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 第 43 页/共 100 页

【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夫有为滞境,尘累所以撄其心;无为自得,忧患不能处其虑。俞俞和乐,故年寿长矣。       【释文】《俞俞》羊朱反:广雅云:喜也。又音喻。《从容》七容反。   【一五】【注】寻其本皆在不为中来。       【疏】此四句万物根源,故重举前言,结成其(美)〔义〕也。   【一六】【疏】夫揖让之美,无出唐虞;君臣之盛,莫先尧舜;故举二君以明四德,虽南面北面,而平至一焉。       【释文】《南乡》许亮反。本亦作向。   【一七】【注】此皆无为之至也。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       【疏】用此无为而处物上者,天子帝尧之德也;用此虚淡而居臣下者,玄圣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圣素王,自贵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       【释文】《素王》往况反。注同。   【一八】【疏】退居,谓晦迹隐处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玩山水,从容闲乐,是以天下隐士无不服从,即巢许之流是也。       【释文】《而闲》音闲。   【一九】【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则巢许之流,进则伊望之伦也。夫无为之体大矣,天下何所不(无)(五)为哉!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则伊吕静而司尹矣,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则百官静而御事矣;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虫,孰能有为而成哉!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       【疏】进为,谓显迹出仕也。夫妙体无为而同尘降迹者,故能抚苍生于仁寿,弘至德于圣朝,着莫测之功名,显阿衡之政绩。是以天下大同,车书共轨,尽善尽美,其唯伊望之伦乎!   【二0】【注】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二一】【注】自然为物所尊奉。       【疏】其应静也,玄圣素王之尊;其应动也,九五万乘之贵;无为也而尊,出则天子,处则素王。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贵也!   【二二】【注】夫美配天者,唯朴素也。       【疏】夫淳朴素质,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   【二三】【注】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也。       【疏】夫灵府明静,神照絜白,而德合于二仪者,固可以宗匠苍生,根本万有,冥合自然之道,与天和也。   【二四】【注】夫顺天所以应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       【疏】均,平也。调,顺也。且应感无心,方之影响,均平万有,大顺物情,而混迹同尘,故与人和也。   【二五】【注】天乐适则人乐足矣。       【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       【释文】《人乐》音洛,下同。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自下有然字。(二)阙误引张君房本至下有也字。(三)阙误引张君房本伦作备。(四)世德堂本作准,本书依释文改。(五)无字依世德堂本删。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戾【一】,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二】,长于上古而不为寿【三】,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四】,此之谓天乐【五】。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六】。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七】。』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八】。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九】,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0】,一心定而万服物【一一】。』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一二】。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一三】。」   【一】【注】变而相杂,故曰。自耳,非吾师之暴戾。      【疏】,碎也。戾,暴也。庄子以自然至道为师,再称之者,叹美其德。言我所师大道,亭毒生灵,假令万物,亦无心暴怒,故素秋摇落而雕零者不怨。此明虽复断裁而非义也。      【释文】《》子兮反。《为戾》力计反,暴也。   【二】【注】仁者,兼爱之名耳;无爱,故无所称仁。      【疏】仁者,偏爱之迹也。言大道开阖天地,造化苍生,慈泽无穷而不偏爱,故不为仁。   【三】【注】寿者,期之远耳;无期,故无所称寿。      【疏】岂但长于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灭不生,复有何夭何寿也!郭注云,寿者,期之远耳。      【释文】《长于》丁丈反。章末同。   【四】【注】巧者,为之妙耳;皆自尔,故无所称巧。      【疏】乘二仪以覆载,取万物以刻雕,而二仪以生化为巧,万物以自然为用。生化既不假物,雕刻岂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则工拙之名于斯灭矣。郭注云,巧者,为之妙耳。   【五】【注】忘乐而乐足。      【疏】所在任适,结成天乐。      【释文】《天乐》音洛。章内同。   【六】【疏】既知天乐非哀乐,即知生死无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道之四时,其死也混万物之变化也。   【七】【疏】妙本虚凝,将至阴均其寂泊;应迹同世,与太阳合其波流。   【八】【疏】德合于天,故无天怨;行顺于世,故无人非;我冥于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负幽显,有何鬼责也!   【九】【注】动静虽殊,无心一也。       【疏】天地,以结动静无心之义也。   【一0】【注】常无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谓之为一。物不能挠,谓之为定。祇为定于一心,故能王于万国。既无鬼责,有何祸祟!动而常寂,故魂不疲劳。       【释文】《而王》往况反。注及下王天同。《祟》虽遂反,徐息类反。李云:祸也。   【一一】【疏】一心凝者类死灰,而静为躁君,故万物归服。   【一二】【注】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通则服,不通则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万物服者,祇言用虚静之智,推寻二仪之理,通达万物之情,随物变转而未尝不适,故谓之天乐也。   【一三】【注】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为哉?天乐而已。       【疏】夫圣人之所以降迹同凡,合天地之至乐者,方欲畜养苍生,亭毒群品也。       【释文】《畜天》许六反。注同。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一】。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二】;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三】。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四】。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五】。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六】;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七】;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八】。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九】,帝王无为而天下功【一0】。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一一】。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一二】。此(一)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一三】。   【一】【疏】王者宗本于天地,故覆载无心;君主于道德,故生而不有;虽复千变万化而常自无为。盛德如此,尧之为君也。   【二】【注】有余者,闲暇之谓也。   【三】【注】不足者,汲汲然欲为物用也。欲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为臣,亦有余也。      【疏】不足者,汲汲之辞。有余者,闲暇之谓。言君上无为,智照宽旷,御用区宇,而闲暇有余;臣下有为,情虑狭劣,各有职司,为君所用,匪懈在公,犹恐不足。是知无为有事,劳逸殊涂。   