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47 页/共 402 页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   理中汤 治脾胃不和,心腹攻痛,痰逆,恶心呕吐,心下虚烦,痞满,膈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冷并治。   人参 白术 干姜(煨。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煎。腹痛加人参,渴加白术,寒加姜、附,吐多去白术,加生姜,泻多仍用术,悸者加茯苓,四肢厥冷,下利转筋,可加附子。为末,炼蜜丸名理中丸,治厥冷脏寒,吐长虫,或胃中虚冷,先服理中丸。   五苓散 治伤暑,霍乱吐泻,身热口渴。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一钱) 官桂(三分)上水一盏、姜三片、灯芯十茎煎五分服。   藿香正气散 治霍乱吐泻,反胃呕逆,恶心,腹冷痛,脏腑虚鸣,山岚瘴气,疟疾,遍身虚肿,小儿疳伤及治伤寒头疼壮热。止喘咳,五劳七伤,八般风痰,并宜服之。   大腹皮(洗) 白芷 紫苏 茯苓(各半两) 半夏(泡七次) 白术 陈皮 浓朴(姜汁炒)桔梗(各一两) 藿香(两半洗) 甘草(炙一两)上咀,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同煎。   不换金正气散 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脏虚寒。   浓朴 藿香 陈皮 半夏(泡) 苍术 甘草(各等分)姜、枣水煎服。   藿香散 治时气吐泻,退热。   藿香 浓朴(炒) 半夏(泡) 白术 干葛 甘草(炙。各等分)水、姜煎服。   银白散 治小儿吐泻,壮胃,治粪青。   扁豆(炒) 糯米(各一两) 藿香(洗) 丁香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上末,紫苏汤下。   加减四君子汤 治小儿吐泻不止,调胃进食。   扁豆(炒) 藿香 甘草 黄 (炙) 人参 茯苓 白术(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入盐点服,或用水煎亦可。   缩脾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   砂仁 乌梅肉 草果(炮去皮) 甘草(炙。各半两) 干姜 白扁豆(炒。各三钱)每服二钱,白水煎服。   参香散 治伏热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人参 白术 香薷 半夏(泡) 陈皮 茯苓 扁豆(炒) 水、姜煎服。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第七)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小儿痢疾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饮食过伤、停滞不能克化;又为乳母恣食生冷、热毒、浓味以传之;又为风寒、温热之邪以干之,故有此疾。有里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热,无所发散,客搏肌肤之中,发于外则为疟,发于内则为痢,内外俱发则为疟痢。凡痢久则令肿满,下焦偏冷,上焦热结,则为上实下虚。若脾胃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噤口之证。又有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长幼相似,是疫毒痢也。当先推其岁运,以平其外;察郁结,以调其内,审其所伤,别其虚实、冷热以治之。条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内经》曰:肠 下血,身热则死,寒则生。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仲景云: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治痢大法与大人同,惟剂轻重耳。赤痢积热窘迫者,宜通之,次用黄连解毒自止,如不止,用香连丸、地榆散之属。秋后痢疾多因夏伤暑,宜调中五苓,黄连、枳壳。或下如豆汁,如瘀血,宜胃风汤。噤口不能食,宜石莲、香橘之属。   治痢,生姜助胃为阳,茶叶助胃为阴。平调阴阳,蜜治痢,生姜作片,好茶各一钱半,蜜水煎服。虫毒痢,阿胶、黄 各二钱,用水同煎服。痢疾不能饮食,邪气、疫毒不能发泄,传入脏腑,肠胃折叠以噤口,九死一生。脾虚胃弱,有热气关闭胸中。噤口服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枳壳、粳米一撮同煎,食前服。心气通,胃脘开,便能食。   痢疾不治证小儿下痢如尘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肛门如竹筒不敛者死,下血如败血不收者死。   凡小儿赤白大下而不禁,小水无,腹疼,发热,唇红,舌胎,气促,心烦,狂躁不安,面色变易如妆,饮食全不进,谷道倾陷者,并不治。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小香连丸 治小儿冷热腹痛,痢下水谷。   木香 诃子肉(各一两) 黄连(吴茱萸炒赤色,四两)上为末,饭丸绿豆大。米饮下十丸至三十丸,顿服之。   地榆散 治小儿赤痢因大肠停积热毒得之,或点滴鲜红。   地榆 诃子肉 甘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米汤调下。一方加黄连、枳壳、芍药。   胃风汤 治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痢如豆汁,瘀血日夜无度。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川芎 当归 芍药 桂(少许)上为粗未,每服三钱,入粟米数粒同煎,食前服。   百一选方 治小儿噤口痢。   