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类钞 - 第 421 页/共 432 页
旗人徙居内地之旗人,有满洲、蒙古、汉军三大别,世皆知之。且知属于满洲、蒙古者,为其各本部落之人民,属于汉军者,为归附之汉人。然有以满洲改汉军而后仍为满洲者,王国光是也。国光先世为满洲完颜氏,曾隶汉军正红旗,乾隆癸酉,高宗命其子孙及同族仍入满洲正红、镶白二旗。有以满洲改汉军而以一支仍为满洲者,佟国纲是也。国纲先世为满洲,曾隶汉军,国纲以仍隶满洲为请。部议谓佟氏官多,应仍留汉军,惟令国纲一支改归满洲。有以蒙古而改满洲者,莽鹄立是也。莽本蒙古正蓝旗,其后擢入满洲镶黄旗。有以蒙古而改汉军者,和济格尔是也。和本蒙古乌鲁特人,后隶汉军正白旗,为何氏。
旗人抬旗徙居内地之旗人,有以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而由内务府旗抬入满洲八旗,或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皆谓之抬旗。然仅限其本支子孙,虽胞兄弟不得与.皇太后、皇后之丹阐在下五旗者,皆抬旗。丹阐,满语谓母家也。
汉族汉族,一称巴克族,就古史略考之,其最初根据地似在昆仑山。 「 即巴颜喀刺山。」 五千年前,循江河之源游牧而至,以渐拓殖,居内地之西部北部,战胜三苗、九黎种人,辟其地而有之。盖先在黄河两岸,渐盛于江淮之间,以至南海滨.黄帝以后,秦、汉及唐最强,明初,武勇亦盛。 「 兵力直至黑龙江入海之口。」 惟右文之习太深,故积弱至此。其人头颅圆,额颧平,眉目斜秀,颇有美须髯者。
其人居所,以十八省为主要地,延布于满洲、新疆及境外之印度支那半岛、马来羣岛、台湾岛一带,占全国人数之十九,代握文化之中枢。衣食习尚大都相似,惟南北风土异宜,性情亦不无差别.河域人民,躯体伟硕,勤俭耐苦,纯朴质直,耻为欺诈苟且之事。其在上游高原者,穴居俭啬,在下游平原者,强悍好鬬.河,黄河也。
江域人民,躯干稍小,思想缜密,通达事理,善于仿效,学术工艺,颇能深造有得。三峡以西,偏于保守,少活泼气象,三峡以东,则为商业通衢,贸易既繁,奢靡亦甚。江,扬子江,即长江也。
闽、粤人民刚健活泼,脑力充锐,滨海之区,习于波涛,勇于冒险,移殖海外,势力甚强。上游高原,民贫地瘠,交通未便,风气较塞。
语言独立,河域多用京师语,即杂居开封之少数犹太族亦操此语,盖二千年来,已为汉族所同化矣,江域多用江宁语.皆与文字相近,可通情意,而京师语尤为正音,通用于上级社会。至若方言,则几于十里小异,百里大异,惟河域之大平原可称千里一致。闽、粤则因山岭丛杂,通晓最难.文字始于仓颉,用孳乳相生法。正俗文字殆有五万,常用之字不过十一。字体则由篆而隶,由隶而楷,而楷而草,益趋捷速。然皆上下通行,绝无歧异,故方言虽甚错杂,而仍于文字收统一之效,合羣之道,端赖此也。
至汉人二字,则自典午不纲,九州岛鼎沸,刘元海奋起晋阳、汾涧之滨,思绍汉业,以孚人望,乃始有此称谓.及五季之乱,契丹强盛,汉族之势甚微,当时乃以汉子为贱者之称,南宋时犹相沿不改。元时又以宋人为南人,其所谓汉人者,皆辽、金遗族也。
汉族之混合于苗族者亦有之。其故,则或入赘,或冒充也。
