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22 页/共 737 页

《後魏书》曰:崔光韶家足於财,而性俭吝,衣弊马瘦,食味粗薄。始光韶在都,同里王蔓於夜遇盗,害其二子。孝庄诏黄门高道穆令加检捕,一方之人,家别搜索。至光韶宅,绫绢钱布,匮箧充积。议者讥其矫啬。 《郭子》曰:王丞相性俭,即帐下甘果,盈溢不散,涉春烂败,都督白之,公令拾去。敕云:“慎不可使大郎知。”大郎名悦,字长豫。 《晋书》曰:和峤家产殷富,拟於王者。然性至吝,以是获讥。杜预公为峤有钱癖。 《後魏书》曰:和跃清河人也,为平昌太守。家巨富而性吝啬,理钱数百斛。其母季春思堇,惜钱不买。 卷四百三十二 人事部七十三 慈爱 《说文》曰:慈,爱也。 《释名》曰:慈,字也。 《韩诗外传》曰:夫为人父者,心怀慈仁之爱,以畜养之。爱子不詈,髦子不笞。 《礼记□学记》曰:夫慈者,所以使众也。 《左传□昭五年》曰: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 《孝经援神契》曰:母之於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宋均曰:火则自绝,甘则分。) 《家语》曰:孔子曰:“明君心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以优柔之。” 《汉书》曰:翟方进少为郡小吏,号迟钝,因病归,欲游学,後母愍其志,而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之。 谢承《後汉书》曰:杨彪子循为曹操所杀。後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列女传》曰:魏孟阳之女,芒卯之後妻也,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爱慈母。前妻中子犯魏王令,罪当死。慈母忧感悲哀,带因减赤。人有谓慈母曰:“人不爱母,何为忧惧勤劳如此?”母曰:“其父为其孤也,而使妾为之继母,如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何谓慈乎?”魏王闻之,高其义,赦其子而复其家。自此之後,五子亲侍慈母。 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 《韩子》曰:爱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生。贵功者,於事仁。 《淮南子》曰:尧立孝慈,使民如子弟。 《说苑》曰:魏文侯封太子挚於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闻子问,不可谓慈。臣愿奉使,侯何所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仓唐纟北犬,奉晨凫,文侯赐太子衣一袭,令以鸡鸣时致之。太子发筐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具驾,君侯召我也。”唐来不受。太子曰:“《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文侯大喜,仓唐一使文侯为慈父,挚为孝子。 潘岳《西征赋》曰:夭赤子於西安,坎路侧而瘗之。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日之期。虽逸厉於延吴,实潜恸於余慈。 《蔡邕书》曰:邕薄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陆则对座,食则比豆。 恭敬 《说文》曰:恭,肃也。 《释名》曰:恭,供也,自持也。亦言供给事人,敬警也。 《易□小故翟》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於恭。(取过於礼,而不为害。) 《易□系辞》曰:君子致恭,以存其位。 《易□文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尚书□五子歌》曰:居民上者,奈何弗敬? 《毛诗□小弁》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 又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 《大戴礼》曰:昔禹见耕者五偶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 又曰:昔武王践祚,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不履影。 《礼记□曲礼》曰:君子恭敬蹲节,退让以明礼。 又《檀弓上》曰: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杀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於狐突曰:“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图,谋。)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又《少仪》曰:宾客主恭,祭祠主敬。 又《乐记》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 又《哀公问》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令而恭敬。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又《经解》曰:恭俭庄敬,《礼》教也。 《左传□宣上》曰:晋灵公不君,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而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触槐而死。 又《襄二十三年》曰:季氏以公□为马正,(贾逵曰:马正,家司马。)愠而不出。闵子马见之,(闵子马,曾大夫闵马父也。)曰:“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恭敬父命,何常之有!”公□然之。敬恭朝夕,恪居官次。 又《昭七》曰:正考父佐戴、武、宣,(三人皆宋君也。)三命滋益恭。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俯恭於伛,伛恭於偻。)循墙而走,(言不敢安行也。)亦莫余敢侮。” 《论语》曰: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又曰: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又曰: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又曰:子禽语子贡曰:“子之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 《家语》曰:孔子曰:“恭则近礼,尧舜笃恭,以王天下。” 又曰:颜渊将西游宋。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而已矣。恭则近於礼,忠敬则人爱。” 《史记》曰: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薄多壮,又难治。