石莲肉去壳留心,研为末。每服五分,陈米饮调下。此是毒瓦斯上冲心腹,借此以通心气,便觉思食。   香脯 治小儿刮肠下痢,噤口不食,闭口合眼至重者。   精猪肉(一两,批薄片) 腻粉上将猪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铺腻粉匀成脯。每以少许与吃,如未知吃,且放鼻边,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食之神效。   小连丸 治小儿赤白痢,脾胃虚弱,糟粕不聚,腹胀不食,时作阵痛,烦渴身热。   黄连(三两) 干姜(炮一钱) 当归 阿胶(炒。各两半)上为末,阿胶膏丸,小豆大。三岁三十丸,食前米汤化服。   养脏汤 治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绞痛,脱肛坠下,并治之。(方见大人痢门。)参香散 治婴儿脏腑气虚怯,冷热不调,积在脏腑,作成痢疾。或下鲜血,或如豆汁、鱼脑、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杂,或成五色,里急后重,日夜频并,脐腹绞痛,甚不可忍,及噤口、疳蛊、时瘟诸痢,无问新久。   人参 白扁豆(炒去皮) 木香(各四钱) 肉豆蔻(制) 茯苓(八钱)陈皮(去白) 罂粟壳(去筋蒂,炙。各二两四钱)上为极细末,用米饮调化,食前服。   豆蔻香连丸 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之气客于肠间,下赤白痢,肠内疼痛,日夜频并,不饮乳食。   黄连(炒,七钱半) 肉豆蔻(二枚,面包煨) 丁香(二钱半) 木香 诃子(炮。各半两)上未,粟米糊丸,黍米大。三岁服十丸,米饮下。   乌梅散 治下痢后津液减少,脏腑虚燥,烦渴引饮,及治诸病后烦渴引饮无度。   乌梅肉(半两,微炒) 茯苓 木瓜(各一两)上为粗未,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一片同煎。   桃花丸 治下痢赤白多,并泄泻青水。   赤石脂 干姜(各等分)上未,糊丸,如麻子大。空心服二、三十丸,米饮下。   茅花汤 治吐血下血,鼻衄不止,兼治血痢、黑痢。   上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一盏,分二服。无花,以根代之。   宽肠枳壳散顺气止痢。   甘草(六钱,炙) 枳壳(二两四钱,炒)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下。   黄连解毒汤、生姜汤、黄芩汤、调中汤(以上四方俱治痢)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第八)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夫因于寒者,面白唇青,或泻痢清白,以热绵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于热者,面赤唇红,得暖啼甚即是热也。一周之外,能吃饮食,则有伤食腹痛,或泻、或不泻,口渴而臭,面黄身热,即是积痛。久而不愈,必至成疳。除此三因之外,则如《内经•举痛论篇》云:五脏卒痛,寒邪客经,其机不可不察也。若《类萃》、《小儿》等方概言寒邪而不及热与积,是则以管窥豹,未见其全斑也。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小儿脾胃脉弦,食积痛;脉迟微,为寒痛;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实大者死。腹痛脉大而长者死。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腹痛乃邪正交攻,相击而作也。挟热痛者,以面赤或壮热,四肢烦,手心热见之;挟冷者,以面色青白见之,冷甚则变证,唇口黑,爪甲青矣。热证黄芩芍药汤、四顺清凉饮;冷证理中汤、指迷七气汤加桂,煎调苏合丸。钱氏云:小儿积痛,面黄,目白无精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当用消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和胃。凡虫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虫散主之。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理中汤 治小儿受寒腹痛。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炮干姜上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五分,热服。   七气汤 治七气伤脾,结聚,大腹痛,不能乳食。   半夏(制一两) 人参(二钱) 甘草(炙) 桂心(各一钱)上咀,每服二钱,姜、枣煎,食前服。   指迷七气汤 治阴阳不升降,气滞作痛。   青皮 陈皮 桔梗 莪术(炮) 肉桂 藿香 益智仁 香附子(制) 半夏(制)甘草(各等分)每服二钱,姜、枣煎。   桔梗枳壳汤 治诸气痞闷,心腹疼痛。   桔梗 枳壳(各等分) 甘草(减半)每服二钱,姜煎服。   芍药甘草汤 治热腹痛,小便不通,及治痘疹肚痛。   芍药(一钱) 甘草(五分)白水煎。加黄芩,名黄芩芍药汤。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不宁,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顺,脾胃不调,或湿吐连滞,欲成伏热,或壮热不饮,欲发惊痫。又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疡,目赤咽痛,余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   芍药 当归 甘草 大黄(各等分)上咀,三岁儿服一钱,水半盏煎服。胃风邪加去节麻黄;中风体强,目上视加独活。   平胃保和汤即平胃加山楂、麦芽。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