海外华侨人数我国以生齿之繁,生计之窘,濒海人民,遂多有移住国外者,而以美为最多,世称之为海外华侨,皆汉族也,满、蒙、回、藏、苗、黎之人殆无一焉。自咸丰乙卯至同治丁卯,岁有六千人,自同治戊辰至光绪辛巳,岁有一二万人,壬午,则达三万三千六百十四人之多。于是美国禁阻之议起,而重课以人口税,壬午,遂减为三百八十一人,丙戌,仅有十七人,戊子亦然。此二十年间,美于华侨,专施强暴之阻力。又英属之科伦比亚及澳洲,亦课以荷重之人口税。我国虽有公使、领事,不能力任保护,滋可嘅也。
宣统辛亥所调查在外之华侨人数如下:台湾,二百五十万有奇。香港,二十七万九千四百有奇。澳门,七万四千五百八十有奇。日本,一万八千有奇。朝鲜,三万七千二百有奇。安南,十二万二千有奇。暹罗,二百四十六万一千有奇。南北美洲,二十六万九千有奇。澳洲,二万九千有奇。非律宾,八万六千四百有奇。爪哇,九万七千有奇。欧洲各国及俄属西伯利亚,四万三千一百有奇。其余各小岛,一百八十四万五千有奇。
华侨以在台湾者为最多,暹罗次之,南洋羣岛、马来半岛及俄属西伯利亚又次之。省籍以隶广东、福建者为最多,浙江、江苏次之。
巴巴新客南洋羣岛之华侨约分二种:一称巴巴,自其先人即已移住,中有能操马来语而不解汉语者,然仍汉装,其性情则已大变;一称新客,为新自内国移殖者。
沟民沟民居黑龙江,杂处于黑津鞑子之中,盖皆汉族之掘人参者及内地逃人也。中有老大哥为之长,羣听令焉。
小姓徽州有小姓。小姓者,别于大姓之称.大姓为齐民,小姓为世族所蓄家僮之裔,已脱奴籍而自立门户者也。间或出外为贾,若与大姓同肆,亦平等视之;及回乡,则不与抗行矣。
九姓渔船子孙九姓渔船,惟浙东有之,人有谓为陈友谅部曲之子孙者。凡九姓,不与齐民结婚。始以渔为业,继而饰女应客,使为妓,仍居舟中,间有购自良家者。盖友谅败于鄱阳,其部曲九姓悉远窜,至严州之建德,而拏舟往来于杭州、严州、金华、衢州也。
堕民堕民者,宁波、绍兴、金华皆有之,不与齐民齿,执贱役。齐民家有婚丧大事,辄往供应,间有作小贸易者,惟不许考试。光绪季年,弛其禁,自为婚姻,所居别有村落。或谓为元蒙古人之后,或谓为张士诚部将之后,而浙人心目中,则皆以汉族视之也。
蜑人蜑人,惟闽、粤有之,俗呼为曲蹄,以其常处舟中,曲其膝,故以名状之也。一说曲蹄作乞黎,谓不齿齐民,类于丐也。其人常水居,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姓多翁、欧、池、浦、江、海之属,盖取渔翁、鸥鸟及所居之地之义也。间有置宅于陆者,然亦不业商贾,不事工作,习于贱役,异于平民,而娼寮多有假托其名者,俗呼白面厝为曲蹄婆厝,是也。
或谓蜑族为色目人种.元末时,闽人斥之不使践土者。或又谓元末闽人约于除夕烧火柴为号,杀尽鞑子,中有一家被酒忘其事,而鞑子之郭、倪二姓遂乘间逃水滨,欲借舟而遁,事为人所觉,欲杀之,以其力求免死,遂许其在水中讨生活,终身不得登岸,后遂成为蜑族者。或又谓蜑族为李自成旧部,流入闽中而自侪于奴隶者。或又谓蜑人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能入水睁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蜑人能没水探取,旁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灼毳衲,使极热,俟出水,急覆之,否则寒栗而死。或遇大鱼蛟鼍诸海物,为其鬐鬣所触,往往溃腹折支,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其死矣。盖即古之所谓鲛人者,然世人皆以汉族视之也。
