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 第 60 页/共 81 页

以上共十三条,馆臣漏辑三条。   题晓妆图二首    其一 春帏梦足晓鸡回,妆罢娇慵侍妾催。莫怪铅华多半面,当时误得主恩来。    其二 一身何啻当三千,列屋闲居谩取怜。长恨昭阳深殿月,等闲不到玉台前。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二十三「妆」字韵,页二下引「朱希颜瓢泉吟稿」。(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炊烟 数缕依微黯不分,相将暝色赴林棼。柳边渔风初合,山崦人家日欲曛。散漫远迷投屿鸟,低回徐逐度溪云。最怜极目苍茫外,隔绝寒钟迥不闻。 【《永乐大典》卷四千九百八「烟」字韵,页十上引「朱晞颜诗」。(藏西柏林人种博物馆)】  张仲深:《子渊诗集》六卷 张仲深,字子渊。庆元(浙江)人。《子渊诗集》不见各家书目,亦不见流传的记载,仅见《永乐大典》引录多处,并有该集原序四篇(均已收入馆臣的辑本)。其中以元至元己卯(一三三九)单弘序的年代最早,可能就是张氏在文坛活动的时期。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子渊诗集》六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张子渊 【一条】  张子渊文集 【一条】 张子渊诗 【十条】  张子渊集 【九条】 以上共二十一条,馆臣漏辑五条。   晚成 久旱妨农稼,云霓暝不开。强风秋愈壮,好雨夜深来。元帅嘉猷阔,官军荷铠回。己虞储待匮,川陆转悠哉。 【《永乐大典》卷九百二「诗」字韵,页十六下引「张子渊集」。(影印本第十册)】   樊村 旭日在林杪,迢迢发樊村。溪断少人渡,仍有虚舟存。急流从西来,日夕东南奔。居人巧斡运,结屋溪之濆。激波转孤轮,汹涌互吐吞。波神每效力,溪怪常远屯。侵农劳簸扬,白粲光缤纷。孰抽造化秘,窃此权舆根。乃知若人功,用广力不烦。嗟彼抱灌者,汲汲焉足论。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韵,页二十二上引「张子渊诗」。(影印本第五十册)】    【南村】 南村五月多佳致,池馆风微藕叶凉。落日卷帘人语静,小窗无梦客愁长。诛茅可作归田计,煮字难为辟谷方。我欲远追黄绮辈,采薇歌断白云乡。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韵,页十五上引「张子渊文集」。(影印本第五十册)】   冬村 桑拓萧萧日,吴江水泛天。冬村行独客,烟郭集寒船。异县年华老,高帆露点悬。相思未相见,愁破是归年。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韵,页八下引「张子渊诗」。(影印本第五十册)】   题严氏游灵岩图用昆山顾仲瑛韵 美人剑气摇芙蓉,宫衣不卷秋满宫。美人翠华隔遥水,空余烟草迷宸踪。我闻灵岩岁月古,越来溪上夸神武。战争兴废等荆棘,黄狐跳梁野狐舞。紫箫袅袅天外吹,严家兄弟盘游时。酒酣笑语落岩谷,饮余不觉云生。几欲巾车恣寻讨,一片襟怀自清好。不辞阴磴跻攀难,常恐西风鬓毛老。陇西李氏蕴所奇,霜毫扫秃湘江枝。自知诗是有声画,转看画作无声诗。人间秘此江山趣,便欲移家住深处。临风俛仰发浩叹,白日西飞水东去。 【《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六「岩」字韵,页二下引「张子渊集」。(影印本第一百册)】  周巽:《性情集》六卷 周巽,字巽亨,号巽泉。吉安(江西)人。元授永明主簿,明初尚存。其生卒及事迹不可考。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性情集》六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周巽泉诗 【二条】 周巽泉性情集 【二十三条】 以上共二十五条,馆臣漏辑者一条。   五言古体: 【野梅】 玄冥启芳藉,化机动元英。六华凝中素,一气分太清。涵养成佳实,味之以和羹。硕果如不食,剥尽还复生。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八「梅」字韵,页二十下引「周巽泉性情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册)】  郑潜:《樗庵类稿》二卷 郑潜,字彦昭。歙县(安徽)人。元末由广东帅府从事计上京师,遂辟监修国史掾,后擢正字,历官监察御史、福建行省员外郎。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樗庵类稿》二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樗庵类稿 【一条】  郑彦昭诗 【一条】 郑彦昭集 【一条】  郑彦昭樗庵类稿 【二十条】 以上共二十三条,馆臣漏辑者七条。   望都门 西山巃开晓障,南城烟树春迷望。乾坤万象丽文明,宫阙巍巍五云上。