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667 页/共 737 页
《豫章记》曰:吴猛坐郭璞事被收,寄载往南,令舡勿开户。舡主闻舡下有声,如在树杪。试窥之,有二龙负舡,一兽至宫亭湖,还豫章。
《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巨灵迹犹存,去长安九百里。水悬舡而行,旁有山,水陆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湖大鱼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即为龙。故云:“曝鳃龙门,垂耳辕下。”
又曰: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於渭,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尺。土赤不毛。云昔有黑龙从山南出饮渭,其行道因成王山,故因名也。
《西河记》曰:张骏立谦光殿成,後池死晷有五龙昼日见,移时乃灭。水通变绿色。骏即为铜龙以厌之。骏卒不胜此殿。
《广雅》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方言》曰:龙未升天曰蟠龙。
《齐谐记》曰:蛟龙畏楝树叶、五色丝。
《汉武帝内传》曰:王母乘紫□之辇,又驾九色之班龙。
葛洪《神仙传》曰:费长房与壶公俱去。后壶公谢而遣之,长房忧不能到家,公与所用竹杖,骑之,忽然而睡,已到家。以所骑竹投葛陂中,顾之,乃青龙也。
《管辂别传》曰:龙者阳精,以潜於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
《衬搡先贤传》曰:宋玉对楚王曰:“神龙朝发昆仑之虚,暮宿於孟诸,超腾□汉植淀,婉转四渎之里。夫尺泽之鲵,岂能料江海之大哉?”
《王子年拾遗录》曰:方丈山,一名蛮雉山。东有龙场,方千里。有龙,皮骨如山阜,肤血如流水。燕昭王时,以龙膏为灯,光清澄若水,光焰五色,人以为瑞。
沉怀远《南越志》曰:蟠龙,身长四丈,赤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於海。有毒,伤人即死。
《人物志》曰:龙神不处网罟之水,凤皇不翔罗之乡。
《博物志》曰:昔禹平天下,会群臣於会稽之野,防风氏後至,杀之。夏德之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成光御之,以行域外。既周而还至南海,经防风,防风之神见禹使,怒而使射之。有迅雷风雨,二龙去。二臣恐,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其刃,疗以不世之草而皆活,是为穿匈民。
又曰:龙肉,以醢渍之,则文章生。
《异苑》曰:陶侃常捕鱼,得一织梭,还挂于壁。有顷雷雨,梭变成赤龙,从屋腾跃而去。
任《述异记》曰:汉和帝玄年,大雨,有一青龙堕於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龙羹。”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西方乌场国西有池,龙王居之。池边有一事,五十馀僧。龙王每作神变,国王祈请,以金玉昭唉投之池中,在後涌出,令僧取之。此寺衣食恃龙而济世,人名曰龙王寺。
又曰:西方不可依山,甚寒,冬夏积雪。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昔五百商人止宿池侧,值龙忿怒,泛杀商人。盘陀王闻之,舍位与子,向乌场国学婆罗门咒。四年掷晷善得其术,还,复王位,就池咒龙。龙变为人,悔过向王,王乃舍之。
《楚辞》曰:神龙失水而陆居,为蝼蚁之所哉。
蛟
《礼记□月令》曰:季秋,伐蛟取鼍。
《史记》曰:刘媪常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冥晦,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汉书》曰:武帝玄封五年,帝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
《晋书》曰: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里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掷昃,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或浮或沉,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之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
