治小儿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姜炒) 白术 木瓜 木香 干姜(炮。各一两) 草果仁 大腹皮 附子 白茯苓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姜、枣水煎服。   疏凿饮子 治水气通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不利。(方见大人门。)加味五皮饮 治小儿四肢肿满,阳水、阴水皆可服之。   茯苓皮(咀,一钱,内加姜黄一钱)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木瓜(各五分)上作一服,水煎。一方用陈皮、桑白皮,无五加皮。   消肿丸 治小儿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术 黑牵牛(炒) 通脱木 茯苓 茯神 半夏 陈皮(各一两) 木香瞿麦穗 丁香(各半两)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麦门冬、灯芯汤下。   退肿塌气散 治惊木、积水。用饮过多,停积于脾,故四肢浮肿。   萝卜子 赤小豆(炒) 陈皮(各半两) 木香(一钱) 甘草(三钱)上咀,姜、枣煎,三岁儿每服二钱。   匀气散 治脾肺气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炙) 桔梗(炒) 赤茯苓 甘草(各半两) 陈皮(七钱) 藿香(三钱) 木通(二两)上咀,每服二钱,姜、灯芯煎服。   三棱丸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呕恶心,全不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