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第 10 页/共 36 页

原文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若不瘥,与桔梗汤。按甘草泻心火,服之痛不愈,此火邪结住肺中,不得外解,故以桔梗开发肺气,同甘草泻出肺中伏火。因此悟得欲清肺中邪结,必要开肺清肺,二味同用,则肺中之邪始出。余化此方法,加防风于泻白散中,以解肺风;加石膏于泻白散中,以泻肺火。本宗于此。   半夏散 即半夏桂枝甘草汤。   半夏 桂枝 甘草前条客寒伤于太阳,失汗误下,寒邪内结咽喉而痛者,以半夏汤荡之。今以客寒伏于少阴,伏气肾伤寒咽痛,又以此汤更为半夏散以散之。可知太阳之邪结在浅,少阴之邪伏于深矣。   苦酒汤苦酒 半夏 鸡子白仲景以半夏汤,治太阳表邪内伏,作痛咽喉。又以半夏散,治少阴伏气咽痛。今以少阴咽中生疮,不能语言者,又以苦酒汤治之。夫寒邪挟痰,伏于咽喉而痛,可用半夏以散痰,桂枝以散邪。若热痰攻咽成疮,而声音不出,则不可妄用辛温,故去桂枝,易以苦酒鸡子白,温散润燥治之。   甘露饮知母 麦冬 连翘 薄荷 桔梗 黄芩 玄参 滑石 石膏 甘草咽喉之症,客寒内伏,仲景立辛散之方,以戒苦寒直折。余今又不得不补赘苦寒之方,以治三阳热毒上冲,非违背前贤,实相需互备也。   玄参汤玄参 山栀 麦冬 天花粉 桔梗 知母 薄荷 甘草 黄芩此方清肺润燥,治实火咽痛。阳明有热,加升麻、石膏,即合玄参升麻汤。少阳有热,加柴胡、胆星。外冒风邪,加防风、荆芥。   凉膈散连翘 桔梗 山栀 黄芩 天花粉 知母 薄荷 甘草 玄参此通治三阳上焦咽痛之方。症兼阳明,加升麻、干葛;兼少阳,加柴胡;若外感风寒发热,加防风荆芥。   甘桔汤 详前。   双解散柴胡 干葛 荆芥 薄荷 黄芩 玄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桔梗 防风此治阳明少阳,先伤积热,又冒表邪,郁于上焦,咽喉作痛。   羌活冲和汤羌活 防风 荆芥 白芷 黄芩 苍术 生地 广皮 甘草此治太阳发热咽痛,无汗脉浮者。症有燥热去白芷、苍术,加入玄参、升麻。   清胃汤升麻 生地 丹皮 山栀 甘草 黄连阳明有热,肺受火制,故以此汤清胃治本。家秘治咽喉作痛各有分别,语言即痛,清肺为急;咽物即痛,清胃为先。   柴胡清肝饮柴胡 黄芩 山栀 青皮 荆芥 甘草《内经》云:一阴一阳,结为喉痹。少阳之火,恒结喉旁,故家秘治咽喉肿痛,多有兼治少阳者。   卷二   似疟   似疟者,发作有时而准也。按似疟与潮热,皆不失时候。但热不寒者,名潮热;先寒后热者,名似疟。故曰似疟,表症也。发于昼,邪在阳分气分者轻;发于夜,邪在阴分血分者重。若发于寅卯二时,少阳症也,柴胡汤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风;热多者,加黄芩、山栀。若发于辰巳午三时,或一日一发者,太阳症也,加减羌活汤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风;热多,加黄芩、山栀。发于未申二时,或间日一发者,阳明症也,干葛汤主之。若寅卯先见烦躁烦热,至未申而热甚者,阳明而兼少阳也,重加柴胡黄芩。若发时寒多,加羌活、防风;热多,加知母、石膏。此以时候分各经主治之法也。又有一日一发,恶寒头痛,脉浮而数,为太阳经,即以前方羌活汤。若间日发作,热多寒少,脉长而大,烦渴消水者,为阳明经,即以前方干葛汤加减主之。若寒热口苦,脉弦而数者,为少阳经,即以前方小柴胡汤加减服之。此又据症据脉,分各经主治之法也。寒热发在午前者,表症也,宜发表。寒热发在午后者,邪在半表半里,一半散表,一半清里。若但热不寒,发在午后者,瘅阳症,宜清里为急。大凡似疟,发作不愆其期者,则非虚热,不论日数,悉作邪治。有表邪恶寒,失散表邪,内伏变症。有里邪,失治,里邪病必不愈。若发时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积热从内发外,风寒束其外,里热不得发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后清积热。积热先感,伏于内,未曾发病。风寒后感,束于外,其病乃发。后感之风,寒在外而近,故先寒。先感之积热,在内而远,故后热。