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第 11 页/共 36 页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粪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气汤主之。
此以不能食,别有燥屎。以能食,别无燥屎。言阳明热本能食,今反不能食,此肠胃中填实,无余地纳谷,即大实大满互词,故断其必有燥屎五六枚,宜大承气汤主之。若能食者,但硬大便,未必有干结燥屎,未可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与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
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气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沉数,方是下脉。今脉滑疾,尚是浮动表邪之脉,且以小承气汤服之,察其若转矢气,仍以小承气汤更服一剂。若不转矢气,勿更服。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则里气已虚,不可更投承气汤,故曰难治。
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大承气汤主之。
太阳症罢,但发潮热,已无表证矣。汗出大便难而谵语,皆下症,故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中,复申脉浮而紧,即潮热发作有时者,亦不可早下,仍用太阳施治。发作有时,非发作定期,乃言发作时,必现太阳时候。例如辰巳潮热,属太阳之时;上半日潮热,属表邪之时。即脉但浮不紧,表邪轻者,亦见盗汗出,尚是柴胡症也。此示人不拘脉与症,但见表邪起影,即当从表治之。
柴胡防风汤柴胡 防风 干葛 甘草此散少阳阳明表邪之方。若恶寒身痛,加羌活。饱闷,加枳壳、浓朴;呕吐,加半夏、浓朴。
小柴胡汤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半夏 人参此方和解少阳。若见恶寒身痛,仍加羌活,防风;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饱闷,去人参,加枳壳、浓朴;小便不利,加木通。
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半夏 大黄少阳表症未解,里症又急,用此方双解表里。口燥渴,去半夏;腹中胀,加枳壳;小便涩,加木通。
柴胡饮子此即小柴胡汤加大黄,大柴胡汤加人参,家秘治潮热便闭,本元虚者。去半夏,加当归、白芍,治血虚潮热,大便闭结。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导赤各半汤 见腹痛。
白虎汤 见口渴。
用此方,第一要分别有汗无汗,消水不消水,唇口焦与不焦,乃下手要诀也。
大干葛汤此从大柴胡汤双解少阳表里法中,化立此汤,双解阳明表邪未解,又见阳明里热有下症者。
三乙承气汤枳壳 浓朴 大黄 芒硝 甘草潮热,里症也。故一见下症,即用下法。
大陷胸汤 此方详注结胸症。
卷二
烦躁
烦躁有阴阳表里四条,按烦与躁,同一烦闷不宁也。身大热,脉浮大,有表症,无汗而烦,名曰烦热,宜发汗。身不大热,脉沉数,无表症,汗多而烦,名曰烦躁,宜清里。另有不发热,脉沉迟,口不消水而烦者,名曰阴躁,用温里。夫烦热,表症;烦躁,里症;阴躁,阴症。是以烦躁,宜分表里阴阳。若太阳中风,汗出而烦躁,脉反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此太阳经营卫两伤之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若身痛无汗,脉浮紧,身大热而烦,此太阳经寒伤营之烦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黄汤,三时南方,用羌活汤。若发热有汗而烦,脉浮缓,此太阳经风伤卫之烦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汤,三时用防风汤。若汗出不解而烦,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此太阳经热结膀胱之烦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汤。若发热无汗而烦,目痛鼻干,脉长浮洪,此阳明表症烦躁也,冬月葛根汤,三时升麻干葛汤。若有汗而烦,脉洪而数,口渴消水,此阳明里症烦躁也,白虎汤。若表邪尽散,脉沉而数,有下症而烦者,承气汤。若寒热呕而口苦,脉弦而烦者,此少阳半表半里烦躁也,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
若腹胀便闭,有汗而烦躁,此少阳有下症烦躁也,大柴胡汤下之。又有积热内结,外不大热,手足反冷,脉沉而数,口渴饮水,时有汗出而烦者,宜用清里。又有表邪伏于经络,中焦凝滞,表热不能外发,遍身反冷,脉反沉伏而烦热,宜用升散。总之,有汗之烦躁,里症也,宜清热;无汗之烦躁,表症也,宜散表;脉浮之烦躁,表症也,宜散表;脉伏之烦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数之烦躁,里热也,宜清热;沉迟之烦躁,里寒也,宜温经;杂症烦躁,另具大方条内。
太阳篇曰:伤寒欲自解者,必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伤寒表症,若欲作汗,必先见烦热躁闷,呻吟不宁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脉见烦,故知汗出而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中风,当用桂枝解肌。今服后反烦者,太阳之邪充塞肌窍,刺风池、风府,泄其所郁之热,再与桂枝,则愈矣。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条即太阳热结膀胱之烦。详注发热。
太阳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言表邪未解,误下变结胸,当用结胸法。
结胸症具烦躁者,即死。
结胸症见烦躁,则内水将竭矣,下之则死,不下亦死。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发汗后,只解得半日许,又复烦,脉又浮数,不可更行麻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烦而腹不满,表症也;腹满不烦,里症也。既烦且满,虽经下后,邪在半表半里,故以栀子去烦,浓朴泄满。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大下,过下也,肠胃因寒,用栀子去烦,加干姜以暖中。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昼夜烦躁,乃是阳症。今以汗下后,夜则安静,且不呕不渴,外无表症,脉又沉微,身无大热,此本是阳症,因汗下太过,故用温中之药。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中风症,又见浮紧伤寒脉,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之伤寒症,故用大青龙汤,双解营卫之邪。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主之一句,在当发其汗下看,从前诸注,皆误也。详注衄血条内。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条详注口渴。重在烦,故用白虎。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