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第 7 页/共 36 页
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寒湿之症也。脉虚而涩,寒涩之脉也。故用桂枝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
此承上章寒湿身痛,而又化出近之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等症,故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散湿。若用防风神术汤,则非矣。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
此条详注烦躁。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此章千古错解。麻黄汤主之一句,在当发其汗下看。详注衄血。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此言能食之阳明病,见小便不利,水必内停。其人骨节疼,有翕翕发热之表症,又有奄然发狂之里症,此即水谷之寒热,故必得 然汗出,则内停水谷之邪,与汗共并而解。然必得脉紧急有力,则能作汗自愈。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三阴经亦有伤寒中风,阳症脉长,有外传阳明之诊,故欲愈。若太阴病脉浮,则外传太阳,故可发汗,宜桂枝汤。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
此少阴经阴症身痛,也故用附子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条厥阴经,里有寒而下利,表有邪而身痛也。里气虚寒,风寒得入而身疼痛,故先温其里,后攻其表。
麻黄汤 羌活汤 桂枝汤 三方见恶寒。加减法,俱详恶寒。
加减防风汤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川芎 甘草 生姜 芍药 大枣此方家秘治三时太阳经身痛头痛风湿等症。
桂枝人参芍药汤桂枝 人参 白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此方治里气虚寒,发汗后身仍痛,邪仍在,脉沉迟,不可再发汗,故以小建中汤加人参,扶元气以逐表邪。
黄 建中汤白芍药 甘草 桂枝 黄此方治表虚身痛,误汗亡阳者也。前以里气虚,不能逐邪外解而痛,故用建中汤加人参。
此以表气虚,不能卫外而痛,故用建中汤加黄 。一以人参、桂枝同建功于内,逐邪于外;一以黄 、桂枝同实表于外,固密卫阳。
四逆汤附子 干姜 广皮 甘草阴症身痛,四肢厥冷,以此方温里,加广皮,则阳气愈和。
理中汤 见漱水不咽。
阴症身痛,皆由中气虚寒,用理中汤,则阳气周流,表里通达。
犀角地黄汤生犀角 山栀 生地 赤芍药 当归尾 泽兰叶 荆芥 楂肉 牡丹皮 红花热邪不得外发,瘀热伏结血分,故发热面目皆黄,遍身疼痛。用此方清上焦之热,消上焦之血也。
桃仁承气汤 见蓄血。
人参白虎汤 见潮热。
羌活防风汤 见发黄。
防风神术汤 见头痛。
石膏神术汤石膏 熟苍术 甘草此湿温身痛之方。上部痛,加防风、荆芥、白芷、川芎;下部痛,加防己、秦艽、黄柏。
大青龙汤 见烦躁。
平胃发表汤 家秘治寒热胸满无汗症。
羌活 柴胡 干葛 枳朴 半夏 广皮理肺发表汤 家秘治寒热喘咳无汗症。
羌活 柴胡 干葛 枳壳 桔梗 桑皮上二方,家秘一以治胃主肌肉,胃家凝结,胃阳不得敷布作汗散邪;一以治肺主皮毛,肺受外邪,皮毛闭塞不得作汗。此二条不独治身痛,凡系散邪妙诀。足冷腰痛,加独活,夜间热,加升麻;汗少,加防风。
卷一
头痛
伤寒头痛,常痛不休,不比内伤头痛,时作时止。故伤寒头痛发热,三阳经者多。然三阳中,惟太阳经更多。故头痛身痛,恶寒发热,两足常冷,皆太阳表症也。无汗脉浮紧,北方冬月麻黄汤,南方羌活败毒散;有汗脉浮缓,北方冬月桂枝汤,南方加减防风汤合川芎汤。
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发热无汗,脉浮紧,柴胡防风汤;脉弦而数,寒热往来,合目自汗,呕而口苦,小柴胡汤。通加川芎入胆,上行头角。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发热无汗者,葛根汤加葱白、白芷、升麻;有汗发热,脉洪而数,烦渴引水,白虎汤加葛根、白芷。若手足 多汗,大便不行,脐腹胀满,虽有头痛之表症,亦用大干葛汤下之。又有头痛鼻塞,咳嗽喘急,每夜寒热,此风寒入肺,即伤风头痛也,宜芎苏泻白散;若无汗恶寒,脉浮紧,加羌活。又有风温头痛,宜防风散加石膏、干葛。湿温头痛,宜防风神术汤。又有时常头风痛者,羌活、选奇汤。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饮家头痛,胸胁胀满,恶心呕吐,平胃二陈汤、导痰汤,甚者控涎丹,不愈再加瓜蒂散,搐鼻出黄水。又火痰头痛,栀连二陈汤加胆星。又有阴火头痛,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另有阴症头痛,此直中阴经之寒症,北方人有之,江浙则少。又有冒寒头痛,遇冷头痛,似阴症头痛,实非阴症寒痛,皆是内有痰饮积热,外遇寒冷搏击而痛也。
太阳之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合论太阳经表症,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宜发汗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分论太阳病中风、伤寒二症,各立方以主治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传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
针阳明,刺腕骨、余骨、合谷三穴也。言太阳病头痛发热之症,若七日以上行其经尽,自愈者则已。若不愈,针此三穴,使不传经。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小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须当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不大便六七日,有里热,即头痛,亦宜小承气汤下之。但验其小便,若不赤,邪热未入里,须当发汗,故宜用桂枝汤。若服后头仍痛者,此热邪得桂枝之热,侵入阳明,必迫血从鼻而衄矣。宜桂枝汤句,应在须当发汗句之下。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此条详注呕吐门。
阳明病,表里大热,烦渴引饮,头痛如破者,宜竹叶石膏汤。
阳明表里之症,当用干葛石膏汤。今因烦渴引饮,头痛如破,此火热上冲猛烈,故用竹叶石膏汤。
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宜调胃承气汤。
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阳明里热症也。不用大承气者,微示头痛症不可大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