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52 页/共 737 页
《晋书□安帝纪》曰:广州刺史吴隐之,字处默。少有孝行,遭母忧,哀毁过礼。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之母,扬州刺史殷浩之妹,聪明妇人也。隐之每哭,康母辄辍事流涕,悲不自胜。既而语康伯曰:“汝後若居铨衡,当用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追隐之。
《晋中兴书》曰:征北大将军褚裒遣督护王堪迎流民,军次岱陂,为石遵所破,死伤过半。裒还京,闻哭声甚众,问:“何哭之多?”左右曰:“岱陂之役也。”裒耻恨,发疾而薨。
沈约《宋书》曰:刘慎,字德愿,为秦郡太守。德愿为性粗率,世祖所狎侮。上宠姬殷氏葬毕,至墓,谓德愿曰:“卿哭贵妃若悲者,当加厚赏。”德愿应声便号恸,抚膺擗踊,涕泗交横。上甚悦,以为豫州刺史。上又令医术人羊志哭殷氏,志亦呜咽。他日有问志者:“卿那得此副急泪?”志时新丧爱姬,答曰:“我尔日哭亡妾耳。”
崔鸿《前燕录》曰:高商,渤海人也。刚毅严重,好学有事,为范阳太守。闻兄开战没,悲哭呕血,病不能起,扶杖乃行。慕容俊召见,商泣,谓左右曰:“自古友于之笃,未有如商者也。”拜昌黎太守。商泣曰:“臣兄亡於此郡,臣故不忍为之。”俊愍而授辽西。
《陈书》曰:张昭有至性,及父卒,兄弟并不衣锦帛,不食盐、醋,日惟食一升麦屑粥而已。每一感恸,必致呕血。邻里闻其哭声,皆为之涕泣。
《隋书》曰:周罗进授大将军。其年冬,帝幸雒阳。陈主卒,罗请一临哭,帝许之。送至墓所,葬还释服而後入朝。帝甚嘉尚,世论称其有礼。
《唐书》曰:有郑人唐衢者,应进士,久而不第。能为歌诗,意多感发。见人文章有所伤叹者,读讫必哭,涕泗不能已。每与人言论,既相别,发声一号,音词哀切,闻之者莫不凄然泣下。尝客游太原,属戎帅军宴,衢得预会。酒酣言事,抗音而哭,一席不乐,为之罢会,故世称唐衢善哭。其为名流称重如此。终不登一命而卒。
又曰:李光弼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拔赵郡。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
又曰:韦昭度知政事,与李奚并命。时宰相崔昭纬专政,恶李奚之为人,降制之日,令知制诰刘崇鲁哭麻以沮之。
《晏子春秋》曰:景公游临淄,闻晏子卒,公乘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又乘。比至国,四下而趋。行哭至,伏尸号曰:“今天降祸齐国,不加寡人,加於夫子,社稷危矣,百姓谁告?”
《文子》曰: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列子》曰:李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不哭。(尽生性之道,以至於亡故无所哀。)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生不幸而死,故可哀也。)
又曰:将阴梦火,将病梦食,饮酒者忧,歌舞者哭。
又曰:韩娥东之齐,过逆旅,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
《孟子》曰: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韩子》曰:子产晨出,闻妇人哭,抚其御手而听之。有间,使执而问焉,则手杀其夫者。异日,御问夫子何以知之,曰:“凡人之於其所亲爱也,始疾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夫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奸也。”
《淮南子》曰:故哭之发於口,涕之出於鼻,此皆愤於中而形於外也。
又曰:杨子见衢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韩诗外传》曰: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於道旁。孔子避车而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悲也?”皋曰:“吾失之三:少而好字,周流诸侯,以後吾亲,失之一也;高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失之二也;少择交游,寡於亲友,老而无托,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又曰:孔子出游少原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使弟子问焉。妇人曰:“向者刈蓍薪,亡吾簪,吾是以哀。”弟子曰:“刈蓍薪而亡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悲伤亡簪也,哀其亡故。”
贾谊《新书》曰:邹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吟三月。四境之邻於邹者,士民向方道而哭,沽家不售其酒,屠者罢刑而归,遨童不讴歌,舂者不相杵。
《博物志》曰:文王以周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见一妇人甚美,当道哭曰:“我东太山女,嫁为西海妇,而灌坛令当路,有道德,吾不敢以风雨过。”
《列女传》曰:齐人杞梁袭莒,战而死,其妻乃就夫尸於城下,哭之七日而城崩,妻遂投淄水而死。
车频《秦书》曰:苻登率万人直到姚苌营下,同声向哭,哀号动地。苌心恶之,与其众议,亦哭相应。
《说苑》曰:孔子晨立堂前,闻哭者声音甚悲。孔子援琴鼓之,其音同也。孔子出,颜回曰:“今者有哭,其音甚悲,非独哭死,哭生离也。”孔子曰:“何以知之?”回曰:“以九山之鸟知之。”孔子使人问之,曰:“今者父死,家贫,卖子以葬。”
又曰:季康子谓子游曰:“仁人者,爱人乎?”曰:“然。人亦爱之乎?”曰:“然。”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之,三月不闻竽瑟。”
又曰:鲍叔死,管仲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臣父子也?”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刘向《说苑》曰: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颜色犁黑、手足胼胝者在後。舅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返国,夫子不喜而哭何?”对曰:“笾豆茵席,所资者也,而弃之;颜色犁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者也,而皆後之。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有不与舅氏共之者,有如河水。”
