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493 页/共 737 页
又曰:傅畅年五岁,父友见而戏,解畅衣,取其金环与左右。畅不惜,以此赏之。後选入,侍讲东宫。
《宋书》曰:西南夷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
《梁书》曰:武丁贵嫔。武帝镇樊城,尝登楼以望,见汉滨五彩如龙。下有女子,擘纟光,则贵嫔也。帝赠以金环,纳之,时年十四。
《後魏书》曰:咸阳王禧弟树,字秀和,位宗正卿。後奔梁,武帝尤器之。後复归魏。初辞梁,其爱姝玉儿以金指环与树,常着之,寄以还梁,表必还之意。朝廷知之,俄而赐死。
《拾遗录》曰:吴主潘夫人以火齐指环挂石榴枝上,因其处台,名曰环榴台。时有谏者云:“今吴蜀争雄,还刘之名将为妖乎!”权乃翻其名为榴还环台也。
《西京杂记》曰:戚姬以百炼金为区环,照见指,上骨恶之,以赐侍儿。
《益部耆旧传》曰:刘宠丧母,时危乱,坟墓发伤。宠乃矫母令:“家贫无财,惟有手上金环。卖造墓供送。免发掘。”
《西戎传》曰:大宛国人深目对厕,娶妇人,以金同心指环为聘。
《外国杂俗》曰:诸问妇许婚,下全同心指环,保同志不改。
《林道记》曰:林邑王献金指环於吴主。
《胡俗传》曰:始结婚姻,相然许,便下金同心指环。
《扶南传》曰:扶南有讼者,煮水令沸,以金指环投汤中,然後以手探汤。其直者,手不烂;有罪者,入汤即焦。
《茅君传》曰:勾曲山上有神芝五种。求之法,当以三月登山,赍金环二双,启以奉誓,如此者三,以为盟也。必得芝草,投环於石间,忘顾念。
《集灵记》曰:王讠,琅邪人也。仕梁,为南康王记室。亡後数年,妻子困於衣食。岁暮,讠见形谓妇曰:“卿困乏衣食。”撇与之酒,别而去。讠曰:“我若得财物,当以相寄。”後月,小女探得金指环一只。
《甄异传》曰:沛郡秦拊,义熙中至曲阿村,日暮失路,远见火光,投之。屋有少女,因寄宿。晓临别,女以指环与拊,拊去。回顾,乃是冢焉。
卷七百一十九 服用部二十一
粉
《释名》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赤(赤贞切。)粉者,赤也。染粉使赤,以着颊也。
《墨子》曰:禹造粉。
《博物志》曰:纣烧铅锡作粉。
《汉书》曰:广川王去幸姬陶望卿,去疾后昭信谓去疾曰:“前画工画望卿,袒裼傅粉,疑有奸。”
又曰:惠帝侍中皆傅脂粉。
《续汉书》曰:顺帝时,所除官多不次,李固奏免百馀人。此等既怨,共作飞章诬固曰:“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盘旋偃仰,曾无惨怛之心。”
《魏略》曰: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魏略》曰:邯郸淳诣临淄侯植,时大暑,植取水浴,以粉自傅。科头、胡舞、击剑、诵小说,顾谓淳曰:“邯郸生,何如也?”
《韩子》曰:若毛嫱西施之美丽,尾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言先王之仁义,尾於治;明法度,必赏罚,则国之脂泽粉黛。
《淮南子》曰:漆不厌黑,粉不厌白。
《抱朴子》曰:或问涉海之法,答曰:“先於川,次破鸡子一枚,以少粉杂香末合搅水中,则不畏风波。”
又曰:民不信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
《神仙传》曰:真人南极子能含粉成鸡子,吐之数十枚,煮之,鸡子黄中皆有少粉也。
《华阳国志》曰:巴郡江西县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高曜鲜芳。尝贡京师,名为粉水。
《扶南传》曰:顿逊国有磨夷花,末之为粉,大香。
《梦书》曰:妇却饰粉饰为怀妊。
《神农本草》曰:粉锡,一名鲜锡。
《语林》曰:石崇厕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
《汉官仪》曰:省中以胡粉涂壁。
《邺中记》云:石虎以胡粉和椒涂壁,曰椒房。
宋玉《登徒子赋》曰:着粉太白,施朱太赤。
蔡邕《女诫》曰:弘粉则思其心之鲜。
曹植《乐府》曰:御巾粉於君旁,中有藿纳都梁。
傅长虞《感凉赋》曰:珠汗陨於王躬,粉附身而沽凝。
黛
《说文》作□,画眉也。(□与黛同。)
《释名》曰:黛,代也。减去眉毛,以此代其处也。
《通俗文》云:染青石谓之点黛。
《後汉书》曰:明德马后,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
《宋起居注》曰:河西王沮渠蒙逊献青雀头黛百斤。
《楚辞》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长袂拂面,善留客。
脂泽
《释名》曰:泽,人恒枯瘁,以此濡泽之。唇脂,以丹作,象唇赤也。
《广志》曰:面脂,魏兴以来始有之。
《汉书》曰:翁伯贩脂而倾县邑。
又曰:孔奋为姑藏长,清俭,人或讥之,以身处脂膏,不能自润。
《北史□后妃传》曰:晋旧仪,典栉三人,掌宫中栉、膏、沭。
《世说》曰:江淮以北,谓面脂为面泽。
蔡邕《女诫》曰:傅脂则思其心之和,泽则思其心之润。
《冯衍集》曰:衍与妇弟任武达书曰:“惟一婢,武所见,头无钗,泽面无脂粉。”
燕脂
《博物志》曰:作燕支法:取蓝(韦委切。)捣以水,洮去黄汁,作十饼如手掌,着湿草,卧一宿便阴乾。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日,以水洮赤黄汁,尽得赤汁而止也。
《西河旧事》曰:祁连山焉支山宜畜养。匈奴失此二山,乃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渭荷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崔豹《古今注》曰:燕支叶似蒯,花似菖蒲,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红蓝,以染粉为妇却舒色,谓为燕支粉也。
习凿齿《与燕王书》曰:此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之不?北方人彩取其花染绯黄,接其上英者作燕支,妇人用为,颜色可爱。
班固曰:匈奴名妻作阏氏,言可爱如燕支。
的
《释名》曰: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诸侯有群妾者,以次进御。有月事者,止不御,重不口说,故注此於面,灼然而识也。
王粲《神女赋》曰:施华的,结羽钗。
傅玄《镜赋》曰:珥明之迢迢,点双的以发姿。
花胜
《释名》曰:花胜,草花也。言人形容正等,着之则胜。
《续汉书□与服志》曰:皇后入庙,为花胜。上为凤凰,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金绮,镊横簪之。
《山海经》曰:西王母梯几戴胜。
《符瑞图》曰:金胜者,仁宝也。不断自成,光若明月。
《晋中兴书》曰:一名金称,《援神契》曰:“神灵滋液,百珍宝用有金胜。”晋孝武时,阳氏得金胜一枝,长五寸,形如织胜。
卷七百二十 方术部一
养生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传》曰: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听国政。)昼以访问,(问可否。)夕以修念,(念所施。)夜以安薯。於是节宣其气,(宣,散也。)勿使有所地壅闭湫(子小切。)底(音止)以露其体,(湫,集也。底,滞也,露,裸也。宣之则血气集滞而体裸露。)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兹,此也。爽,明也。百度,百事之节。)