【四】【注】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若乃主代臣事,则非主矣;臣秉主用,则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疏】无为者,君德也;有为者,臣道也。若上下无为,则臣僭君德;上下有为,则君滥臣道。君滥臣道,则非主矣;臣僭君德,岂曰臣哉!于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乱,既乖天然,必招危祸。故无为之言,不可不察。无为,君也。古之人贵夫无为。郭注此文,甚有辞理。   【五】【注】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耳。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今之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亲事,故虽舜禹为臣,犹称有为。故对上下,则君静而臣动;比古今,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则古今上下无为,谁有为也!      【疏】夫处上为君,则必须无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为臣,亦当亲事有为,称所司之职任;则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六】【疏】谓三皇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达,笼落二仪,而垂拱无为,委之臣下,知者为谋,故不自虑也。      【释文】《知虽》音智。下愚知同。   【七】【疏】弘辩如流,雕饰万物,而付之司牧,终不自言也。      【释文】《自说》音悦。   【八】【注】夫在上者,患于不能无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断,后稷不得施其播殖,则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于役矣。故冕旒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为,斯乃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故上下皆无为矣。但上之无为则用下,下之无为则自用也。      【疏】艺术才能冠乎海内,任之良佐而不与焉,夫何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经云,是谓用人之力。      【释文】《咎》音羔。《繇》音遥。《明断》丁乱反。   【九】【注】所谓自尔。      【疏】天无情于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心于长成而万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谓自然也。   【一0】【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两仪之含育,顺四序以施生,任万物之自为,故天下之功成矣。◎王念孙曰:案如郭解,则功下须加成字而其义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无为而天下成也。(中庸曰,无为而成。)尔雅曰:功,成也。大戴礼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为有功。周官稿人,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缮人,郑注曰:功,成也。管子五辅篇曰,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功材,谓成材也。荀子富国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谓待之而后成也。万物化,万物育,天下功,相对为文,是功为成也。   【一一】【疏】夫日月明晦,云雷风雨,而荫覆不测,故莫神于天。囊括川原,包容岳渎,运载无穷,故莫富于地。位居九五,威跨万乘,日月照临,一人总统,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经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一二】【注】同乎天地之无为也。       【疏】配,合也。言圣人之德,合天地之无为。   【一三】【疏】达覆载之无主,是以乘驭两仪;循变化之往来,故能驱驰万物;任黔黎之才,用人群之道也。       【校】(一)世德堂本无此字。(二)道藏本无而字。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一】;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二】。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三】;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四】;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五】;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六】;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七】。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八】。   【一】【疏】本,道德也。末,仁义也。言道德淳朴,治之根本,行于上古;仁义浇薄,治之末叶,行于下代。故云,本在于上,末在于下也。      【释文】《本在于上末在于下》李云:本,天道;末,人道也。   【二】【疏】要,简省也。详,繁多也。主道逸而简要,臣道劳而繁冗。繁冗,故有为而奉上;简要,故无为而御下也。   【三】【疏】五兵者,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也。运,动也。夫圣明之世,则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则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则五兵动乱;偃武修文,则四民安业。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四】【疏】赏者,轩冕荣华,故利也。罚者,诛残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墨,三刖,四宫,五大辟。夫道丧德衰,浮伪日甚,故设刑辟以被黎元,既亏理本,适为教末也。      【释文】《之辟》毗赤反。   【五】【疏】礼法者,五礼之法也。数者,计算;度〔者〕,丈尺;形者,容仪;名者,字讳;比者,校当;详者,定审。用此等法以养苍生,治乖淳古,故为治末也。      【释文】《比详》毗志反。下同。一音如字,云:比较详审。《治之》直吏反。下治之至、注至治之道同。   【六】【疏】乐者,和也。羽者,鸟羽;旄者,兽毛;言采鸟兽之羽毛以饰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乐者,欲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也。古人闻乐即知国之兴亡,治世乱世,其音各异。是知大乐与天地同和,非羽毛钟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浇浪荐兴,赏郑卫之淫声,弃云韶之雅韵,遂使羽毛文采,盛饰容仪,既非咸池之本,适是濮水之末。   【七】【疏】绖者,实也。衰,摧也。上曰(衰)〔服〕,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绖。隆杀者,言礼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迹外仪,非情发于衷,故哀之末也。      【释文】《衰》音崔。《绖》田结反。《隆杀》所界反。   【八】【注】夫精神心术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运动,则五事之末不振而自举也。      【疏】术,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术也。精神心术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必须精神心智率性而动,然后从于五事,即非矜矫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二】。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四】。万物化作,萌区有状【五】;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六】。夫天地至神(一),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七】!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八】。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九】;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二)【一0】!   【一】【注】所以先者本也。      【疏】古之人,谓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二】【疏】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      【释文】《长先而少》诗照反。   【三】【注】言(三)此先后虽是人事,然皆在至(四)理中来,非圣人之所作也。      【疏】天地之行者,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行也。夫天地虽大,尚有尊卑,况在人伦,而无先后!是以圣人象二仪之造化,观四序之自然,故能笃君臣之大义,正父子之要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