《家语》曰:竭泽而渔,则蛟不处其渊。
《山海经》曰: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婴。大者十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
又曰:祷过山有虎蛟,鱼身蛟尾,音如鸳鸯。
《淮南子》曰:蛟龙寝於泉,而卵剖陵。
又曰:一渊不两蛟,(蛟,鱼之长,其皮有珠,今世以为刀剑之口是也。一说,鱼二十斤,霾。)一栖不两雄。一则定,两则争。(以喻日月不得并明,一国不可两君也。)
又曰:源流千里,深渊百刃,非为蛟龙也。
又曰:山致其高,而□雨起焉;世曷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
又曰: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马;(雍容恐失民意。)若展足薄冰,蛟在其下。(蛟,龙属,皮有珠,能害人,故曰蛟在其下。)
《孙卿子》曰:积水成川,蛟龙生焉。
《吕氏春秋》曰:前有飞者,得宝剑於干将,遂还。及涉江,至於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飞仗宝剑曰:“杆中腐骨朽肉也。”赴江刺蛟,杀之。荆王闻之,仕以执圭。
《马明生别传》曰:明生捕贼,为贼所伤。道间见神女,以肘後管中一丸药与服,即愈。随女入岱宗山石室,金床玉几。安期生从六七仙人见神女,称“下官”,请阳九百六之数。神女曰:“自顷四海水减,冥湖成山。连城之鲸、万丈之蛟,不达斯运之度。惟叩天索水,辞讼纷纭。有于上府三反,烦於省察,司阴亦疲於谨案矣。”
《西京杂记》曰:瓠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河,喷沫流波,凡数十里。
又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裴渊《广州记》曰:新宁郡东溪甚饶蛟,及时害人。曾於鱼梁上得之,其长丈馀,形广如,修颈小头,胸前赭,背上青班,胁边若锦。
《寻阳记》曰: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疏一符与死晷,少时,见一蛟死浮出。
《博物志》曰: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河伯欲之。阳侯波起,两蛟夹船。子羽左操璧,右操剑,击蛟,皆死。既济,三投璧於河,河伯三跃而归之,子羽毁璧而去。
又曰:荆飞度江,两蛟夹其舡。飞下剑尽断其头,而风波静。
又曰:东海上有勇士丘沂者,过神渊,强使饮马,马沉。欣朝服,拔剑入水,三日三夜,杀二蛟一龙而出。雷电随而击之七日七夜,眇其左目。(《韩诗外传》同。)
又曰:燕太子丹质於秦,见遣,而为机桥於渭,将杀之。蛟龙夹举机,不得发。
又曰:人食燕肉者,不可入水,为蛟龙所吞。
《王子年拾遗录》曰:汉昭帝常游渭水,使群臣渔钓为乐。时有大夫任绪,钓得白蛟,长三丈,若天蛇,无鳞甲,头有一角,长二尺,软如肉焉,牙如唇外。帝曰:“杆鱼且之类。非珍祥也。”乃命太官为,骨青肉紫,味甚美。帝後思之,使罾者复觅,终不得也。
郭子横《洞冥记》曰:文犀国,去长安万里,在日南之南。人长七尺,被至踵,乘犀像,以为车船。乘像入海底取宝,宿蛟人之舍,媳悦泪珠。则蛟人所泣泪而成珠也,亦曰泣珠。
《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粉米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为蛟龙所窃,若今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五色丝缚之,此二物是蛟龙所惮。”
《说文》曰:蛟,龙属也。鱼满三千六百岁,蛟为之长,率鱼而飞去。
《幼童传》曰:魏太祖,年十岁,浴於谯水,蛟来逼,自奋水击蛟,乃退,毕浴而还。
王韶之《始兴记》曰:□水源自汤泉,下流多蛟害。厉济者遇之,必笑而没。
盛弘之《荆州记》曰:襄城北沔水极深,有蛟为害。太守邓遐勇果,时人方樊哙,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自挥剑截蛟数段,流血丹水,自此无害。
刘敬叔《异苑》曰:承阳人李增行经大溪,见两蛟在川,引弓射之,中一即死。增归,因复出市,有一女子素服衔涕,捉所射箭。增怪之,问焉,答曰:“何用问为?若是君箭,便以相还。”授矢而灭。增恶而骤返,未达家,暴死於路。