《魏文典论》曰:上洛都尉王琰,获高以封侯,其妻哭於内,为琰富贵更取妾故也。
《语林》曰:王武子葬,夕孙子荆哭之甚悲,宾客莫不为垂涕。哭毕,向灵座曰:“卿常好驴鸣,今为君作驴鸣。”既作声似真,宾客大笑,孙闻笑,顾谓曰:“诸君不死,令王武子死乎?”宾客莫不皆怒,须臾之间,或悲或笑或怒。古诗曰:“啼呼哭泣,如吹胡笳。”
卷四百八十八 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泣
《说文》曰:泣,无声出涕也。
《易》曰: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诗》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又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礼记》曰:高子羔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
又曰: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左传》曰:楚令尹子玄欲蛊文夫人,为馆於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置馆於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又曰:叔孙聘於宋。宋公与之宴,饮酒,乐。宋公使昭子右坐,相泣。乐祁佐,退而告人曰:“今兹君与叔孙,其皆死乎?吾闻之,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何以能久?”
又曰:宋公子地有白马四。公嬖向。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地怒,使其徒夺之。惧,将走。公闭门而泣之,目尽肿。
《国语》曰:叔向见司马侯之子,抚之而泣曰:“自其父死也。吾蔑与比而事君。昔者其父始之,我终之;我始之,夫子终之。”
《史记》曰:荆轲与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渐离击筑,轲和而歌之於市中,相乐,已而相泣,傍若无人。
又曰:戚姬爱幸,生赵王如意,尝从高祖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如意为太子。
又曰:窦皇后兄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年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之长安,闻皇后新立,广国上书自陈。后言之文帝,召见,具言其故。於是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又曰:汉高帝欲自击陈,蒯成侯周纟泣曰:“始灭秦,定天下,未尝自行。是为无人可使者乎?”
《汉书》曰:上朝东宫,赵谈参乘,袁盎伏车前曰:“闻天子所共六尺舆,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馀载。”於是上遣下,谈泣下车。
又曰:李陵与苏武别,置酒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诀。
又曰:高祖破黥布,军还过沛,置酒沛宫。酒酣,上慷慨伤怀,泣下数行。
《东观汉记》曰:更始害齐武王,光武饮食语笑如平常,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泣涕处。
又曰:来歙与盖延攻公孙述将王玄,破之。蜀人大惧,使刺歙,歙未死,驰告盖延。延见歙,伏悲不能仰视。歙叱曰:“故呼卿,欲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死。
又曰:章帝东巡狩,祠泰山,还,幸东平王宫,涕泣沾襟。
《楚汉春秋》曰:惠帝崩,吕太后欲为高坟,使从未央宫坐而见之,诸将谏,不许。东阳侯垂泣曰:“陛下日夜见惠帝冢,悲哀流涕无己,是伤生也。臣窃哀之。”於是太后乃止。
《吴志》曰:孟宗为骠骑,朱据军吏将母在营,既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谢母,母曰:“但当自勉之,何足泣也。”
《晋书》曰:羊祜卒,南州人罢市,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隋书》曰:李穆从太祖击齐师於邙山,太祖临阵堕马,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俱出。贼见其轻侮,谓太祖非贵人,遂缓之,以故免。既而与穆相对泣,顾谓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
又曰:李崇字永隆,英果有筹算,胆力过人。初以父贤勋,封回乐县侯。时年尚小,拜爵之日,亲族相贺,崇独泣。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於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於孝养,是以悲耳。”贤由此大奇之。
《孔丛子》曰:费子阳谓子思曰:“吾念周室将灭,涕泣不可禁也。”子思曰:“然。今以一人之身,忧世之不治,而涕泣不禁,是忧河水之浊而以泣清之也,其为无益莫大焉。”
又曰:子高曰:“泣有二焉:大奸之人以泣自信,妇人懦夫以泣著爱。”
《尸子》曰:曾子每读《丧礼》,泣沾襟。
《吕氏春秋》曰: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岸门,邑名。)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释天下若释ε,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曰:“今君听谗人之言,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国从此削乎?”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入秦。
