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 第 9 页/共 9 页
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众生本性天然权实非造所成。
无始熏习或权或实。
良由性中元具权实熏习方成权实之性性中若无熏亦不成权实之中真如不熏唯於第八识中有本有种子为内熏七识等诸识现行种子为新熏故有生佛因果殊异染净不同起信论明真如为内熏故有始觉合本觉为净用妄识为外熏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故有三细六粗生灭为染用此等皆是对机所说不同天台宗中凡一法起皆论四教前三是权后一是实既云性具权实不待熏而成又云遇熏自异非由性殊理而断之不思议性对缘成习非权非实非真非妄而权而实而真而妄非情量所测矣。
权实由熏理恒平等。
有处不许熏问云熏在何处何不早熏斯亦为理恒平等亦乃不熏而熏权实成性矣。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
如大通智胜佛时智愿犹在不失今为如是性。
若无本因。
一念为本因。
熏亦徒设。
徒犹虚也亦指性地。
遇熏自异。
所习不同权实各禀。
非由性殊。
性本一理平等。
性虽无殊必籍幻发幻机幻感。
性本无性对缘能生故曰如幻故云幻发经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天然之机不发而发故玄文云机者微义关义宜义皆是可发为义今明灵知妙性法尔可发为义自感焉。
幻应。
对机感义。
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理性之中机应不当权实。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
众生天性本具非权非实。
成权实机。
能作权实之义机也。
佛亦果具非权非实。
果证非权非实之妙理。
为权实应。
有机即应古文云应意时绝分别照鉴森罗常不显故云为权实应。
物机应契身土无偏。
胜劣之机胜劣之应胜劣之土说权实之法无差机之失故曰无偏。
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机应身土胜劣无非寂光又机穷应歇同归秘藏名常寂光尽称法界。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
生佛三千总在一念。
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能造四大所成四微色香味触故前文云一尘报色同在遮那法相宗云上至报佛下至翔飞同以自性为体仍拣云自性诠不及共相自性诠得及者又三境章云性境不随心等盖权宗之义理实殊若此文中旨者如药草喻品三草二木同於大地虽根茎枝叶大小不等皆同一地之味可喻七乘种性无非佛乘一理体同咸法性益权实自等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矣。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禀法权实不二受润所从矣。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
盖由一理平等所以门门相入相收一门具九乃成门门十门十门即百门明。
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此十门既从十妙立名门门互入乃由法法本妙也。
本来具三。
本来三法妙即是一境三法即是性指三障此障本妙。
依理。
境妙。
生解。
智妙。
故名为智。
牒智。
智解导行。
行妙。
行解契理。
行妙智妙合於境妙。
三法相符。
符申合也乃成修性符合即修二性一矣。
不异而异而假立浅深设位。
位妙义分六即之位。
简滥。
恐叨滥上圣故曰设位简滥。
三法。
三法妙。
祇是证彼三理。
有处作理三义亦无在即是果上证乎因中境妙三法而已矣。
下之五章。
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利益妙只是三法因果一理起用也。
三法起用。
果满法尔起用耳。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一念三千妙境也即空假中妙观也成故有用境观冥合大用现前成不思议妙用矣。
若了一念。
诸法实相总在一念了者顿悟佛乘之人。
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
不唯释迦一佛本迹十方三世未来乃至一切诸佛本迹过去已过去一切诸佛本迹现在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本迹一时明了应知题称本迹诚为可信矣。
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首题既尔。
十门是解观行是行十门为观行总持一念收界如之法诚观行人不可不识首题即妙名合於本迹十妙十不二门故曰既尔。
览别为总。
首题为总序正流通为别重述十门之相名曰览别门门收束妙观名曰为总又体宗用三章是别释三法故云览别十门是释名章总释三法名曰为总又十方三世诸佛本迹不同名为览别一念非遥名曰为总又别释界如之相总在一念名曰览别为总大意览下一部经文章句起尽不出首题故云览别为总。
符文可知。
符下文句如题中可解故曰可知又十门是释名章中别释名曰览别门门不二名曰为总以题符文更不殊途故曰符文可知。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