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 第 44 页/共 100 页

【四】【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次序乎。举此二条,足明万物。   【五】【疏】夫万物变化,未始暂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万种,色类不同,而萌兆区分,各有形状。      【释文】《萌区》曲俱反。   【六】【疏】夫春夏盛长,秋冬衰杀,或变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关措意,故随流任物而所造皆适。   【七】【注】明夫尊卑先后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无也。      【疏】二仪生育,有不测之功,万物之中,最为神化,尚有尊卑先后,况人伦之道乎!   【八】【注】言非但人伦所尚也。      【疏】宗庙事重,必据昭穆,以嫡相承,故尚亲也。朝廷以官爵为尊卑,乡党以年齿为次第,行事择贤能用之,此理之必然,故云大道之序。      【释文】《朝廷》直遥反。   【九】【疏】议论道理而不知次第者,虽有语言,终非道语;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一0】【注】所以取道,为〔其〕有序〔也〕(五)。       【疏】既不识次第,虽语非道,于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神下有也字。(二)阙误引文如海本道下有哉字。(三)赵谏议本无言字。(四)赵本无至字。(五)其字也字依宋本及道藏本补。世德堂本作为有序也,无其字。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一】,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二】,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三】,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四】,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五】,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六】,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七】,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八】。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九】;仁贤不肖袭情【一0】,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一一】。以此事上【一二】,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一三】,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一四】。   【一】【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则物得其道也。      【疏】此重开大道次序之义。言古之明开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二】【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适也。      【疏】先德后仁,先仁后义,故仁义次之。   【三】【注】理适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爱之仁,又明裁非之义,次令各守其分,不相争夺也。   【四】【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倾夺,次劝修身,致其名誉也。   【五】【注】无所复改。      【疏】虽复劝令修身以致名誉,而皆须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矫性伪情以要令闻也。   【六】【注】物各自任,则罪责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废。虽复因任其本性,而不无其僭过,故宜布之恺泽,宥免其辜也。      【释文】《原省》所景反。原,除;省,废也。   【七】【注】各以得性为是,失性为非。      【疏】虽复赦过宥罪,而人心渐薄,次须示其是非,以为鉴诫也。   【八】【注】赏罚者,失得之报也。夫至治之道,本在于天而末极于斯。      【疏】是非既明,臧否斯见,故赏善罚恶,以勖黎元也。   【九】【注】官(一)各当其才也。      【疏】用此赏罚,以次前序而为治方者,智之明暗,安处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贵贱咸履其位也。   【一0】【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贤,智也;不肖,愚也。袭,用也。主上圣明,化导得所,虽复贤愚各异,而咸用本情,终不舍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一一】【注】无相易业。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异,艺能固别,才用必分,使之如器,无不调适也。       【释文】《必分》方云反。   【一二】【注】名当其实,故由名而实不滥也。       【疏】夫名以召实,而(由)〔当〕实故名。若使实不(当)〔由〕(二)名,则名过其实。今明名实相称,故云必由其名也。   【一三】【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为臣事上,为君畜下,外以治物,内以修身也。   【一四】【疏】至默无为,委之群下,塞聪闭智,归之自然,可谓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释文】《知谋》音智。《大平》音泰。       【校】(一)世德堂本官作言。(二)当由二字依注文互易。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二】。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三】;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四】。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五】!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六】;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七】。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八】。   【一】【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盖圣人之应迹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迹也。书者,道家之书,既遭秦世焚烧,今检亦无的据。   【二】【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赏罚而九,此自然先后之序也。      