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54 页/共 737 页
《左传□僖上》曰: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王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後乎?王赐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
又《成下》曰:晋侯使郄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郄氏其亡乎?礼,身之也。敬,身之基也。郄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蜀志》曰:杨戏性简惰省略,未尝以甘言加人,遇情接物,书苻指事,希有盈纸。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蔡邕《劝学》曰:瞻彼顽薄,执性不固,心游目荡,意与手互。
《嵇康与山涛书》曰: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傅,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性复疏懒,筋驽内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非大闷痒,不能梳也。每当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志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曰颓,任实之情转笃。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有不堪者七也。
迷忘
《说文》曰:迷,惑也。忘不识也。
《易□坤卦》曰:先迷,後得,君子有攸往。
又《复卦》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国语》曰:仲尼谓桓子曰:“丘闻之,木石怪夔魍魉。”(魍魉,山精,好呼,迷惑人也。)
《史记》曰:汉败楚於垓下,项王乃上马,麾下壮士骑从八百馀人,夜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汉书》曰:玄帝为太子,体不安,忽忽善忘,不乐。诏使王褒等皆之太子宫娱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复乃归。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後宫贵人左右皆诵之。
又曰:李广随大将军击匈奴,语其麾下曰:“广结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迷失道,岂非天哉!”遂自刎。
《魏略》曰:夏侯霸闻曹爽被诛,而征西将军夏侯玄又徵,以为祸必将转相及,心既内恐;又霸先与雍州刺史郭淮不和,而淮代玄为征西,霸尤不安,故遂奔蜀。南趋阴平而失道,入穷谷中,粮尽,杀马步行,足破,卧岩石下,使人求道,未知所之。蜀闻之,乃使人迎霸。
《晋中兴徵祥说》曰:海西公即位,忘设豹尾。夫豹尾,仪服之主,大人所以豹变也。而海西公非可,宜忘之。天若曰:海西凡庸,不可以主社稷,故忘其豹尾,示不能终也。
《山海经》曰: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而黑理,(,楮也,皮中作{氏巾}也。)其华四照,名曰迷,佩之不迷。
又曰:历小之山,其山多。是木也,方茎圆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楝,(亦木名,子如指头白而粘,可浣衣,音楝也。)服之不忘
《搜神记》曰: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类,长七尺,能作人行,善走,名“犭段”,一名“马化”,或曰:“ㄑ猿”。伺行道人有後者,辄盗取以去,人不得知。此物能别男女气臭,故取女,而男不知也。取去而共为家室,其无子者,终身不得还。十年之後,形皆类之,意亦迷惑,不复思归。产子者,辄抱送还其家。产子皆如人,有不养者,母辄死也。
《广州记》曰:庐山有山桃,大如槟榔,形亦似之,色黑而味甘酢。人时登山采拾,止得於上饱啖,不得持下,持下辄迷不得返。
《述异记》曰:南康南野有东望山,民三人上山,顶有湖清深,又有果林,周四里许。众果毕植,间无杂木,行列整齐,如人功也。甘子正熟,三人共食致饱。讫怀三枚,欲以示外人。回旋迷,不能得路,即闻空中语云:“速放双甘,乃听汝去。”投所怀甘於地,转盼即见归途。
《新序》曰:晋文公出田,逐兽,入大泽,迷不知所出。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出我且厚赐。”於是遂出。渔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等也?”渔者曰:“鸿鹄保河海之中,厌而从之小泽,必有丸之忧;龟鱼保於渊,厌而出之浅渚,则必有罗网之忧。今君逐兽至此,何行之大远也。”文公曰:“善哉!”
《鬻子》曰:文王问曰:“人有大忘乎?”对曰:“大忘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忘。”
《列子》曰:禹治水土也,迷而失坠,谬之一国。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岭,顶有口,名“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山顶之泉曰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其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妄;长幼侪居,不君不民;男女杂游,不媒不娉;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
又曰: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
又曰: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慧,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臭,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正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况鲁之君子迷之邮?”
