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49 页/共 402 页

三棱(炮) 木香 神曲(炒) 陈皮 半夏(制。各一两) 丁香 桂心(各半两)上为末,面糊丸,粟米大。乳食后姜汤下二十丸。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   (第十二)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   蛔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长五、六寸者,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肥甘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行束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贯肠心者即死。论其脉,腹中痛,其脉发当沉弱而弦,今反脉大即是蛔虫也。此痛因食物太早受甜,怕痛时便高声啼叫,只看人中上鼻头、唇口一时黑色即是。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   此证当服使君子丸、槟榔散、化虫丸,取下便无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前后烦,此五脏寒,乌梅丸主之。其蛔虫穿者,用薏苡根煎服即安。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   使君子丸 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胀,时或疼痛,不进乳食,渐至羸瘦。   浓朴 陈皮(各一两) 使君子肉(一两,汤泡去黑皮) 甘草 川芎(各二钱半)加芍药上未,炼蜜丸,芡实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米饮下。   化虫丸 治小儿虫咬心痛,来去不定,不思乳食。   鹤虱 槟榔 胡粉 苦楝根(各半两) 明矾(三钱五分,半生半枯)上末,面糊丸,绿豆大。三岁服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二滴吞下。食前如有小虫,皆化为水,大虫自利下,初服甚效。   乌梅丸 治蛔虫上入其膈,故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咽闻食臭,服此当自吐蛔,又治久痢。   乌梅(二十三枚) 干姜(两二钱,炮) 黄连(二两) 川椒 当归(各半两) 细辛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桂枝 黄 (各七钱)上为末,用酒浸乌梅肉一宿,去核,蒸饭杵成泥,和药匀丸如麻子大。食后服十丸,日三服,忌生冷物。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第十三)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听从其令也。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始伤肺气,终动脾湿,故咳而又嗽也。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肃,及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久则动脾湿而为痰也。大法与大人同。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脉经》曰:关上脉微为嗽,脉浮缓者为伤风,脉紧者肺寒咳嗽。脉浮软者生,弦急者死。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钱氏曰:嗽者,肺盛微寒。八、九月,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证面赤身热、痰盛,法当以葶苈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伤风嗽也。风从背脊第三椎肺俞入也,以麻黄汤汗之。有热证,面赤,便水,涎热,咽喉秘者,甘桔汤治之。若五、七日之间。其身热,痰盛,涕唾稠粘者,以褊银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者,有不饮水者,其身则热,以泻白散泻之。若伤寒咳嗽五、七日无热证而但嗽者,亦葶苈丸主之,后用化痰药。而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主之。痰盛者,先实脾,后以褊银丸下之,涎退则补肺为上法,有嗽而吐水或清绿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饼子下之;有嗽而痰咳脓血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胶散补之,咳而痰实,不甚喘而面赤,时饮水者,褊银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减。   伤风发热咳嗽者,宜先发散其表,人参羌活散加麻黄,或金沸草散加桑白皮、惺惺散、参苏饮皆是发散之药,热不除,解肌汤主之。假如表散风邪,无别证微嗽者,服抱龙丸、泻白散平肺之剂;痰涎壅盛,玉饼子、金星丸;下痰热,泻白散加人参或辰砂半夏丸、抱龙丸尤良。下后热不退,作惊风之状,宜以薄荷散服。   感寒发热咳嗽者,服惺惺散加麻黄表散寒邪。微嗽,杏仁膏、人参半夏丸;痰嗽,半夏茯苓汤。   久嗽曾经解利,肺气虚寒宜补肺,服补肺阿胶散、润肺散。肺中风,肺受寒久不已,灸肺俞穴三壮,服百部丸,陈皮、罂粟壳、桑根白皮煎汤研化,食后服。   小儿初生百日内咳嗽,肺叶脆弱,最为难治。平常冷热邪入肺中,无能得出,又不堪吐利,必明病源,消解风寒,化痰顺气,益肺生津,胃开气壮,嗽即渐减,不可强攻。   冷嗽则鼻流清涕,面白痰薄,日轻夜重,或微有邪热。热嗽则面微红,鼻干热,痰稠,脉浮数。胃热不因风寒而得,以儿啼便乳,壅结心肺不散,即嗽而逆,以玉饼子下。   钱氏治嗽之法,先实脾,脾母得实,肺则和平。   小儿咳嗽者,腠理受风邪感激,脸红喘促,辨虚实,若见唇缩胸前陷,鼻枯干黑,皆为不治。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参苏饮 治婴儿感冒风寒,发热头疼,咳嗽痰涎,并宜服之。   人参 苏叶 葛根 前胡 半夏曲 茯苓 陈皮 枳壳 桔梗 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华盖散 金沸草散 甘桔汤 泻白散 (以上方并见大人泻门。)阿胶散 治小儿久嗽无津液。   阿胶(半两,炒) 鼠粘子(一钱,炒) 马兜铃(半两) 甘草(炙,一钱) 杏仁(去皮尖,七粒)糯米(一两)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咀二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后服。   葶苈丸 治乳食伤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盛喘促。   