积热本病,表寒标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后清里也。若发时胸前或满,或呕,或热,或嘈,或痛,或恶心,此痰饮内伏,故呕吐也,宜以二陈导痰汤。热令有火,加山栀、川连、冲竹沥热服。若胸前饱闷,呕吐不食,此食滞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槟榔散、草果饮,加白豆蔻、川连。若内有积热,忌辛燥者,冲萝卜汁。以似疟症必夹痰食而起者,故曰疟家中脘,多蓄黄水,肠胃有痰饮积食,至其时则发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随用导痰汤、草果饮、保和散消尽痰积,重加槟榔、楂肉,则无疟母癖块之患。   大凡痰饮食积似疟症,若在热令发作,虽忌辛温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症最易变重。夫疟疾间日而发,发后清爽,仍能行走饮食。若一日一发,发后身虽凉,不能起身饮食,乃太阳经先寒后热之寒热病,非真疟也。初起先寒后热,宛似疟症,失忌风寒饮食,一热不凉矣。   此症如发热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直待汗少,方是热减可愈之机。若一起从来无汗,或汗向少,尚有恶寒表症。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征。故曰无汗恶寒,表症也,欲其有汗,散表为先。有汗潮热,里症也,欲其无汗,清里为急。如初起胸前饱闷,恶寒发热,不思饮食,此胃家有滞。直待胸前宽适,饮食能进,方有愈期。若胃强能食,发热不止,此阳明有热,必减其饮食,则谷气不助热邪而热自减,故云日暮微烦,减谷即愈。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发,先寒后热,如疟状,若其人不呕,清便,则里无邪,当自可。若一日二三度发,则是邪散,变轻而无准期,脉又见微缓,则为自愈。若仍见恶寒表症而脉微,当知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若见面热赤色,此其表邪未解,未得小汗出,身必发痒,仍当发汗,冬月北方用麻桂各半汤。南方三时用羌活,防风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汗大出,病不解,脉反洪大,又与桂枝汤。又见形如疟,若一日两发,此是表邪欲解之象。因桂枝止治风邪,寒邪终不得散,故加麻黄一半,以散寒邪,则汗出而必解。   可见太阳似疟,皆主散表,不比阳明似疟有汗下两条者。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如疟,皆表邪。今日晡发热,此阳明似疟之症。故分脉沉而实,宜下之以大承气。脉若不实而浮,尚是太阳似疟,而以桂枝发汗也。   少阳篇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专言女科热入血室似疟症。小柴胡汤兼治少阳、厥阴,再加引入血分之味。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二门。   按似疟症,若发寅卯二时,又见弦数之脉,以此方主治。若恶寒身痛,加羌活;无汗,加防风;胸前饱闷,加枳壳、浓朴、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干葛;呕恶,加竹茹,倍半夏。   加减羌活汤 见恶寒。   似疟发于午前,见恶寒身痛,伸欠拘禁,为太阳症,故以此方发表。   升麻干葛汤升麻 干葛 白芍药 甘草此治阳明经有汗恶寒之疟。若无汗,去白芍药,加防风,恶寒身痛,加羌活;呕恶,加半夏、浓朴;口渴消水,加干葛、石膏;胸前饱闷,加草果、白豆蔻。   白虎加桂枝汤似疟症,表有寒邪,忌白虎,里有积热,忌桂枝。今以石膏之清凉同桂枝,亦能散表。桂枝辛热同石膏,亦化清凉。桂枝治先恶寒;石膏治后发热。   二陈导痰汤半夏 南星 枳实 赤茯苓 橘红 甘草 石菖蒲胸前饱闷,又见寒热似疟,此因痰成疟,故立此方。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干葛。里有积热,加山栀、黄连、白豆蔻、浓朴。   平胃散 见谵语。   肠胃湿热,恒发似疟。若发时胸前饱闷,悉以食积主治。