《庄子》曰:颜渊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坐忘矣。”仲尼然曰:“何谓坐忘?”曰:“隳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道,此谓坐忘。”
又曰: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具茨山,在荥阳县,今名大隗山。)方明为御,昌宇骖乘,张若、讠朋前马,(前马,言二人先道马。)昆阍、滑稽後车。(言二人从後车也。)至於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遇牧马小童而问途焉。
《尸子》曰:鲁哀公问孔子曰:“鲁有大忘,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忘之小者也。昔商纣有臣曰:‘王子须务为谄,使其君乐。’须臾之乐而忘终身之忧。”
《韩子》曰: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返,为失惑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遂得道。
《楚辞》曰:入溆浦予回兮,迷不知其所如。
刘谥之《迷赋》曰:宠郎居山中,稀行出朝市。来到豫章,因便造人士。东西二城门,赫奕正相似。向风径东征,直去不转耳。
痴
《周书》曰:太公望忽然曰:“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大事不成。”
《左传□成下》曰:晋周子有兄而无惠,不能辩菽麦。
《魏志》曰:许褚,字仲康,长八尺馀,大十围,勇力绝人。褚後事太祖,以褚力如虎而痴,号曰:“痴虎”。
又曰:明悼毛皇后父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
《後魏书》曰:太祖谓尚书崔玄伯曰:“蠕蠕之民,昔来号为顽へ。每来抄掠,驾字牛奔遁,驱犍牛随之。字牛不能前,异部人教其以犍牛易之者。蠕蠕曰:其母尚不能行,而况其子!终於不易,遂为敌所虏。”
《北史》曰:齐皇甫亮所居宅下,标榜卖之。将买者或问其故,亮每答云:“为宅下水淹不泄,雨即流入床下。”由是宅终不售,其淳实如此。
《隋书》曰: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体貌雄伟,美须髯。少时晚成,人多谓之痴,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不痴也。”及长,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
《唐书》曰:窦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又曰:杂端御史最为雄剧,食坐之南设一横榻,谓之“南床”,殿中监察不得坐。注云:亦谓之痴床。言处其上者,皆骄傲自得,使人如痴,故谓之“痴床”也。
又曰:李益与李贺齐名,然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时谓“妒痴”。
《风俗通》曰: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今乃夜籴,明其痴不足也。
《郭子》曰:王长史求东阳,(王蒙,字仲祖。)抚军不肯用。(晋太宗简文帝,先为抚军大将军。)王後疾笃,临终,抚军哀叹曰:“吾将负仲祖於此。”乃命用之。长史人言会稽王痴。(会稽王,简文先封也。)
又曰:王汝南少无婚处,自求郝普女。(郝氏,襄城人,父匡,字仲时,一名普,洛阳太守。)司空以为痴,(司空,昶也。)会无往婚对其音乐便许之。
《世说》曰:任育,字长年,少甚有令名,自过江,便失志。下饮,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有怪色,乃自申明云:“问饮为热?为冷?”尝行从棺邸下度,流涕而悲。王丞相闻之曰:“此是有情痴。”
《语林》曰:王蓝田,少有痴称。丞相以地辟之,既见,无他问。问来时东米几价,蓝田不答,直张目睨王。公曰:“王掾不痴,何以云痴?”
应璩《新诗》曰:汉末桓帝时,郎有马子侯。自谓识音律,请客鸣笙竽。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左右伪称善,亦复自摇头。(马子侯为人颇痴,自谓晓音律,黄门乐人更往嗤诮。子侯不知名《陌上桑》,反言《凤将雏》,辄摇头欣喜,多赐左右钱帛,无复惭也。)
《虞翻书》曰:此中小儿,年四岁矣,似欲聪哲。虽虾不生鲤子,此子似人欲为求妇,不知所向,君为访之,物怪老痴,誉此儿也。
卷四百九十一 人事部一百三十二
惭愧
《尚书□仲虺之诰》曰:咸汤放桀於南巢,惟有惭德。
又《五子之歌》曰: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郁陶,言哀思也。颜厚,色愧。忸怩,心惭也。惭愧於仁人贤士也。)
《左传》曰:吴公子札请观周乐,见舞《韶》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色,圣人之难也。”
《家语》曰:孔子卫,颜刻、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而令宦者雍渠骖乘,使孔子次,车游过市,孔子耻之。颜刻曰:“夫子何耻?”子曰:“《诗》云:‘觏尔新婚,以慰我心。’乃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汉书》曰:项羽至乌江,亭长舣船待羽,(应劭曰:舣,止也。孟康曰:舣,音蚁,附船着岸。如淳曰:南方谓整船向岸曰舣。)谓羽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亡以渡。”羽叹曰:“乃天亡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亡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哉?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又曰:文帝尝病痈,邓通为上嗽吮之。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莫若太子。”太子入问疾,上使太子痈而难之。已而,闻通尝为上之,太子惭,由是心恨通。