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六「门」字韵,页三下引「郑彦昭樗庵类稿」。(影印本第四十九册)】   奉使安南出都门 大隐金门三十载,几回马上听朝鸡。如今一吐虹霓志,万里交州入马 【啼】 【蹄】 。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六「门」字韵,页三下引「郑彦昭樗庵类稿」。(影印本第四十九册)】   平地村 衣袂,榕根碍马蹄。日斜林影乱,岚重障云低。蹔止嗟萍梗,高枝羡鸟栖。平川随地远,幽径入村迷。竹刺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韵,页八下引「郑彦昭樗庵类稿」。(影印本第五十册)】   宝石岩 碧筒远接银河水,翠巘中开宝石岩。万迭苍云生绝壁,半空孤影堕寒潭。松风白昼闻天籁,贝叶清宵启玉函。愧我宦游心自倦,拂衣何日草为庵。 【《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四「岩」字韵,页十二上引「郑彦昭樗庵类稿」。(影印本第一百册)】   十一月十五日再游宝石岩与巢云道人同登绝顶 【(时有闽宪之际)】 平田有约又重来,溪路梅花树树开。东阁此时诗兴动,南闽何事鹤书催。承恩喜遇传经会,振纪惭非济世才。更与巢云登绝顶,三山明月是蓬莱。 【《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四「岩」字韵,页十二上引「郑彦昭樗庵类稿」。(影印本第一百册)】   值雨灵岩夜宿晓题 禅龛趺坐候晨 【锺】 【钟】 ,淡月疏星玉宇空。满地白云秋万顷,海波扶日上轮红。 【《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六「岩」字韵,页七下引「郑彦昭樗庵类稿」。(影印本第一百册)】    【失题】 紫髯碧眼谁家郎,白金锁甲粼粼光。迩来不复事刀剑,手持花棍胜长枪。去年破阵如破竹,今年跨海如平陆。生驹局促不敢驰,颔下红缨大于纛。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士」字韵,页十一上引「郑彦昭樗庵类稿」。(藏日本天理会图书馆)】 三 其它版本四库辑本别集六十九种拾遗 其它版本的四库辑本别集共七十三种,它们均辑自《永乐大典》。与现存《永乐大典》所引录的二三六三条相校核,只有四种无遗漏。其它六十九种,共得漏辑诗文五八三条。由于版本情况不一,故对据之校补的各种版本及非通行本的收藏馆别,均予注明。  潘阆:《逍遥集》一卷 潘阆,字逍遥。大名(河北)人,或云钱塘人。宋至道元年(九九五)赐进士及第,试国子四门助教,未几追还诏书。真宗时,为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一○○九)卒。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逍遥集》一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潘逍遥诗 【一条】  潘阆逍遥集 【一条】 逍遥集跋 【二条】 以上共四条,校《知不足斋丛书十三集》本《逍遥集》一卷,馆臣漏辑者一条。   落花诗 花残雨又风,飘紫复飘红。不到三春尽,都经数夜空。绕阑仍聚散,逐水尚西东。可惜多情蝶,徘徊晚照中。 【《永乐大典》卷五千八百三十九「花」字韵,页四下引「潘阆逍遥集」。(影印本第六十一册)】  金君卿:《金正叔集》二卷 金君卿,字正叔。饶州浮梁(江西)人。宋庆历(一○四一——一○四八)登进士甲科。累官知临川、权江西提刑,入为度支郎中。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金正叔集》二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金正叔集 【三十四条】 以上三十四条,校清钞本(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金氏文集》二卷,馆臣漏辑者三条。   晚过黄池村 轻风剪烟素,绳绳萦岩阿。白鸟相间飞,野容秋外多。颓日忽返照,霎若春气和。惊帆无落势,又欲冲除过。水行本善利,一苇安如梭。却笑利名途,甚矣风中波。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韵,页六上引「金正叔集」。(影印本第五十册)】   和人悯道傍冻馁者 天意正成物,民心犹怨寒。风霜草木死,田野稻粱干。何谓耕桑者,而无衣褐完。因思饵胡费,把笔谩悲酸。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七十六「馁」字韵,页十一下引「金正叔集」。(影印本第一百十册)】    【易】 六日七分 《干》《坤》二卦,天地阖辟,阴阳终始于其间,故曰「乾坤其《易》之门也」。阳不得阴之助,不能任以生物;阴不得阳之助,不能任以成物。《干》《坤》二卦,六阴六阳,天地盈虚消长之道,配于四时十二月,周而复始。若夫《坤》之纯阴用事,十月之卦也。上六阴极而阳复,故《干》之初九,来居坤之初位,是为《复》。