兼冒寒邪,加羌活、柴胡、葛根、防风;内兼积热,加山栀、黄连、枳壳,食积重者,加楂肉一两,青皮三钱,呕吐,加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饮草果仁 青皮 白芷 甘草 紫苏 白豆蔻 山楂 莱菔子人冒外邪,但发寒热,不成疟症。若肠胃先有食积痰涎,后又外感风寒,则发似疟,故家秘以此消痰积。若发时恶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也,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积热重也,加栀、连。   不思饮食,似疟不愈,消其饮食,不助热邪,而热自除。能食而似疟不愈,禁其饮食,不助邪热,而热自减。以似疟之症,皆因内有痰饮积热故耳。   家秘截疟饮羌活 柴胡 升麻 半夏 浓朴 槟榔 青皮 枳壳 木通 楂肉   卷二   潮热   潮热者,如潮水之有准,而不失其时。但热不寒,不若似疟,先寒后热,尚有表症者。发作有时,不若发热壮热烦热常热不休者。杂症潮热,有实有虚。外感潮热,惟以阳明肠胃,积热燥屎所致。故潮热多用清、下二法,以里症多也。然又有分别,发于寅卯二时,先有微寒而热者,此少阳潮热。无汗脉浮,柴胡防风汤;有汗脉弦,小柴胡汤;大便秘有下症者,大柴胡汤,虚人,柴胡引子。发于巳午二时,或一日一发者,此太阳潮热。脉浮无汗,羌活冲和汤;热结膀胱,导赤各半汤,重加羌活。发于申未二时,或间日发作者,此是阳明肠胃积热,宜川连枳壳汤;然脉浮无汗,尚宜干葛解肌汤;有汗脉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汤;若胸前饱闷,右脉弦滑,保和散,重加消导;若大便结有下症者,大干葛汤下之;若腹胀满作痛,欲大便不得,便手足 多汗,用三乙承气汤。潮热不用发表之方者,以潮热无表症耳。若表邪未散者,仍用发散。是以潮热,亦有用双解散、小柴胡汤和解而愈者。未可徒恃清、下二法者。   总之,自汗脉沉数,无表邪之潮热,宜清里,不必解表。无汗脉浮大,有表症之潮热,宜解表。即有里邪,亦只宜双解表里,未可单清里热,反碍表邪。即表邪尽解,里症潮热,如无下症者,未可即下。以上言有表有里之潮热也。又有外不常热,每至五更,即觉烦热,至辰巳或午未申,则内火上冲,或呕或胀,或作痛,或胸前胁肋一片,每至其时,发热如火,一日一发,不愆其期,此积热痰火,内伏作患,从里发外之潮热也。宜升麻清胃汤合枳壳川连汤、栀连二陈汤,加海石、栝蒌,清积热,化痰涎。甚至腹作痛,有下症者,导痰汤加大黄、玄明粉下之。若食滞未消,忌寒凉抑遏者,宜保和平胃散消食积。若痰食皆消,惟存积热不解,家秘用干葛而热从表解,川连同枳壳而泄大便,川连同木通而清小便,得内外分消之法。此言里有积热之潮热也。又有热病后,每至申酉,微有潮热,此名日暮微烦,阳明肠胃积热未清,二便未滑,又食谷太早。仲景云:损谷即愈。此言戒谷食,并用寒凉,微下大肠,损其腹中之谷食,兼清其余热,宜用枳壳、木通、川连、大黄、黄芩、山栀以治之;或栀子豆豉汤加枳实、大黄,同食复主治亦可。   太阳病,重发汗,复下之,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汤。   此条不治潮热,但治结胸,故详注结胸症。   阳明潮热,大便硬,可与承气汤。若不转失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必胀满不食。   此申明用承气法,必以转失臭气为粪定硬。若不转臭气,其粪初头一段虽硬,后即是溏粪。   若误攻,腹必胀满不食。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矣。   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若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如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阳明病脉不浮大,而迟缓汗出不恶寒,且腹满潮热,手足汗出,大便已硬,可攻里矣。若尚见发热恶寒,又无潮热里症,未可用承气汤。即令腹大满,大便不通,只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