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 第 33 页/共 108 页
  
  
   #5气:原作『前』,据顾本改。
  #6搏:顾本作『搏』。下『搏』字仿此。
  #7肝:原作『脾』,据顾本改。
  #8脉:原作『脸』,据顾本改。
  #9饥:原作『肌』,据顾本改。
  #10肺:顾本作『形』。
  #11肩:原作『有』,据顾本改。
  #12阴:原脱,据顾本补。
  经名: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为先秦着作,撰人不详,唐王冰注释,宋林亿等校正。五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本:明顾从德仿宋刻本,简称顾本。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八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宣明五气篇
  五味所入:酸入肝,
  肝合木而味酸也。
  辛入肺,
  肺合金而味辛也。
  苦入心,
  心合火而味苦也。
  咸入肾,
  肾合水而味咸也。
  甘入脾,
  脾合土而味甘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又云:淡入胃。
  是谓五入。
  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1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五气所病:心为噫,
  象火炎上,姻随焰出,心不受秽,故噫出之。
  肺为咳,
  象金坚劲,扣之有声,邪击於肺,故为咳也。咳,苦盖切。
  肝为语,
  象木枝条,而形支别,语宜委曲,故出於肝。
  脾为吞,
  象土包容,物归於内,翕如皆受,故为吞也。翕,音吸。
  肾为欠为嚏,
  象水下流,上生云雾,气郁於胃,故欠生焉。太阳之气和利而满於心,出於鼻则生嚏。嚏,音帝。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以为水谷之海,肾与为关,关闭不利,则气逆而上行也。以包容水谷,性喜受寒,寒谷相薄,故为哕也。寒盛则哕起,热盛则恐生,何者?胃热则肾气微弱,故为恐也。下文曰:精气并於肾则恐也。哕,呼会切,鸟声也。
  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
  大肠为传道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受盛之气既虚,传道之司不禁,故为泄利也。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写,则溢而为水。窒,陂栗切。
  膀胱不利为□,不约为遗溺,
  膀胱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脉实,约下焦而不通,则不得小便;足三焦脉虚,不约下焦,则遗溺也。《灵枢经》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虚则遗溺。
  胆为怒,
  中正次断,无私无偏,其性刚次,故为怒也。《六节藏象论》曰:几十一藏取央於胆也。
  是谓五病。五精所并:精气并於心则喜,
  精气,谓火之精气也。肺虚而心精并之,则为喜。《灵枢经》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为肺神,明心火并於肺金也。
  并於肺则悲,
  肝虚而肺气并之,则为悲。《灵枢经》曰: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为肝神,明肺金并於肝木也。
  并於肝则忧,
  脾虚而肝气并之,则为忧。《灵枢经》曰: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为脾神,明肝木并於脾土也。
  并於脾则畏,
  本经云饥也。肾虚而脾气并之,则为畏。畏,为畏惧也。《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为肾神,明脾土并於肾水也。
  并於肾则恐,
  心虚而肾气并之,则为恐。《灵枢经》曰:休惕思虑则伤神。神为心主,明肾水并於心火也。休惕惊惧也。此皆正气不足,而胜气并之,乃为是矣。故下文曰:
  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五藏所恶:心恶热,
  热则脉渍浊。
  肺恶寒,肝恶风,
  肺恶寒者,寒则气留滞。肝恶风者,风则筋燥急也。
  脾恶湿,
  湿则肉痿肿。
  肾恶燥,
  燥则精竭涸。○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若今则云肺恶燥,今此肺恶寒,肾恶燥者,燥在於秋寒之始也,寒在於冬燥之终也。肺在於秋,以肺恶寒之甚,故言其终,肾在於冬,肾恶不甚,故言其始也。
  是谓五恶。五藏化液;心为汗,
  泄於皮也。
  肺为涕,肝为,
  肺为涕者,润於鼻窍也。肝为者,注於眼目也。
  脾为涎,肾为唾,
  脾为涎者,溢於唇口也。肾为唾者,生於牙齿也。
  是谓五液。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病,谓力少不自胜也。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咸先走肾。此云走血者,肾合三焦,血脉虽属肝心,而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济,骨气通於心也。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皆为行其气速,故不欲多食。多食则病甚,故病者无多食也。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名此为五裁。杨上善云:口嗜而饮食之不可多也,爻自裁之,命日五裁。
  五病所发:阴病发於骨,阳病发於血,阴病发於肉,
  骨肉阴静,故阳气从之。血豚阳动,故阴气乘之。
  阳病发於冬,阴病发於夏,
  夏阳气盛,故阴病发於夏。冬阴气盛,故阳病发於冬。各随其少也。
  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於阳则狂勺邪入於阴则痹,
  邪居於阳豚之中,则四支热盛,故为狂。邪入於阴豚之内,则六经凝泣而不通,故为痹。泣,音涩。
  搏阳则为巅疾,
  邪内搏於阳,则脉流薄疾,故为上巅之疾。
  搏阴则为□,
  邪内搏於阴,则脉不流,故令瘠不能言。○新校正云:按《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巢元方云:邪入於阴则为癫。《脉经》云: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云:邪入於阳则为狂,邪入於阴则为血痹,邪入於阳传则为癫痉,邪入於阴传则为痛瘠。全元起云:邪已入阴,复传於阳,邪气盛,府藏受邪,使其气不饥,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击,发动为癫疾。邪已入阳,阳今复传於阴,藏府受邪,故不能言,是胜正也。诸家之论不同,今具载之。
  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随所之而为疾也。之,往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阳入阴则为静,出则为恐。《千金方》云:阳入於阴病静,阴出於阳病怒。
  是谓五乱。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新校正云:按阴出之阳病善怒,已见前条,此再言之,文义不伦,必古文错简也。
  五藏所藏:心藏神,
  精气之化成也。《灵枢经》曰:两精相薄谓之神。
  肺藏魄,
  精气之匡佐也。《灵枢经》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肝藏魂,
  神气之辅弼也。《灵枢经》曰: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脾藏意,
  记而不忘者也。《灵枢经》曰:心有所忆谓之意。
  肾藏志,
  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经》曰:意之所存谓之志。肾受五藏六府之精,元气之本,生成之根,为胃之关,是以志能则命通。○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肾有二枚,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也。
  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
  壅遏荣气,应息而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