光、宣间,闽人呈递说帖于福建咨议局,请准与平民平等,咨议局以不平等乃习惯之相沿,非法律所规定,置否决.客族四川成都多广东嘉应人,其入蜀也,始于粤寇石达开之率众西行。石败,众溃散,石军多嘉应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于土著矣。惟其语言则数十年来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羣称之曰「客族」。然嘉应人在其本州岛所操之语,粤人谓为客家话,盖亦非嘉应土著也。
满族满族,一称通古斯族,亦称秃忽思, 「 义为凉。」 又称东胡族。其先出于女真,女真出于靺鞨,靺鞨出于挹娄,挹娄出于肃慎,肃慎与鲜卑同种,鲜卑出于东胡,东胡即通古斯。故泰西人种学家谓满洲、蒙古同出于通古斯。其人额微削而颧起,髭须不多。
其人起于长白山、松花江之间,夙以射猎为生,与虫蛇猛兽相角逐,风餐露宿而无苦,故世祖挈之以驰驱中原,遂成大业.语言别为一种,为双音语根。文字直下而右行,盖就蒙古文加以圈点,以满洲音读之者也。字体整齐,凡十有二字头. 「 俗呼字母为字头.」 及定鼎,遂分布各省,使其驻防,膏粱豢养,寖且惰弱,言文习惯,多与汉族同化矣。
满族有混合之他族泰西人种学家不言血统,盖以世界固无纯一不杂之人种也。自世人视之,凡占有满洲旗籍得享同一权利者,皆为满族,然实有别族焉。满洲在昔已分数部,秦、汉以后分国尤多,土著之留遗是否出于一系,殊难稽考。就其所列档册者论之,舍本族外,尚有多族集合,而以汉与蒙古及鲜卑人为最伙,印度回族 「 波斯亚刺伯人及内地回族。」 亦颇有之,究其实,固非纯一血统也。
蒙古族之杂入满洲旗籍者约二十余,如巴尔呼人、鄂勒特人皆是也。其非着族而姓氏无闻者,尚不可胜计,而蒙古旗所编制者亦不与焉。
鲜卑族,本即东胡遗裔, 「 东胡虽出自高辛,亦为黄帝之后,然谓满洲有其遗种则可,谓本族为通古斯种,则非也。」 与满洲境地相连,转徙错杂,混入满洲旗籍者,则有达瑚尔人、锡伯人、索伦人 「 索伦人中又杂有各族。」 诸族。 「 」
印度及回族之居满洲者,则始自新罗盛时,当我国唐代。或由传布宗教而来,或自海道互市而至,人民因之移住,后遂占有旗籍。且广州驻防之满人中,本有回族羼入,马领事廷亮 「 马即广州驻防旗人。」 尝为人言之。故无论号为伊彻满洲者,有他族之混合,即号称为佛满洲者,亦决非纯粹之满族,国初赐姓之觉罗称民觉罗者,亦不尽满族也。
东北边小部落之人东北边有小部落,曰拏耶勒,曰革依克勒,曰裕什克哩,均住虎尔哈河及松花江两岸,谓之异齐满洲。异齐,汉言新也。曰穆连连,住乌苏里江两岸。曰欺牙喀刺,住伊瞒河源。曰剃发黑金喀喇,住松花江,黑龙江两岸。曰不剃发黑金喀喇,住乌苏里、松花、黑龙江三江会流左右。曰飞牙喀,在其东北。曰欺勒尔,滨大东海。
鱼皮鞑子赫哲族为鱼皮鞑子,盖以鱼皮为衣履,故有此称.俄语谓之高尔的,犹言土人也。为女真之支裔。一名黑津鞑子,或曰徽钦鞑子。以「黑津」乃「徽钦」二字之讹音也。乾隆朝,始入旗籍,属于三姓副都统,故称三姓为京师。后多聚处伯力、双城子、拉哈苏苏、三姓一带,貌似蒙古,皆垂辫,有已剪发者,有蓄发如朝鲜人者,如拉哈苏苏等处,皆已立学校,教其子弟。其人男女皆嗜烟,昔年以兽肉及鱼为粮,近亦兼食黍麦。崇信巫觋,不知医术,人口因之日减.所食之鱼,曰达布哈鱼,牙最利。食小鱼,类内地之乌鱼.或以为脯,或以为面。煮熟,先盛以大碗奉之入内,则人知其有亲也。食时,狗蹲于左右,骨出,即以饲狗。狗有时急欲食,则攫于其人口边。其人爱蟒衣,悬而不着。得蟒衣,则张于其门,多者以为富。其水曰戊子江,盖海汊也。冬时水冻,坐爬犁,驾狗而行。五日或七日、十一日、十三日,行可六七百里。狗之领而前行者曰狗头.狗头一,可值银四五十两。盖行时,头前行,知有虎豹则回。其知也,以闻气而知也,人视以为备,故贵之。