刘义庆《幽明录》曰:晋安帝隆安初,曲阿民谢盛乘船入湖彩菱,见一蛟来向舡,舡回避,蛟又从其後,盛便以叉杀之。惧而还家,经年伍录。至玄兴中,普天亢旱,盛与同旅数人步至湖中,见先叉在地,拾取之云:“是我叉。”人问其故,具以实对。行数步,乃得心痛,还家一兽便死。
《续搜神记》曰:长沙有人,忘其姓名,家住边江,有女子渚次氵沙,觉身中有异,复不以为患。遂妊身,生三物皆如夷(夷,提二音。)鱼,甚怜异之,乃着藻盘死晷养之。经三月,此物遂大,乃是蛟子。字大者为当洪,次者名破祖,小者名揉岸。天暴雨水,三蛟一时俱出,遂失所在。後天欲雨,此物辄来,女亦知当来,便出望之,蛟子亦出头望母,良久方复去。经年後,女亡。三蛟子至其墓所哭之,经日乃去。闻其哭声,状如狗号。
又曰:安城平都县尹氏,居在郡东十里日黄屯,尹佃舍在焉。玄嘉二十三年六月中,尹儿年十三,守舍。见一人可年二十许,骑白马,张伞及赣者四人,衣并黄色,从东方而来,於门呼尹儿,来暂寄息。因入舍中,庭下坐床,一人捉伞复之。尹儿看其衣悉无缝,马五色班,似鳞甲而无毛。有顷,雨气至,此人上马去,顾谓尹儿曰:“明日当更来。”尹儿观其去,西行,蹑虚而渐升。须臾,□四合,白昼为之晦暝。明日,大瞬旦出,山谷沸涌,丘壑淼漫,将掩尹舍。忽见大蛟,长三丈馀,盘屈庇其舍头焉。
任《述异记》曰:夏桀之末,宫中有女子化为龙,不可近,俄而复为妇人,甚丽而食人。桀命为蛟妾,告桀吉凶之事。
《唐明皇杂录》曰:开玄中,有黄门奉使,自交广而至,方拜舞於殿下,时国医纪周顾之,谓上曰:“杆人腹中有蛟龙,明日当产一子,则不可活也。”上惊问黄门曰:“有疾否?”曰:“臣驰马大庾岭,时当大热,既困且渴,因於路旁饮野水,遂腹中坚痞如石。”周即以消石雄黄煮而饮之,立吐一物,不数寸,其大如指,细视之,鳞甲具备。
《楚辞》曰:麇何食兮庭中?鲛何为兮木上?
螭
《淮南子》曰:乘□车,(云雷之车。)服应龙,(服,辕中也;应龙,有翼之龙。)参青,(青虬,青龙。)属绝瑞,席罗图,(萝图,车上席也。)□黄路,(云黄,所乘路车。)前白螭,(白螭先导。)後贲蛇。
《吕氏春秋》曰:季孙氏劫公家,(夺公家政事而自专。)孔子欲论术则见外,(孔子欲以进而见远外。)於是受养而便说,(孔子欲受其养,而季子便说。)鲁国以訾孔子。(訾,毁。)孔子曰:“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螭耶夫?欲立功者,岂得中绳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趋。”
《王子年拾遗录》曰:昆仑山第三层有螭潭百里,多龙螭,皆白色,千岁一蜕其五藏。此潭左侧有五色后石,云是白螭之肠化为石。
《楚辞》曰: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又曰: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宋玉《高唐赋》曰:乘玉舆兮驷苍螭。
卷九百三十一 鳞介部三
龟
《尔雅》曰:龟三尺,贲。(今吴兴阳羡县君山上池,池中有六眼龟。)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前诸果,(甲前长。)後诸猎。左倪不类,(行头左庳,匠箔东所谓左食者,以甲卜审。)右倪不若。(行头右庳为右食,甲形皆尔。)一曰神龟,(龟之最神明。)二曰灵龟(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毒瑁,俗呼为灵龟,即今觜龟,一名灵,能鸣。,以规切。)三曰摄龟,(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好食蛇。江东呼为灵龟也。)四曰宝龟,(《书》曰:遗我大宝龟。)五曰文龟,(甲有文彩者。《河图》曰:灵龟负书,丹甲青文。)六曰筮龟,(常在蓍丛下潜伏,见《龟策传》。)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十龟,十曰火龟。(此皆说龟生之处所。火龟,犹火鼠耳。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无所怪。)
《周易》曰:或益之十朋之龟。
又《说卦》曰:《离》为龟。
京房《易纬》曰:灵蓍,四十九茎,下有千岁神龟守之。
焦赣《易林》曰:龟厌江海,陆行不止,自令枯槁,失其都市。
《尚书□皋陶谟》曰:昆命于玄龟。
又《禹贡》曰:九江纳锡大龟。
又曰:宁王遗我大宝龟。(文王也。遗我大宝龟,疑则卜之。)
《尚书中候》曰:尧沉璧於洛,玄龟负书出,于背甲赤文朱字,止坛场。沉璧於河,黑龟出,赤文题。
又曰: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成王观於雒,沉甑,礼毕,王退。有玄龟青纯苍光,背甲刻书,上跻於坛,赤文成字,周公写之。
《雒书》曰: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方法地。能见存亡,明於吉凶。王者不埔,尊耆老,则出。