《老子养生要诀》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臆之设犹宫室也。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川也,腠(七构切。)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志人能理其身,亦犹明君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即国亡,气衰即身谢。是以志人上士,当施医於未病之间,不追修施於既败之後。故知国难保而易丧,气难清而易浊。审机权可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捐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疽妒。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盖未见其有益也,虽心希妙理,口念贞经,咀(才与切。)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促矣。诚者,所以保和全贞,当须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寿怒,少乐少愁,少恶少好,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浮血;多乐则心神啸Υ,多愁则头面焦枯;多好则气智溃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乾急,多机则智虑沉迷。兹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蚀人之性猛於豺狼。无久行,无久坐,无久立,无久卧,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少劳,食欲长少。劳则勿过,少勿令虚。冬则朝勿虚,夏则夜勿饱。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後。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於人当减算,煞害於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欢,除一恶则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神形安静,灾病不生。仙录必书其名,死籍必消其咎,养生之理,尽在此矣。至於炼琼丹而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此上贞之妙道,非食血越分而修之。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
《庄子》曰:“善养生若牧羊,视其後者而鞭之。周威公曰:“何谓?”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谷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煞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悬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夫守一方之事,至于过理者不及于会通之适者,鞭其后者,去其不及耳。)
又曰: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其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也。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养形神情,果不足以存生。
《文子》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嗜欲,养生之末也。(《淮南子》同。)
《韩子》曰:神不注於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
《吕氏春秋》曰:凡竖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欲。(适,节也。)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蹶也,逆寒疾也。痿辟不能行。)此阴阳不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单(之演切。)热。单热则理塞,(脉则闭节。)理塞则气不达。味从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音坠,惫也。)中大鞔则气不达,以此求长生,其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己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备湿而己矣;其为与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己矣;其为饮食酏(音移)醴也,足以味充虚而己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己矣。此五者,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于性也。
又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之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者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去乎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雾,六者动精,则生害矣。(诸言大者,皆言过制。)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又曰:汤问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曰:“欲取天下,天下可取。身将先取。(身先为天下所取也。)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大宝,身也。)用新弃其陈,凑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反其天年,此之谓真人。昔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於响,於声;善景者不於景於形。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言正诸身也。故反道而身善矣,行义而人善矣。
《淮南子》曰: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重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後患者,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於性。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饮食,和喜怒,便动静,而邪气自不生。岂若忧瘕疵之兴,痤疽之发,而豫备之哉?