业渔之外为业猎,人体极健,尤善击射,虽妇女孺子,亦能乘骖马, 「 即无鞍之马.」 驰骋山谷,与猛兽战。其根据地,在索伦山北内兴安岭一带,与俄属仅隔一江。性嗜饮而健啖,所需酒品,皆以所采桦树皮及猎得之禽兽乞俄人换之。故皆能操俄语,而汉语则格格不通,汉文更无论矣。惟其弹击之精,膂力之强,不惟汉族罕有其匹,即俄国著名之哥萨克骑兵遇之,亦当退避三舍。
蒙族蒙古族,一称蒙兀,或有称之曰鞑靼者,本室韦之别部也。室韦出于鲜卑,鲜卑出于东胡,东胡声转通古斯。我国西伯利亚有通古斯河,西流入叶尼塞河,其初地盖在于此。当南宋时,有成吉思汗、斡歌歹汗、忽必烈汗父祖孙相继而起,世界为之大震,舍日本及阿剌比亚半岛外,几全据亚洲而有之。又役属东部欧洲,且尝侵入欧洲之中部。 「 今之德意志、意大利皆尝被蒙古兵。」 自明兴而内地蒙古之迹绝,自俄罗斯崛起而钦察王国亡,自波斯复兴而哈烈王国亦亡,自英吉利商会占夺五印度而蒙兀儿帝国亦亡。中亚细亚遂仅存布哈尔、机洼两汗国, 「 皆成吉思长子朮赤之后。」 在俄人保护之下,旦夕待灭。漠南北之部落,则二百年前已合并于我。其别种之准噶尔,虽尝崛起于天山北路,侵入南路及青海、西藏,且掠有漠北,然不旋踵而溃败。于是蒙族政治上之团结,欧、亚两洲间,先后土崩瓦解矣。
其人目睛灰色,额微削而颧起,髭须不多,面作古铜色,身之肤色较白,然因成吉思汗之子孙分藩远征移徙地方者甚多,故与汉族、满族及外国之突厥、波斯、俄罗斯等族,血统已有少半之混合,惟漠南北之喀尔喀族及贺兰山之一部,青海之和硕特部,犹具本族之特质焉。躯干虽不甚长,而力体之强健,往往为欧人所不及。既以游牧为本业,故无论男女,皆善骑,且最好竞马,各部落常举行之。惟以久处专制政体之下,并为喇嘛所感化,其独立不羁、自由平等及宽以容众,勇于战鬬之特性,渐已变迁,徒以迷信蓐食、怠惰不洁等习,使近世人种学家据为口实,良可慨矣。
元亡,其遗族分二派。南徙者即察哈尔支,为敖汉、奈曼、巴林、札鲁特、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鄂尔多斯等九部,所谓内蒙古也。在漠南,其留故地者,总称其部落曰喀尔喀,分建七旗,以左右翼统之。右翼为土谢图,左翼为车臣、萨克图,所谓外蒙古也。在漠北,此外又有额鲁特蒙古。其在漠南者,曰河西额鲁特,在漠北者,曰金山额鲁特。若在昔日,则额鲁特蒙古本分四部:一曰和硕特, 「 和硕特,有福之谓.」 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弟哈撒儿之后,为纯粹之蒙族;一曰准噶尔;一曰杜尔伯特,皆绰罗斯氏, 「 即赤那思,义为狼。」 为蒙之分族;一曰土尔扈特,为突厥种.蒙族以内外蒙古为根据地,延及新疆东部、青海北部,皆以游牧为生,耐饥寒,善驰逐,故成吉思汗挈之以蹂躏欧亚,所向披靡,其勇悍善战之风,实为吾国历史之特色。语言别为一种,文字有字头十五,出于畏兀儿, 「 即回纥.」 每一字头有七音,书法自左而右。散居各省者,多与汉族同化。