此干之一阳用事,十一月卦也。以至于《干》之九二,来居坤之二位,是为《临》。此干之二阳用事,十二月卦也。又《干》之九三,来居坤之三位,是为《泰》。此干之三阳用事,正月卦也。又《干》之九四,来居坤之四位,是为《大 【庄】 【壮】 》。此干之四阳用事,二月卦也。又《干》之九五,来居坤之五位,是为《夬》。此干之五阳用事,三月卦也。及夫《干》之上九,来居坤之上位,而《夬》之上六,一阴为五阳决去,故六位纯阳复居于《干》。 【此】 干 【之】 纯阳用事,四月卦也。《干》之上九亢极矣,阳极则阴生,故《坤》之初六,来居干之初位,是为《姤》。此干之一阴用事,五月卦也。以至于《坤》之六二,来居干之二位,是为《遯》。此坤之二阴用事,六月卦也。又《坤》之六三来居干之三位,是为《否》。此坤之下体三阴用事,七月卦也。又《坤》之六四,来居干之四位,是为《观》。此坤之四阴用事,八月卦也。《坤》之六五,来居干之五位,是为《剥》。此坤之五阴用事,九月卦也。《坤》之上六,来居剥之上位,是一阳剥落也,故六位纯阴,复居于《坤》。《坤》之上六用事者,十月卦也。阴极则阳来,故复归于干。观《干》《坤》六爻之动,则十二月阴阳代谢之功毕矣。《复》一阳生,故曰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临》二阳生,故曰刚浸而长也。《姤》一阴生,故曰柔遇刚也。一阴之来,小人之道亨,故变《复》而为《姤》。《遯》二阴生,故曰浸而长也。二阴之长,君子之道消,故变《临》而为《遯》。《夬》五阳并进,上一阴将陨,众阳之盛,君子之道亨。以刚夬柔,故变《剥》而云《夬》。夬,也。刚柔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剥》五阴并进,上一阳将落,而众阴之盛,小人之道亨。然柔不能以刚,而刚自陨,故变《夬》为剥。《易》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观夫阴阳相生,刚柔迭用,四时之所变化,万物之所终始,莫不备于斯矣。《复》卦云:「七日来复。」或者谓:「日当为月。」言自五月阳剥而阴长,以至于十一月而一阳生,是七月而来复也明矣。辅嗣但云:「来复者七日。」诸儒妄为异端,引《易》六日七分之说。夫六日七分之说,以谓一日八十分,一卦之内,六爻主六日而足余七分耳。即当概举六日而言之,不当云七日也。又况六十四卦,以每卦管六日,即当有三百八十四日。又每卦益之以七分,计有四百四十八分,得五日余四十八分,总其数,当有三百八十九日,余四十八分,则当期之数缪矣。说者无所依按,故妄《震》《离》《兑》《坎》为四方之卦,独不系于日。又妄云《震》《离》《兑》《坎》,二至二分用事之日,既云用事之日,岂得不系于日。且《干》《坤》于八卦为父母,为天地万物之祖,何为亦只主六日七分之数?如是,则一岁四时之中,乾坤所主者,十二日一十四分尔。《干》《坤》二卦之用,于天地四时之功,何其小也。孔颖达云:「《剥》卦阳气之尽在于九月之末,十月当乾坤用事。《坤》卦有六七分,《坤》卦之尽,则《复》卦阳来,是从《剥》至阳《复》。」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举成数言之。故辅嗣云「七日也」。如颖达所论,何不思之甚也。夫自五月《坤》之初六一阴用事,至干十月《坤》之上六纯阴用事,是《坤》之六爻于一岁中主六月矣。设只以十月纯神用事言之,则一月三十日,又岂可云「七日而复也」?设以六日七分之说为然,既云一卦主六日七分,则十月一月已隔五卦,非只坤之一卦明矣。如以日推之,即《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则是三百六十日,《干》《坤》二卦之策已备矣。卦主六日七分者,汉之易家皆无此说。惟京生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候风雨寒温,言灾变之术,固已妄矣。非圣人设卦垂教之本意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二十二上引「金正叔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陈舜俞:《都官集》十四卷 陈舜俞,字令举,自号白牛居士。乌程(浙江)人。宋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历官都官员外郎,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后责监南康酒税卒。《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都官集》十四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陈舜俞诗 【四条】  陈舜俞集 【七条】 陈舜俞宛陵集 【一条】  陈舜俞都官集 【三条】 陈都官文集 【一条】  陈都官集 【一条】 《古罗志》引 【一条】  《江州志》引 【三条】 以上共二十一条,校《宋人集甲编》本《都官集》十四卷,馆臣漏辑者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