《说苑》曰:圣人於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今满堂饮酒,有一人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又曰:禹出见辜人问而泣之,左右问其故,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吾为君,百姓皆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又曰:蔡威公闭门而哭,三日泣尽,继以血。其邻窥墙问曰:“何故哭悲?”答曰:“吾国且亡。吾闻:病之将死,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不可为计谋。吾数谏吾君不用,是知将亡。”
《续晋阳秋》曰:司马文王问刘禅曰:“颇思蜀不?”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郄正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有以答。”会王复问,禅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望,无日不思。”因闭眼。王曰:“何乃似郄正语耶?”禅惊视曰:“如尊命。”
《汝南先贤传》曰:蔡顺母畏雷,後卒,每有雷震,顺辄环冢泣曰:“顺在此。”
王充《论衡》曰: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涕泣於途者,人或问:“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
又曰:苏秦、张仪学从横之术於鬼谷先生,先生曰:“能说我泣出,则能分人主之地矣。”秦说鬼谷先生,泣沾襟。
刘向《新序》曰:周舍事赵简子。居无几,舍死,简子与诸大夫饮酒酣,泣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惟惟,不如周舍之谔谔。自舍死,未尝闻吾过也,吾国几亡乎!是以垂泣也。”
《文士传》曰:张叔序,字彦真,遇党锢去官。道逢其友人,相与语天下云:“嫉害忠良,岂但道之不行,恐将不免。”二人相向而泣。有老人过,嗟曰:“二大夫何泣之悲哉!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罗网高悬,忧在机後,泣将何及?”二人欲与之语,不顾而去。
梁□较型《泣赋》曰:秋日之光,流子以伤。露离披而杀草,风清冷而绕堂。虑尺折而寸断,魂一逝而九伤。欷潺兮沫袖,泣呜咽兮染裳。寻夫景君齐山,荆公燕市,孟尝闻琴,马迁废史。少卿悼躬,夷甫伤子。皆泣绪如丝,讵能仰视!
後汉张奂《与张公超书》曰:下笔怆恨,泣先言流。
悲
《毛诗》曰: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
《家语》曰:闵子三年之丧毕,见孔子,孔子与之琴,抚弦切切而悲。
《史记》曰: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已尽得楚矣。”乃悲歌慷慨。
范晔《後汉书》曰:明帝尝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忻对。既寤,悲不能寐,明旦遂率百官上陵。帝徒步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恸悲泣,右皆泣,莫能仰视也。
《吴录》曰:张武父业为郡门下掾,还家,遇贼斗死。武时幼,不识父,每至节日,辄持父遗剑到亡处设祭,悲动路人。
《吴志》曰:顾雍为相十九年,年七十六卒。初疾微时,权令医赵泉视之,拜其少子济为骑都尉。雍闻,悲曰:“泉善别死生,吾必不起,故上欲及吾自见济拜也。”
《晋书》曰:羊祜乐山水,每因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岁後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望必与此山俱傅。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
《庄子》曰:宋桓侯筑苏宫,使蔡讴。(为土唱也。)观者数百倍,去之无有悲色。君乃赏蔡。
《吕氏春秋》曰:周有申喜,亡其母,闻乞人歌於门下而悲之,动於颜色,谓门者内乞人歌者,自见而问焉。与之语,是其母也。
《淮南子》曰:木叶落而长年悲。
《列女传》曰:鲁七室邑之女者,(一邑七宫也。)过时未人。当穆公之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傍人闻之,心莫不为之惨惨者。邻人妇谓曰:“何啸之悲,欲嫁乎?吾为子求偶。”七室女曰:“岂为嫁人故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而太子少也。”
《秦州记》曰:陇西郡东一百六十里得陇山,山东人西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楚辞》曰:悲者秋之为气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汉□李陵《与苏武书》曰:胡地玄冰,边士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梁庾信《哀江南赋》序曰:“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啼
《尔雅》曰:猩猩小而好啼。(郭璞云:声似小儿啼。)
《左传》曰:齐襄公田于贝丘,见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
《汉书》曰:王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宫人妇人啼呼曰:“当奈何!”
《东观汉记》曰:刘盆子,字季。年十五,被徒跣,卒见众拜,恐怖啼泣。
又曰:乐恢,字伯奇,父亲为县吏,有罪,令欲杀之。恢年十一,常伏寺东门外冻地,昼夜啼泣,令乃出亲。
《魏略》曰: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晋书》曰:桓温,字玄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
《蔡琰别传》曰:琰在胡中十三年,有二男舍之而归,作诗云:“家既迎兮当归宁,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风俗通》曰:桓帝玄嘉中,妇人作啼妆者,薄拭目下作啼处。起梁冀家,天下皆效之。天戒若曰:冀妇女将收啼也。
《语林》曰:董昭为魏武帝重臣,後失势文、明世,入为卫尉,昭乃厚加意於侏儒。正朝大会,侏儒作董卫尉啼,面言昔太祖时事,举坐大笑。明帝怅然不怡。月中为司徒。
又曰:胡广本姓黄,五月生,父母置诸瓮中,投之于江。胡翁见瓮流下,闻有小儿啼声,往取,因以为子,遂登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