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第 15 页/共 36 页

胸满多带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满条。   伤寒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   详注咳嗽条。言外邪不解,内伏水饮,当散表散饮。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发热不渴,知心下有水气,故以小青龙汤。今服此汤已后见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龙。详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汤加浓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风伤卫,当服桂枝汤。今兼喘,则加浓朴理胃气,杏仁理肺气。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汤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太阳病误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汤,当加平肺胃之药,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浓朴、杏仁乃佳。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上半节,言发汗后不可再行桂枝;下半节,言下后不可再行桂枝汤。汗下虽殊,同是表邪未尽,同是汗出而喘,身无大热,故以此方双解太阳。此从太阳热结膀胱,用桂枝五苓散双解下焦表里法中,化出双解太阳上焦热结之法也。详注自汗条,宜互看。   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此条误下太阳,不成结胸,而成挟热下利,喘而汗出。详注自汗门。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麻黄汤主之。   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尚是太阳表邪。若误下之,则腹满而小便难。麻黄汤主之句,在脉浮而紧之下。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即从太阳表邪而治,不必拘执阳明病,故曰发汗则愈。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白虎汤,五苓散。   上条言脉浮而紧,当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满,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又当用白虎汤治咽燥,五苓散治脉浮而紧,腹满身重。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里虚实,久则谵语。   脉沉而喘,宜清里热,反发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滞,此表无邪里有热,故久则谵语。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仲景每以小便利,验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验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验热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难乍易,大肠有火之征。故可下。时有微热,潮热互词,故可下。喘冒不得卧,阳明胃实,故可下。   伤寒吐下后,不大便,潮热。若剧,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症急,惟以脉定生死。脉弦,阴未绝,故生;脉涩,阴已竭,故死。   羌活汤 见恶寒。   羌活冲和汤太阳纯表邪见喘,则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里热,则用此方。   泻心汤 见谵语。   凉膈散 见发狂。   里热作喘当分肺胃心三经主治。前方泻心下之热,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汤 见潮热。   三承气汤 见大便结。   小半夏汤熟半夏 广皮 生姜喘逆,有痰火、水饮之分,此方治水饮喘逆而无火者。   小青龙汤 见咳逆。   此方治内伏水饮,外冒风寒而喘者。详注咳逆条。   栀连二陈汤栀子 川连 半夏 广皮 白茯苓 甘草前小半夏汤,治无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汤川连 香薷 浓朴 甘草香薷性温,世传清暑,不知与黄连同用,一冷一热,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滚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汤桑叶 石膏 人参 麦门冬 枇杷叶 杏仁 阿胶 黄芩 知母天花粉此方以石膏、黄芩、知母、花粉,清润上焦,桑叶、杏仁、引入肺中;人参、门冬、阿胶,润肺生津。同一治热,治湿热,用苦燥;治燥热,用凉润。按燥湿分于二分,然春分应湿而未湿,至谷雨而始湿;秋分应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湿,此言时令之正也。亦有湿时反燥,燥时反湿,又当从权变而治也。   知母石膏汤知母 石膏 半夏 竹叶 麦门冬 甘草火喘无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凉,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热,同石膏亦能清热和胃。此润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呕吐、痰火咳嗽等症。   栝蒌根汤栝蒌根 半夏 竹茹 枳壳 桔梗前清燥汤,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汤,治胃热喘逆者;栝蒌根汤,治肺胃二经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 见胸满。   此治食滞中焦,喘满不得卧者,用枳壳汤调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味。   此方因汗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表症已减,桂枝汤不可用,故以麻黄加入杏仁石膏清肺汤中,双解上焦之余邪,而治喘逆。   干葛黄芩黄连汤 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条。其一,以太阳汗后,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其二,以太阳下后,喘而汗出,身无大热。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其三,以桂枝汤症,反用承气误下,遂利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则用葛根、芩、连主治。按第一、第二条,汗下不同,以其病症同在太阳上焦,故同用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其第二与第三条,同是下后,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阳明下焦,协热下利,故用干葛芩连汤。   卷二   身重   伤寒门,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门,有身痛,无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阳邪为患,非虚寒之谓。按身重有风湿、有风温、有风寒、有火逆、有中 。如风湿相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羌活胜湿汤重加防风。如风温身热,发汗犹灼热,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汤。如风寒身重者,即作伤寒施治。若无汗脉浮,恶寒发热,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汤、败毒散、羌活胜湿汤。若表邪已解,里有结热,恶热不恶寒,脉沉而数,口渴便赤,宜清里石膏汤。邪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小柴胡汤。如火邪身重者,表汗未出,误用火;熏腰下重痹者,宜解火邪。如中 发热,身重身痛,手足常冷,时时汗出,口渴齿燥,宜人参白虎汤。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