又曰:直不疑,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金,意不疑,不疑曰:“有之。”买金偿。後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
又曰:朱买臣,字翁子,会稽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无歌讴道中。买臣逾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又曰: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韦昭曰:柔践躏轹也。)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後宫可御舟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於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东观汉记》曰:王郎起,上在蓟,郎移檄购。上令王霸至市中募人,将以击郎。市人皆大笑,举手耶榆之,霸惭而去。
又曰:汝南薛苞,字孟尝,丧母,以至孝闻。父娶後妻而憎苞,分出,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已,庐於舍外,旦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於里门,晨昏不废。积岁馀,父母惭而还之。
又曰:王丹,字仲固,京兆人也。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厚。丹乃怀缣一匹,陈之於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
又曰:樊重,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馀,临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又曰:魏霸,字乔卿,仕为光禄大夫。霸妻死,长兄更为霸取妻。送至官舍,霸笑曰:“年老,儿子备具矣。何空养他家老为?”即自入辞其妻,奉案前,因跪曰:“夫人视老夫复何中,而遂失计,义不敢屈。”即拜而出。妻惭求去。
又曰:卓茂为丞相史,尝出,道中人有认茂马者。茂问:“亡马几时乎?”曰:“月馀矣。”茂自知畜马数年,解马与之,挽车而去。后日,马主自得其马,惭愧诣府,叩头谢归焉。
又曰:淳于恭,字孟孙,北海人。以谦俭雅让为节。家有山田橡树,有盗取之,恭助为收拾。载之归,乃知其所盗,载橡还之,恭不受。人有盗刈恭禾者,恭见之,念其愧,自伏草中,至去乃起。
谢承《後汉书》曰:梁冀奏诛李固,固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倾覆大事,後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於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
袁山松《後汉书》曰: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善用兵,饮食舍止,必先将士,然後乃安。兵曹有受赂者,嵩曰:“公素廉清,必资用乏。”乃出钱赐之,吏羞惭而自杀。由是,众皆乐为致死。
《魏志》曰:曹仁讨关羽於樊,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禁等七军没。禁遂降吴。文帝践祚,权遣禁还。帝引见禁,须皓白,形容憔悴。欲遣使吴,先令谒高陵。帝豫於陵图画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又曰:陈矫为尚书令。明帝即位,车驾常卒至尚书省门,矫跪问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返。
《晋书》曰:朱冲,字巨容,南安人也。少有志行,闲静寡欲,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邻人失犊,乃认冲犊以归,後得犊於冰下,大惭,以犊还冲。
又《王羲之传》曰:时刘琰之为丹阳尹,许询常就琰之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询曰:“若此保全,殊胜东山。”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保此。”羲之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必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又曰:嵇绍尝诣齐王□咨事,遇□燕会,召董艾、葛等共论时政。艾言於□曰:“嵇侍中善於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耶!”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於後。绍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有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大惭。
又曰:《庾亮传》:初,亮所乘马有的颅,殷浩以为不利於主,劝亮卖之。亮曰:“曷有己之不安而移之於人!”浩惭而退。
又曰:《王羲之传》:素与王述不协。先是,王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其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
《晋中兴书》曰:王恭尝宴於司马道子室,尚书令谢石为吴歌,恭曰:“居端右之重,集宰相之座,而放妖俗之音乎!”并有惭色。
又曰:荧惑守南斗经旬,王导谓陶回曰:“南斗,扬州分,为荧惑守之,吾当逊位以厌此谪。”回答曰:“公以明德作相,辅弼圣主,宜亲忠贞,远邪佞,而与桓景造膝,荧惑何由退舍!”导深愧之。