蒙人生殖力蒙古各旗掌户籍之官曰掌盖.一掌盖辖五十人。凡有掌盖之部落,鄂托八十三,乌审四十二,达拉特四十,准噶尔四十五,杭锦三十七,郡王二十四,加萨十五,此犹其最初编制也。宣统辛亥,人口消耗,一掌盖所辖,或不及三四十人。依此核计,伊克昭全盟不过一万四五千人。乌兰察布盟人口尤少,计其全旗仅五六千人,亦足骇人听闻矣。盖蒙古妇人之生殖力不甚繁硕,一母所孕不过一二,如汉族之蕃衍至三四者,则甚少也。
蒙族之生殖既不及汉族矣,而喇嘛教又从而耗之,是以人之消减愈速。惟土默特、准噶尔、达拉特三旗以近于汉地,婚葬多用汉礼,故喇嘛教之迷信以减,而人口以渐繁。然夫妇之伦常不确定,女子尤多习于淫乱,故汉、蒙之通婚嫁者,犹不多觏也。
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之人东蒙古,即内蒙古之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属于喀尔喀族。虽非所谓躯干长大者,而体强壮,面扁平,肤带赭色,勇悍耐劳,幼即薙发,其人口实无可据之统计,而综合中、俄人士之传说,乃知其中尚有汉、满人之混合种也。且沙漠及游牧地带,人烟颇稀,惟邻接内地者,则较密耳。
准噶尔自讳为蒙族准噶尔,本蒙古厄鲁特人,元时尝置驼、马、牛、羊四部,分驻西北边。准,其牧马部也。至本朝,则外藩有四十九家,中多元之后裔,其语言文字皆同蒙古,然尝自讳为蒙古人。
伊克明安公旗氏族之微齐齐哈尔有伊克明安公一旗,为额鲁特蒙古,不置札萨克,直辖于黑龙江将军,与归化城之土默特部同。伊为厄鲁特种辉特部之别派,最微弱,夙役属于其同种之准噶尔汗。仁和龚定庵谓其移徙于乾隆甲申, 「 即平定准夷之岁.」 当时未有编旗明文,宜行文查补.其实此旗终亦未设佐领,未编旗,移牧东来。在雍正时,准部方强,特畏其侵逼,乃叩关来庭,遂安置之于此,惟公爵犹承袭未替耳。光绪某年,曾呈靖江抚颂铸印文,朝廷抚御羣藩,编管建置之法,隆杀有差,独此部错居别处于满洲,若赘疣然。或谓朝廷殆以其氏族本微,又出于厄鲁特降虏,而故杀其礼欤?
新疆之蒙古人额鲁特、察哈尔、土尔扈特、和硕特四者,皆新疆之蒙族也。游牧于伊犁天山南北,及塔尔巴哈台、阿尔泰山诸境,逐水草,迁徙靡定所。冬窝曰玉木种,夏窝曰锡林。 「 牧所谓之窝.」
潜哈哈萨克本为蒙古族,元之后裔分封于其地者也。初本不奉宗教,分封以后,子孙蕃衍,有徙居天山北路者,久之,与回族同化,则奉回教;有徙居东土耳其斯坦境内者,则奉基督教;其在外蒙者,则又相习而奉佛教。雍正丁未,恰克图界约及咸丰庚申中俄续约定,乃划归于俄。哈人以其地严寒,常潜行南来,在科布多、乌梁海、塔尔巴哈台等处,借地游牧,此潜哈之名所由昉也。
蒙族有汉族回族羼入同治癸亥,有临隆阿者,尝从忠亲王僧格林沁剿捻于雉河集,擒张洛行,以功,洊擢至副都统,赏穿黄马褂,编入蒙古旗籍。然其人实为湖北咸宁之裴元。少时,从其父贾于锺祥,咸丰时,为粤寇所掳,辗转投僧军,供刈刍拾马通诸杂役。一日,为僧所见,喜其貌秀,令给事左右,及擒洛行,益契重之,为命名临隆阿,以义子畜之。其后,僧督师至光山,有捻乞降,诸将虑其蹈降捻宋景诗复判之故辙也,持不可,临抗议纳之。乙丑,僧自剿捻于曹州,时军中有降捻,潜与外捻约,为内应,不战而溃,僧战殁于阵。穆宗闻之,追原祸始,临遂奉旨革职拏问,大惧,乃变姓名,遁归锺祥。又驮毛达子有因犯法而逃青海者,则变回为蒙矣。