【疏】夫为治之体,必随世污隆,世有浇淳,故治亦有宽急。是以五变九变,可举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则是太平至治也。   【三】【疏】骤,数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伦序,数语形名,以为治术,而未体九变,以自然为宗,但识其末,不知其本也。   【四】【疏】速论赏罚,以此驭时,唯见枝条,未知根本。始,犹本也,互其名耳。   【五】【注】治人者必顺序。      【疏】迕,逆也。不识治方,不知次序,颠倒道理,迕逆物情,适可为物所治,岂能治物也!      【释文】《迕道》音悟。司马云:横也。《而说》徐音悦,又如字。   【六】【注】治道先明天,不为弃赏罚也,但当不失其先后之序耳。      【疏】夫形名赏罚,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七】【注】夫用天下者,必大通顺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赏罚可施用于天下者,不足以用于天下也。斯乃苟饰华辞浮游之士,一节曲见偏执之人,未可以识通方,悟于大道者也。   【八】【注】寄此事于群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迭前语。古人有之,但寄群才而不亲预,故是臣下之术,非主上养民之道。总结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归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一】?」   【一】【疏】天王,犹天子也。舜问于尧为帝王之法,若为用心以合大道也。   尧曰:「吾不敖无告【一】,不废穷民【二】,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三】。此吾所以用心已【四】。」   【一】【注】无告者,所谓顽民也。      【疏】敖,侮慢也。无告,谓顽愚之甚,无堪告示也。尧答舜云:「纵有顽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诲,不敖慢弃舍也。」故老经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教字者,今不用也。      【释文】《不敖》五报反。   【二】【注】恒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贫穷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三】【疏】孺子,犹稚子也。哀,怜也。民有死者,辄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儿,妇人孤寡,并皆矜愍善嘉养恤也。   【四】【疏】已,止也。总结以前,用答舜问。「我之用心,止尽于此。」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一】。」   【一】【疏】用心为治,美则美矣,其道狭劣,未足称大。既领尧答,因发此讥。   尧曰:「然则何如【一】?」   【一】【疏】尧既被讥,因兹请益,「治道之大,其术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宁【一】,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二】。」   【一】【注】与天合德,则虽出而静。      【疏】化育之方,与玄天合德,迹虽显着,心恒宁静。   【二】【注】此皆不为而自然也。      【疏】经,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凉暑,四序运行,昼夜昏明,云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无心于偏爱,岂有情于养育!帝王之道,其义亦然。      【释文】《雨施》始豉反。   尧曰:「胶胶扰扰乎【一】!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二】。」   【一】【注】自嫌有事。      【疏】胶胶,扰扰,皆扰乱之貌也。领悟此言,自嫌多事,更相发起,聊此撝谦。      【释文】《胶胶》交卯反。司马云:和也。《扰扰》而小反。司马云:柔也。案如注意,胶胶扰扰,动乱之貌。   【二】【疏】尧自谦光,推让于舜,故言子之盛德,远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夫尧舜二君,德无优劣,故寄此两圣以显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一】,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二】。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三】。   【一】【疏】自此已下,庄生之辞也。夫天覆地载,生育群品,域中四大,此当二焉。故引古证今,叹美其德。   【二】【疏】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故知轩顼唐虞,皆以德合天地为其美也。   【三】【疏】言古之怀道帝王,何为者哉?盖无心顺物,德合二仪而已矣。      【释文】《之王》往况反。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一】。」   【一】【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辅,故将己所修之书,欲藏于周之府藏,庶为将来君王治化之术,故与门人谋议,详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聃,为周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见周室版荡,所以解免其官,归休静处。故子路咨劝孔子,何不暂试过往,因而问焉。      【释文】《藏书》司马云,藏其所着书也。《征藏》才浪反。司马云:征藏,藏名也。一云:征,典也。《史》藏府之史。《老聃》吐甘反。或云:老聃是孔子时老子号也。《免而归》言老子见周之末不复可匡,所以辞去也。   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一】,于是翻十二经以说【二】。   【一】【疏】老子知欲藏之书是先圣之已陈刍狗,不可久留,恐乱后人,故云不许。   【二】【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易道,此六经也;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委曲敷演,故翻覆说之。      【释文】《翻》敷袁反。徐又音盘,又音烦。司马〔云〕:烦冤也。《十二经》说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说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以说》如字,又始锐反。绝句。   老聃中其说,曰:「大(一)谩,愿闻其要【一】。」   【一】【疏】中其说者,许其有理也。大谩者,嫌其繁谩太多,请简要之术也。      【释文】《老聃中》丁仲反。《其说》如字。绝句。《曰大》音泰,徐敕佐反。《谩》末旦反,郭武谏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