《洪范五行》曰: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
《周礼□天官上□鳖人》曰:春献龟蜃,秋献龟鱼。
又《春官下□龟人》曰:龟人,掌六鳖之属,各有名物:天龟曰灵属,地龟曰纬属,东龟曰果属,西龟曰雷属,南龟曰猎属,北龟曰若属。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龟室。(六龟各异室也。)
《大戴礼》曰: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礼记□月令》曰:季秋,登龟取鼋。(甲类秋乃坚成,故是月登取。)
又《学记》曰:青黑缘者,天子植郸龟也。
又《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逸礼》曰:天子龟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民四寸。龟者,阴虫之老也。龟三千岁上,游於卷耳之上,老者先知,故君子举事必考之。
《礼统》曰:神龟之像,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昭若玄锦文,运转应四时,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
《左传□襄二十三年》曰: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大蔡,臧文仲所居大龟也。)曰:“纥不佞,失守宗祧,(祧,庙。)敢告不吊。(言我为人後,不至于道而失守。)纥之罪,不及不祠,(不祠绝也,言宜有后也。)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请为先人立後,蒲柏可也。)贾曰:“闻命矣。”再拜受龟。
《公羊传□定公》曰:弓绣质,(质,。)龟青纯。(纯,缘。)
《春秋运斗枢》曰:涯掴星散为龟。
《史记□龟策传》曰: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江旁人家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於助衰养老,岂不伟哉!
《史记》褚先生曰:能得明尻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曰月龟,七曰九州龟,八曰玉龟,凡八明尻。龟各有文在腹下。此龟不必满尺二寸,民人得长七八寸可宝矣。神龟出於江中,庐江郡常岁时出,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龟千岁乃满尺二寸。有神龟在江南嘉林中。嘉林者,兽伍垄狼,鸟无鸱枭,草无毒螫,野火不及,斧斤不至,是谓嘉林。龟在其中,常巢於芳莲之上,左胁书文曰:“甲子重光,得我者,匹夫为人君,有土正,诸侯得我为帝王。”南方老人用龟侄莶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後移床,龟尚生,能行气引。
又曰:宋玄王二年,江使神龟使於河,至于泉阳,渔者豫且举网得而囚之,置之笼中。夜半,龟来见梦於宋玄王,曰:“我为江使於河,而网当吾路,泉阳渔者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王有德义,故来告诉。”玄王惕然,乃召博士卫平而问之,平曰:“龟也。”王求之泉阳,豫且曰:“夜半举网得龟。”使者载行入端门,见王延颈而前,三步而止;术颈而却,复其故处。於是玄王择日斋戒,以刀剥之。玄王之时,卫平相宋,宋国最强,龟之力也。
《魏略》曰:文帝时,神龟出於灵芝池。
《晋书》曰:怀帝永嘉玄年,有玉龟出於霸水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海出大龟,枯死於平墩。辽东送之,侍郎王弘以为字文允得龟,灭亡之徵也。
《晋书》曰:符坚末,高陆人穿井得龟,大三尺,背上有文,像八卦。坚命太卜池养之,食以粟。及死,藏其骨於太庙。是夜,庙丞高虏梦龟谓之曰:“我本出将归江南,遭时不遇,殡命秦庭。”又有人梦于虏曰:“龟三千六百岁,终必妖兴,亡国之像也。”其後竟验。
又《载纪》曰: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也。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太阴山,遇一巨虫於路,状若神龟,大如阜。乃杀马而祭之,祝曰:“若喜蜀也,便开路;恶神也,遂塞不通。”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