回族回族,一称土耳其族,源出突厥,其先本平凉杂胡,后魏太武帝灭沮渠氏,有阿史那者,以五百家奔茹茹,居金山。 「 今阿尔泰山。」 金山之形似兜牟,彼土方言,谓兜牟曰突厥,因以名其部。当隋、唐之际,奄有漠北,其地东西万里,后分东西二部,自回纥兴而突厥亡,科布多、新疆、青海、额济纳等处之土尔扈特皆遗裔也。其余众西徙者,至明景泰朝,灭东罗马而有其地,即欧洲之奥拓蛮帝国也。 「 其人曰突而克,汉文译之讹为土耳其。」 泰西地学家犹称天山南路曰东突厥斯单,葱岭以西曰西突厥斯单,而我国向称之曰回回。其散居内地者亦然。其人头形端而广,面带长卵形,间亦有蒙眼者,须多,颧骨隆起,唇厚,鼻直而略高。
其人以宗教为联合之具,自西亚而来,初蕃衍于内外蒙古,后则新疆南部最多,陕甘次之,川滇又次之。语言别为一派,为连结语.文字则横衍右行,有字头二十八。生业兼耕牧,其散居黄河上游东南各省者,已与汉族同化久矣。所得知识,则东取华夏,西取犹太,兼袭古西域遗风,惟恃其团体坚固,辄与他族有竞争。
甘回甘回者, 「 汉装回多从河湟迁徙,故别之曰甘回。」 突厥种人也。鼻高而眼微陷,男剔首,女缠足,居食衣服,皆从汉俗。惟入寺礼拜寺,戴六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嘉峪关东西道上,往来者不绝于道。或谓回多聚居山岭,其妇女之强悍者,尝赤足裸上身,隐于小坳,伺汉族男子之清俊者,辄撺负以去,不如其意,即击杀之,弃尸于路隅。
伯德尔格喀什噶尔之回民,中有伯尔德格一种,夙以贩运为生,绝无恒产,岁例税金十两,金丝缎二疋。初仅八十余户,乾隆庚子,增至四百余户。
汉装回汉装回,泰半为回鹘之裔。回鹘者,唐书谓匈奴部落,故杂有匈奴、氐、羌诸种也。唐时回纥内乱,其众有入居陕甘等省者,汉族以其衣服语言皆与汉同,故呼曰汉装回,一曰汉回,亦称之曰小教。间有逃回入汉者,彼族谓之反教。
缠头回回缠头回回,因以白布缠头而得此称.居新疆,实羌人也。
驮毛达子青海柴达木西部之缠回,其改从青海蒙古籍者,谓之驮毛达子。
布鲁特有鲁特者,汉乌孙、休循、捐毒诸族人也, 「 东布鲁特为乌孙西鄙地,西布鲁特为休循、捐毒二国地。」 散处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蒲犁、叶城、乌什诸边境。其人好利喜争,尚牧畜,事耕种,与缠回同教,颇畏法。
番族河西所在多番族,回纥种也,久居内地者,号熟番。大族蓄马牛羊至千百蹄,织毛毯为屋,弥漫山谷,远望若鱼网然。妇女面目多狞恶可憎,常受佣于汉族,计其工资,日仅可购升粟而已。其服亦多毛织,首饰杂白金为之,缀以车渠,编发如欧人。处女以发数十根为一辫,细腻整齐,离离可数。
青海番族青海之番族本汉时鲜水诸羌也。唐以前为吐谷浑,唐末并入吐蕃,繇是佞佛成俗。始隶卫藏,有巴海、临蕃、巴哇等十三番族。明初,置西宁、河州诸卫,领以茜,给印敕。以其崇尚佛教也,授以国师、禅师名号。以其强大易乱也,使分部不相统属。时北沿甘凉,西接回部,南界川滇,番族衍至二三百部,皆吐蕃种.正德以后,厄鲁特自北边横越侵之,番民多为所戕灭,余皆远徙散落。其附之者不能自存,反为所役,陷于奴隶之境,蒙古则变为地主,番民纳租供牧,但知有蒙古,不知有中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