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 第 302 页/共 424 页

【方歌】旋耳疮生耳后缝,疮延上下连耳疼,状如刀裂因湿热穿粉散搽即成功。   【注】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然此疮月盈则疮盛,月亏则疮衰,随月盈亏,是以又名月蚀疮也。宜穿粉散搽之,即可成功。   方剂:穿粉散组成:轻粉(研,隔纸微炒)穿山甲(炙)铅粉黄丹(水飞过,各三钱)共研极细末,香油调敷。   【方歌】穿粉散敷旋耳疮,清热渗湿油调良,轻粉研细隔纸炒穿山甲共铅粉黄。   外科卷上\口部   大人口破   【方歌】大人口破分虚实,艳红为实淡红虚,实则满口烂斑肿虚白不肿点微稀。   【注】此证名曰口疮,有虚火实火之分。虚火者,色淡红,满口白斑微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虑太过多醒少睡,以致心肾不交,虚火上炎,宜服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少佐肉桂以为引导,从治之法也外以柳花散搽之。实火者色艳红,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此因过食膏梁厚味,醇酒炙膊,以致心、脾实火妄动,宜服凉膈散,外搽赴筵散,吐唌则效如口疮舌干,黄硬作渴者,宜服加减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   方剂:柳花散组成:黄柏(末,一两)青黛(三钱)肉桂(一钱)龙脑香(即冰片,各二钱)各研细,再合一处研匀,每用少许,搽于患处。   【方歌】柳花散治白口疮,黄柏青黛龙脑香,肉桂共研搽患处虚火上炎自平康。   又方:赴筵散组成:黄芩黄连栀子(生)干姜黄柏(末)细辛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搽于患处。   【方歌】赴筵散医实火攻,口疮斑烂色多红,芩连栀子干姜柏细辛同研有神功。   又方:凉膈散(见面部面发毒)加减八味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上\口部   鹅口疮   【方歌】鹅口满口白斑点,小儿心脾热所生,初生多是胎中热甚则咽喉叠肿疼。   【注】此证小儿多有之,属心、脾二经之热所生,初生小儿则属胎热上攻所致。满口皆生白色斑点作痛,甚则咽喉叠叠肿起,难于乳哺,多生啼叫。法用青纱一条,裹箸头上,蘸新汲水,揩去白胎,以净为度,重手出血无妨随用冰硼散搽之,内服凉膈散即愈。   方剂:冰硼散组成:冰片(五分)硼砂元明粉(各五钱)朱砂(六分)共研极细末,用少许搽于疮处。如咽喉肿痛,以芦筒吹之立效。   【方歌】冰硼散治咽肿痛,口疮白点满口生,冰硼朱砂元明粉研末搽之立见功。   又方:凉膈散(见面部面发毒)   外科卷上\口部   口糜   【方歌】口糜阴虚阳火成,膀胱湿水溢脾经,湿与热瘀薰胃口满口糜烂色红疼。   【注】此证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脾经,湿与热瘀,郁久则化为热,热气薰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色红作痛,甚则连及咽喉,不能饮食。初起宜服导赤汤口臭、泻泄脾虚湿者,宜服连理汤;糜烂延及喉咽日轻夜重者,服少阴甘桔汤;便秘者服凉膈散。外俱以姜柏散搽之有效。   方剂:导赤汤组成:木通生地(各二钱)甘草(生,一钱)竹叶二十片,水一钟,煎半钟,温服。   【方歌】导赤汤医口糜证,脾湿化热薰胃成,木通生地生甘草竹叶煎服热自平。   又方:加味连理汤组成:白术(土炒,二钱)人参白茯苓黄连干姜(各一钱)甘草(炙,五分)水煎,热服。   【方歌】连理胃热脾虚湿,口糜臭气泻泄俱,参芩白术炙甘草干姜黄连脾胃宜。   又方:少阴甘桔汤组成:桔梗(二钱)甘草(生,一钱)川芎黄芩陈皮元参柴胡(各六分)羌活升麻(各四分)葱白一根,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少阴甘桔治口糜,芎芩羌活桔陈皮,元参柴草升麻共葱白水煎神效奇。   又方:姜柏散组成:干姜黄柏(末,各等分)各研末,共合一处研匀,干搽口内,温水漱口。   【方歌】姜柏散搽口糜烂,黄柏干姜各细研,等分兑匀搽患处温水漱口效如仙。   又方:凉膈散(见面部面发毒)   外科卷上\唇部   反唇疔、锁口疔   【方歌】反唇疔发唇里棱,锁口疔在嘴角生,粟米坚肿麻痒痛脾胃心经火毒成。   【注】此二证俱由火毒而成。反唇疔生于唇棱偏里,上唇属脾下唇属胃;锁口疔生于嘴角,系心、脾二经所属。二证初起形如粟米,色紫坚硬如铁,肿甚麻痒木痛,寒热交作,烦闷作呕。反唇甚则令唇外翻,锁口甚则口不能开,俱属迅速之证,须当速治,迟则毒气攻里,令人昏愦、恶心,即名走黄。治法俱按疔门,禁用灸法。   外科卷上\唇部   唇疽   【方歌】唇疽生于上下唇,寒热交争毒气深,紫硬时觉木痛甚脾胃积热乃其因。   【注】此证生于唇,无论上下、左右,由脾、胃积热所致。色紫有头,大者如李,小者如枣,肿硬如铁,时觉木痛甚则寒热交作。初宜服神授卫生汤,里实者服双解贵金丸,外用离宫锭涂之即消。若过数日犹不消者,必欲溃破,治法即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神授卫生汤、双解贵金丸、离宫锭(俱见肿疡门)   外科卷上\唇部   茧唇   【方歌】茧唇脾胃积火成,初如豆粒渐茧形,痛硬溃若翻花逆久变三消定主凶。   【注】此证由脾、胃积火结聚而成。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初起及已成无内证者,用蟾酥饼贴之,陀僧膏盖之,日久渐消。或口渴者,宜服清凉甘露饮。若面赤、口唇燥裂、便秘者,此属气实,宜服凉膈散;若日轻夜重,五心烦热,两颧现红,脉虚数无力者,宜服加减八味丸,以滋水养阴;若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者属逆。失于调治,久则变为上消、中消、下消之证,属凶。   方剂:清凉甘露饮组成:麦冬(去心)知母黄芩石斛枳壳(麸炒)枇杷叶(去毛,蜜炙)银柴胡犀角(镑)生地茵蔯蒿甘草(生,各一钱)灯心五十寸,淡竹叶一钱,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清凉甘露医茧唇,润燥止渴又生津,麦冬知草芩斛壳枇杷银胡属地茵。   又方:蟾酥饼(见疔疮门)陀僧膏(见溃疡门)凉膈散(见面部面发毒)加减八味丸(见溃疡门)   外科卷上\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