甜葶苈(炒) 黑豆(炒)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 汉防己(各一两)上为末,入杏膏蒸陈枣肉,和捣成剂,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乳食后或临卧服,量儿加减。   杏苏饮 治婴儿痰气咳嗽不止。   杏仁(去皮尖炒黄) 苏子(炒) 陈皮 赤茯苓 桑白皮(炒) 大腹皮 半夏曲 甘草(炙。各一钱)上咀,姜一片同煎,食远服。   七宝散 治婴儿清前,散热化痰,定喘止嗽。   大黄(面包煨) 栀子仁 赤茯芩 黄芩 赤芍药(炒) 滑石 甘草(炙。各一钱)上为极细末,用桑皮煎汤,喘急,气满,不睡,磨刀水澄清,温暖服。   白饼子 治腹中有癖,但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 半夏 南星(各制,一钱) 轻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水一升煎,水尽为度)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糊丸,绿豆大,捏作饼子。三岁以上五饼子,以下三饼子。   葱白煎汤,临卧服。   褊银丸 治风涎泻,上焦实热及乳食不消,腹胀痰喘等疾。   巴豆(去皮心油) 水银(各半两) 好墨(八钱,火烧醋淬) 麝香(五分,研) 黑铅(二钱半,同水银结成砂子)将巴豆、黑铅研匀,和入砂子、麝香,陈米糊丸,绿豆大,捻褊。一岁一丸,以岁以上五、六丸,薄荷汤放冷送下,不可多用,量虚实增减,食后服。   百部丸 治小儿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 麻黄(各三钱)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水略煮)上和匀,炼蜜丸,皂角子大。温水下二、三丸。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小儿咳嗽不瘥,灸肺俞穴。(在背上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盖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重者,远而为 。 者,久疟也。   是知夏伤暑,气闭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为疟也。良由乳母抱时解脱,不避风寒;又因触冒暑温,致令邪气客于皮肤, 积于脏腑,阴阳偏胜,邪正相攻,而作往来寒热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先寒而后热者,阳不足也;先热而后寒者,阴不足也;寒多而热少者,阴胜阳也;热多而寒少者,阳胜阴也;寒热相半,阴阳交攻也;寒热相间,阴阳乍离也。大抵小儿皆自饮食上得之者为多,须用先与消导,然后随其得病所由而调理之,斯为良法。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弦迟者温之,弦紧者可发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数风热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明医杂着》云:疟是风暑之邪,有一日一发,有二日一发,有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汗无汗,有上半日发或下半日发,有发于夜者。治法,邪从外入宜发散之,然以扶胃气为本,又须分别阳分、阴分而用药。邪疟及暂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绵延不休。凡热多寒少,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汤;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汤;小便赤,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清脾养胃汤;久未止者,鬼哭散止之。热多汗出为泻,腹痛者,大柴胡下之;久疟不愈,肠下结块者,木香丸、鳖甲饮子调之;甚则以神 丸消之;烦渴者五苓。有小儿疟疾用药退热太早,变作浮肿,外肾肿大,或食伤于脾胃。浮肿者,脾之外应也,宜大腹皮汤、草果饮之类。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清脾饮 治瘅疟,肺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饮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   青皮(炒) 浓朴(炒) 白术 草果(煨) 柴胡 茯苓 半夏(泡) 黄芩 甘草(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姜三片煎,食前服。   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兼治瘅疟,最有神效。   半夏(泡) 茯苓 人参 白术 草果(炮) 陈皮(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上咀,每服三钱,乌梅、姜、枣各一枚煎服。   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温中快膈,能辟山岚瘴气,寒疟,脾胃虚寒,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浓朴(炒) 苍术 半夏(泡) 藿香(洗) 草果(炮) 茯苓 人参(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陈皮(七钱半)上咀,每服三钱,枣一枚,乌梅一个煎,热服。   白虎加桂枝汤 治小儿疟病。   石膏 知母 甘草 桂枝上水一盏,粳米一撮煎服。   草果饮 治疟寒多热少,或遍身浮肿。   浓朴(炒) 青皮(炒) 草果(炮) 藿香(洗) 半夏(泡) 甘草 丁皮 神曲(炒)良姜(炒。各等分)上未,每服三钱,姜,枣煎。   大腹皮汤 治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积于脾胃宜服。   枳壳 苍术(各二两) 甘草(二钱) 大腹皮 槟榔 三棱(炮) 莪术(各一钱)上咀,每服三钱,姜皮、萝卜子、椒目同煎服。   参苓汤 治小儿疟后面赤黄,泄泻不止,乳食不消。此乃胃气虚弱,故脾虚则泄,胃虚则吐,宜服之。   丁香 诃子(炮,二钱) 青皮 陈皮 白术 茯苓 人参 肉豆蔻(煨。各三钱)甘草(炙,二钱)上未,每服二钱,陈米一勺、姜一片同煎。   麻黄根汤 治小儿疟疾盗汗,寒热进退。   麻黄根 知母 槟榔 三棱(炮) 莪术(炮。各一钱半) 半夏(三钱) 白芷 贝母(五分)常山 甘草(各一钱)上咀,每服三钱,姜二片、小麦十五粒煎。   常山饮 治一切疟疾。   知母 贝母 半夏(泡) 甘草 茯苓 常山 人参 草果(煨) 浓朴(制。各等分)上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枣煎,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