《宋书》曰:王惠,陈郡谢瞻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群从造惠,谈论锋起,文史间发,惠时相酬应,言清理远,瞻等惭而退。
又曰:谢晦为荆州都督,甚有自矜之色,将之镇,诣从叔光禄大夫瞻别。问晦年,答曰:“三十五。”瞻笑曰:“昔荀中郎年二十七为北府都督,卿比之,已为老矣。”晦有惭色。
又曰:何尚之在家常着鹿皮帽,及拜开府,天子临轩,百僚陪位,沈庆之於殿廷戏之曰:“今何不着鹿皮冠?”庆之累辞爵命,朝廷敦劝甚切,尚之谓曰:“主上虚怀侧席,讵宜固辞。”庆之曰:“沈公不效何公,去而复还也。”尚之有愧色。
又曰:顾凯之为尚书吏部郎。尝於太祖坐论江左人,言及顾荣,袁淑谓凯之曰:“卿南人,性怯懦,岂作贼?”凯之正色曰:“卿反以忠义笑人!”淑有惭色。
《唐书□娄师德》:初,狄仁杰未为宰相时,师德尝荐之,及为宰相,不知师德荐己,数排师德,令充外使。则天尝出师德书表示之,仁杰大惭。谓人曰:“吾为娄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娄公远矣。”
《晏子春秋》曰:景公置酒太山之阳。酒酣,公四面望,喟然叹泣数行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死耶!”左右泣者三人曰:“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晏子搏髀,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公怒曰:“子何笑也?”对曰:“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公惭而更辞。
《吴越春秋》曰:季札去徐而归,行于道,逢男子五月被裘,采薪於道傍。有委金一器,季札见之,忽不入意,顾谓薪者曰:“来取此金!”薪者曰:“君举止何高,视何下也!五月被裘采薪,宁是拾金者乎?”札惭於斯言,下车礼之,曰:“何子衣之鄙而言之雅也!子姓为何?”薪者曰:“君皮相之士,何足以告姓字乎?”季扎有惭色。
又曰:吴师入郢,阖闾既妻昭王夫人,又及於伯嬴。伯嬴,秦康公之女,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伯嬴操刃曰:“妾闻天子,天下之表也;公侯,一国之仪也。天子失制则天下乱,诸侯失节则国危。今夫妇之道,固人伦之始,王教之端也。今吴去仪表之行,从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训民乎?妾闻生以辱者,不如死以荣者,使吴王弃仪表则无以生存,一举而两仪辱,妾以死守之,不敢命也。且凡欲近妾者,为乐也;近妾而死,何乐之有!先杀绐又何益於君王?”於是吴王惭耻,遂退还舍。
《博物志》曰:宋国有田夫,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茎芹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涩於口,忄於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而止。
《列女传》曰:河南羊子妻,不知何氏女。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
《郑玄传》曰:玄在袁绍坐,汝南应邵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仲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邵有惭色。
《江表传》曰:孙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公计,今以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
《会稽典录》曰:邵员,字德方,馀姚人。与同县虞俊邻居,员先不知俊。十馀年,俊至吴,与张温、朱据等会,清谈干□,温等敬服,於是吴中盛为俊谈。员闻而愧曰:“吾与仲明游居此屋,曾不能甄其英秀,播其风烈,而令他邦称我之杰。”
又曰:郑弘守阳羡郡,乡民有弟用兄钱者,为嫂所责。未还之,嫂诣弘,弘为叔还钱,兄闻之惭愧,自系於狱。遂遣其妇赍钱还引,弘不受也。
又曰:沈勋身自耕耘,以供衣食。人有盗获其禾,勋见而避之。明日,更收拾送致其盗者,愧惧,赍还不受。
又曰:陈嚣与民纪伯为邻,伯夜窃蕃嚣地自益。嚣见之,伺伯去後,密拔其蕃一丈以益伯。伯觉之,惭惧,既还所侵,又却一丈。
桓子《新论》曰:昔宣帝时,公卿大夫朝会庭中,丞相语次言:“闻枭生子,子长,食其母乃能飞,宁然耶?”有德贤者应曰:“但闻乌子反哺耳!”丞相、大尉自悔其言之非也。群士皆少丞相,而多彼贤人之言有益於德化。是故君子掩恶扬善,鸟兽尚为之讳,而况於人乎!
《风俗通》曰:陈国有张伯阶,弟仲妇炊于灶下,至井上谓伯阶:“我今日妆宁好不?”曰:“我伯阶。”妇大惭愧。其夕,时伯阶到更衣,妇复逐牵其背曰:“今且大误,谓伯阶为卿。”答曰:“故伯阶。”
《语林》曰:明帝函封与王公,开诏,末云:“勿使治城。”公知既视,表答曰:“伏读明诏,似不在臣。臣开臣闭,无有见者。”明帝甚愧,数月不欲见王公。
《孔丛子》曰:陈胜既立为王,其妻之父兄往焉,胜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无加礼。其妻之父怒曰:“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送,不顾,王心惭焉。
《吴王春秋》曰:管仲病,桓公问:“恶乎属国?”管仲曰:“使隰朋可尽逐易牙、竖刁等。”管仲死,尽逐之,而食不甘,官不治,朝不肃。三年,公皆召而返之。公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有妇人逾垣入而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曰:“何?”对曰:“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公慨然出涕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