又曰: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扌搴取吾精,势若泉源,虽欲勿廪,庸可得乎h囫夫树木,灌以潦水,畴以肥壤,十人养之,一人拔之,则必无馀蘖。况以一国同伐之,虽欲久生,岂可得哉?今盆水在廷,清之终日,未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人神易浊而难清,犹盆水之类也。
又曰:夫水之性清而沙土汨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夫人之所授於性者,耳目之於声色也,鼻口之於芳臭也;肌肤之於寒暖也,其情一也。或通於神明,或不免於痴狂者何也?其所以为制者,异也。是故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矣。智,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人莫鉴於流沫而鉴於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於生铁而窥於明镜者,以其易也。夫惟易且静,故能形物之情性,由此观之用者也。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焉。
又曰:圣人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准修绳,曲因其当。夫喜怒者,道之邪;悲忧者,德之失;好憎者,心之过;嗜欲者,性之累。夫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惊怖为狂。忧悲多悉,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性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爱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
《抱朴子□内篇》曰:夫太元之山,难知易求。不天不地,不沉不浮;绝险缅邈,崔巍崎岖;和气烟,神童并游;玉井泓窈,灌溉延休;百二十官,曹府相由;离坎列位,玄芝万株;绛树特生,其实如珠;金玉嵯峨,醴泉出隅;还年之土,甘其清流;子能修之,松乔同俦。此一山也。长谷之山,杳杳巍巍。玄灵飘飘,玉液霏霏;金紫之房,在乎其隈;愚人竞往,至皆死归;有道之士,登之不衰;彩服黄精,以致天飞。此二山也,古贤之所秘,子精思之。
又曰: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贵要,博见而择善。偏胁事,不足必赖也。又好事之徒,各伏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帷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惟行气足以延寿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惟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惟奇药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能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又曰:余祖鸿胪,少时当为临氵允令,云此县有民家世寿考,或出百岁,或八九十。後徙去,子孙转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後亦累世寿考。由此乃觉是宅之所为,而不知何。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况乃炼丹砂而服之乎?
又曰:人亦有不病者,各有所制摄生。食不欲饱,眠不欲扇,星下不卧。里语曰:“人在人间,日失一日。”如牵牛以诣屠所,描帏一步,去死转近也。夫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蝼蚁之粮,终与尘埃合体,令人怛然心热。求生之志,何可不营?
《新论》曰: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从其学养生却老之术。君惠曰:“龟鹤称三千岁,以人之才,何乃不如虫鸟耶?”
《白虎通》曰:男子六十闭房户,所以辅衰故,重性命也。
《会稽典录》曰:王充年渐七十,乃作养生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闭明塞聪,爱精自辅,服药导引,庶几获道。
《刘根别传》曰:取七岁男齿女,与己劲垢合烧,服之一岁,则不知老;常为之,使老有少容也。
嵇康《养生论》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减,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五丈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夭其年也。五者无於胸中,则信顺日深,玄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所归也。
又曰:夫为稼於阳,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於焦烂,必一溉者後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心,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夫种田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于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知也。薰辛害同,豚鱼不养,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是嗜,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腑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内外授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神仙传》曰:彭祖云:“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己。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身也。美色淑姿,安闲性乐,不致思欲之感,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养视听之欢,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恐下才之子不识事宜,流遁不还,故绝其源,故经有“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过,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授鼹聋,味令口爽”。言若能节宣其宜,抑扬其通塞者,不减年算而得其益。凡此之类,譬犹水火,可否失,反为害耳。人不知其经脉损伤,血气不足,肉理空疏,髓脑不实,体己先病,故为外物所犯,因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凡远思氰唷伤人,忧愁悲哀伤人,喜乐过量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人所伤者其众,而独责房室,不亦惑哉?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道养神气,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残折之期。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天地昼离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精气和合者有四,故能生育万物,不知穷极。人能则之,可以长存。次则有服气得其道,则邪气不能入,治身之本要也。其馀历藏导引之术,及念体中万神有含影中形之事,不然于心志也。人能爱精养体,服气炼神,则万神自守。其不然者,营卫枯疲,万神自逝,非思念所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