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 第 5 页/共 9 页
空冥。
根本无明无自性故名之曰空空相亦空故名之曰冥胜鬘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青里又云觉明空昧论云空如来藏者即指妄起无体曰空故知空冥之字典据显然可信矣有又云此空字是喻者昧也古本作名字其义浅矣。
惑绝。
根本无明既冥枝条之惑自绝故云空冥惑绝圆人意在不思议惑根本无明即无渐除喻如治铁粗垢先落从初信心圆伏五住初信至七信见思先落故有相似真因依位成智此亦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元意五住烦恼即是真性亦无高位真似凡圣等别别故五十二位真似如梦。
幻因既满。
幻者喻也无明之因不实故如幻经云譬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本元诸幻成无性一机者无明也无明无性故常住理显四教之中藏教情智情谓住实元不知幻也通教之人只达幻事别教之达得幻师不知幻法圆教之人不唯达幻於也幻师幻法皆为不思议境亦非幻之名字用观未终不幻而幻故从五品十信至于等觉已来皆名幻因虽具幻果上位未穷犹名始觉直至妙觉之中方曰幻因既满耳天台元意初住因即真因果究竟妙觉妙觉真果方尽幻名。
镜像果圆。
论云始觉合本觉时平等平等平等平等四番牒者不思议果也此时现於十法界色身即是究竟普现色身三昧也如镜现像故曰镜像果圆也。
空像虽即义同。
妄心无体曰空色身有形曰像又真心无相曰空应相不虚曰像总在一念故曰义同。
而空虚像实。
慜师云妄匪妄妄之源真非真真之念故曰空虚论云智身寥廓总万像以为躯百界垂形故曰像实。
像实故称理本有。
下文云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云称理本有。
空虚故迷转成性。
性谓实性不修而修故实迷转成性元意元是性更不待修成故知上文之中空冥两字不悞矣请观空虚故迷转之语其义自明矣。
是则不二而二。
因果纷然。
立因果殊。
结示二之所以。
二而不二。
理元实相。
始终体一。
因果始终其体本一。
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
藏通两教因俱异果别教因是无常果是常住因不趣果德果不收因善故曰因异於果因亦非因。
晓果从因。
圆人初心晓果从因谓实因果从因得果亦实果故曰晓果从因。
因方克果。
如流趣海法尔不停。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
实因也。
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实果也。
三千无改。
性无所移。
无明即明。
修常宛然。
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上文云造谓体用天台心地法门不思议解脱凡圣俱得此用芥纳须弥毛藏巨海裴休尚云掷大千於方外盖吾之常分矣云何苦执体同耶用岂不同哉乃至我能祭兽獭能祭鱼古人尚云无师之礼不因周孔之所制无师之智匪从诸佛之所授况白符论心昧兹胡甚耶。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结示因果所依境智矣。
五染净不二门者。
无明为染法性为净相待为二一理为门故曰不二矣。
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
密严经云清净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作指环展转无差别若识者实慧也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故可了者藏即识故。
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
不染而染起信论明六染天台五住烦恼百法论明染依故云九相生灭约生死相故名为造。
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名之为净。
彼证说经云讲德诸佛子我从具缚凡具经一切地圆满行因海庄严大觉果我从清净地具经一切地将一切万行得第一信位入无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时无前后在染名造在净名应名相虽殊观文元意即不思议解脱性於一缘起中法尔分途皆以如为位可得云如是二法门一时无前后故下喻意圆顿之相显然可见也。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
密禅师云湿性无殊可喻众生诸佛同一真性故曰同体波有清波浊波溉灌等用可喻凡圣用别生死涅盘不同观此中文意众生诸佛体之与用皆不思议解脱俱体俱用凡圣更无毫发差别故云波湿无殊矣。
清浊虽即由缘。
水清珠能清其水为清缘鱼龙揽挠其水为浊缘意云水体本来虽清义当非清非浊被外缘来有清有浊可喻真性本来非染非净迷心故浊解心故清众生为浊缘诸佛为净缘而明生佛前后故下牒云。
而浊成本有。
不染而染故众生在前后故而论前后。
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
烦恼本有喻众生在前故曰浊虽本有指烦恼即菩提性本清净故曰全体是清。
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
举者全也凡为浊波圣为清波理体全通全体成用还源观云用即波胜[易*斤]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即境净水澄任随文缘而会寂故曰举体是用。
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
因果是缘起之法尔。
迷悟缘起不离剎那。
梵云怛臈波此云剎那谓极少时也诗云介尔之心谓微弱之心也。
剎那性常缘起理一。
一念常住之性念念生念念灭良由灵知常住鉴物不间任运流注法尔不停亘古亘今未尝间歇故曰剎那性常缘起理一矣。
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十界纷然不别而别染净自殊三千宛然。
别则六秽。
六道生死一向是秽其中不无性净。
四净。
约从德断惑成智故且言净其中不无性恶矣。
通则十通净秽。
净秽俱通十界可知。
故知剎那染体悉净。
性中本净。
三千未显。
圆净般若约於修德而论故有迷悟。
验体仍迷。
夫谭三千皆是妙境若三千未显尚言验体犹迷如何有又将对外境耶。
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
十信位中比量智照不成而成成十信位初住证理一成一切成相似之中六根互用照分十界十不定十矣。
照分十界各具炳然。
一根具十法界乃至百界千如互照炳然乃一根具五根若互照之即一根具六个三千性相六根计三十六三千性相六根各一念一念之中各具六根不可胜数岂待果成方等百界耶下言果成等彼百界者分而言之矣。
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
十信位人不次第中而论次第部旨元意位位三千。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登住之人分真中道垂迹十界亦然者垂迹同於住前现十法界身六根互用亦同意云因位极虽证分真未等百界故下云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因位之中不增减中而论增减位位增减修中约显未满百界性本三千果证妙觉方正其性百界千如无增减矣。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
不在初不离初者闻思修三慧法尔起照无一二三是遮而一二三是照矣。
照故三千恒具。
性体炳然故曰恒具。
遮故法尔空中。
火焰向空理数数咸灭尔空中。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遮照同时不相隔异故曰终日。
不动此念遍应无方。
一念法界故无动移遍应众机亦无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