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 第 6 页/共 9 页

随感而施。   如鸡抱子呼啄同时。   净秽斯泯。   性相两亡净秽何有。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   义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终至妙觉不异初心性本法尔设修亦然此即唯圆甚难甚难法尔而遮性本寂灭永嘉云解脱寂灭即法身也。   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转八识为四智亦因转染依为净依功由性自空中矣愚今断曰不唯仍由空中转染为净亦由空中转净为染矣。   由了染净。   染亦非染净亦非净对境修观而染而净。   空中自亡。   心法双亡药病俱泯。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染净不出因果结意归宗矣。   六依正不二门者。   三千相中一千国土所居曰依二千界如能居曰正总在一念故曰不二即所能通为门矣。   已证遮那一体不二。   梵云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寂李长者云通一切处照如上五门广明妙境一体无二足可诚信故云已证。   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一念心起莫穷其始曰无始诸经诸论广说(云云)多云妙觉前心方见其始玄义云妙觉之中念念无边更无其始文句中明歘然火起为无始无明本无今有记主云无明无始即菩提是良谓不思议法界性何始何终耶念念三千何边量耶。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   众生世间一千五阴世间一千俱属正报色心也。   国土一千属依。   国土世间所居为依报色心别分之中依报心应非分别耳。   依正既居一心。   总也。   一心岂分能所。   分而不分。   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依正宛然之相岂同兼中之天。   是则理性。   理即是佛。   名字。   名字是佛。   观行。   观行即佛。   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理等三即体本遮那相自不二。   故使自他。   十妙之中后之五妙六感应七神通八说法九利益十眷属咸具自他之义。   因果。   前之五妙一境二智三行四位五三法前四在因后一在果总标十妙故曰自他因果矣。   相摄。   一一互摄文义显然。   但众生在理。   众生理即是佛更无欠剩。   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大师云手不执经卷当读是经心不思惟普照法界耳不闻说法恒听梵音如是学闻岂不大哉行住坐卧毗卢华严镇常开演即自受土矣。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   法体即不当遍与不遍而遍法界。   众生理性非局而局。   理性不当局与不局众生情局身微蟭螟翎飞之类矣。   始终不改。   众生报起一身始终生老病死乃至六道不同理性亦复不改。   大小无妨。   身似毛头之小形二见巨海之大於理无妨。   因果理同。   始终体一。   依正何别。   结示可见。   故净秽之土。   依报国土。   胜劣之身。   正报色身。   尘身。   能成四大所成四微禀父母元气精血为体曰尘身又身如微尘数量故曰尘身。   与法身量同。   充满於法界法性身为法身又约所证理为法身其中不论五分变易等相结正报齐等故曰量同。   尘国。   四轮成世界成住坏空八十增减不同生灭不住丘陵坑坎堆阜不平名为尘国亦可一微尘为一尘国。   与寂光。   常寂光土为诸土之体无烦恼迁流曰常无二种生死曰寂妙觉湛明曰光纯诸佛所居曰土又法身德曰寂般若德曰光三德一体曰土义分三品如常所明矣。   无异。   总在一念。   是则一一尘剎一切剎。   梵云剎摩此云土田。   一一尘身一切身。   帝网重重无尽法界更互相收体同无尽矣。   广狭胜劣难思议。   心思口议不及。   净秽方所无穷尽。   净之与秽称理无穷众生诸佛对缘无量。   若非三千空假中。   由性发修由修照性修性一如雅成大用。   安能成兹自在用。   八自在不思议用理具功成修性齐致。   如是方知生佛等。   理智同源用即齐矣。   彼此事理互相收。   全夺全收性本自尔。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依正二相不出染净缘起故结归所从矣。   七自他不二门者。   佛为能化曰自众生所化曰他此从感应神通二妙立名故曰自他能化所化体本不二曰门也。   随机利他事乃凭本。   三轮起感曰事一性果满曰本。   本谓一性具足自他。   一性者妙因也生佛性具感应故曰具足自他。   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性中虽具自他因中自不益他果满自方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