然则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 《汉书》曰:万石君石奋,其父赵亡,徙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高祖与语,爱其恭敬。奋积功劳,孝文时太中大夫。恭勤,过宫阙门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 《魏略》曰:常林少单贫,带经耕锄。其妻自担饷馈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过於宾客。 《吴书》曰:顾悌,字子通。待妻子有礼,常夜入晨出,希见其面。常疾笃,妻出看之,悌命左右,自扶起冠帻。 王隐《晋书》曰:庾衮执事有恪,与弟子治藩,跪而受条。其人曰:“今在隐屏,先生胡不踞?”衮乃揖而延之,正席而坐。告之曰:“何以幽显,易其操者乎?” 《樊英别传》曰:英尝病卧便室中,英妻遣婢拜问,英答拜,或问之,英曰:“妻,齐也。 《说苑》曰:鲁有恭士,名曰机泥,行年七十,其恭甚益。冬日行阴,夏日行阳,一食之间三起。见衣裘褐之士,则为之礼。鲁君问曰:”机子年甚长矣,不可释恭乎?”泥对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斧钻加於泥者,何释恭为?” 又曰:赵简子乘弊车瘦马,衣设羊裘。其宰谏曰:“车新则安,马肥则往来疾,狐格之裘温且轻。”简主曰:“吾非不知,吾闻君子服美则益恭,小人服美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小人之心也。” 知 《易□系辞》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礼记□中庸》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论语□公冶长》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卫大夫宁俞。) 又《雍也》曰:知者乐水。 又曰:知者动。 《尔雅》曰:距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丹穴之人知。 《史记》:秦使王稽於魏。知范雎贤,载入秦。至湖,穰侯至,劳稽,曰:“君得无与诸游子俱来?”稽曰:“不敢。”即别去。雎曰:“吾闻穰侯知士也,其见事迟,向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於是下车走,行十馀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人,乃止。 又曰: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弟也。滑稽多知,秦人号曰:“知囊”。 又曰:胨错以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知囊”。 又曰: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雄雌。”汉王笑谓曰:“吾宁斗知不斗力。” 《汉书》曰:陈婴者,东阳令史也。少年杀其令,相聚邑中,从之者得二万人。欲立婴为王,婴母谓曰:“吾为乃家妇,闻先故未曾贵,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属,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亡为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 范晔《後汉书》曰:鲁恭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知囊”。 干宝《晋纪》曰:桓范出赴曹爽,宣王谓蒋济曰:“知囊往矣。” 《晋中兴书》曰:王允之,字渊猷,年在总角,从伯敦深知之。尝夜饮,允之辞醉,先眠。时敦将谋作逆,因允之醉,别床卧,夜中与钱凤计议。允之已醒,悉闻其语,恐或疑,便於眠处大吐,衣面并污。凤既出,敦果照视,见其眠吐中,以为大醉,不复疑之。 《华阳国志》曰:任文孙,字文公,阆中人。初,武檐山石折,文公曰:“噫!西方知士死,吾其应之。”遂卒。益部为之谚曰:“任文公,知无双。” 《文子》曰:神者,知之渊也,神清则知明。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则心平。 《庄子》曰:巧者劳,知者忧。 《尹子》曰:两知不能相救,两贵不能相临,两辩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 《商君书》曰:知者见於未萌。 《申子》曰:知均不相使,力均不相胜。 《吕氏春秋》曰:目之见也籍於照,心之知也籍於重。 《淮南子》曰:知之以知权者,人英也。 又曰:裨谌出郭而知,以成子产之事。 《新序》曰:魏文侯曰:“知士者,国之器也。国有知士,则无诸侯之忧。” 桓谭《新论》曰:杨子云何人耶?答曰:“才知开通,能入圣道。汉兴以来,未有此也。” 《论衡》曰:其知如倾,其德如山。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以乃能自通。 又曰:刘子骏,汉朝知囊,笔墨渊海。 袁子《正书》曰:杨子曰:“庄周何人哉!”袁子曰:“太而不俭,重而畏祸,知人也。” 孙卿《知赋》曰:血,气之释也;志,意之荣也。百姓待之,是谓君子之知。 聪敏 《论语□公冶长》曰: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汉书》曰:桑弘羊,雒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为侍中。 谢承《後汉书》曰:应奉读书,五行并下。 《九州春秋》曰:夏侯渊为刘备所杀於阳平。曹公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备拒险守峡,王欲还,晨☆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杨修便曰:“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王欲还也。”引还。 《吴志》曰:顾谭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 《後魏书》曰:祖莹,字玄珍,十二为中书学生。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仍置《礼》於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沈约《宋书》曰:刘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 《益部耆旧传》曰:何祗补成都令,使人投算,听其读,而心计不差升合,其精如此。 《费别传》曰:于时军国多事,众务烦猥。识寤过人,每读书记,粗举目暂视,已充其数。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不废也。董允代为尚书令,欲则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纡滞。允为叹曰:“才力相悬若此之远。” 《说苑》曰:昔邹忌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邹忌,为设妙辞,淳于三称,邹忌三知之,如应响。淳于等辞诎而去。故所以尚干将莫耶者,贵於立断也;所以尚骐骥,为立至也。是以聪明敏捷,欲人之入也。 《世说》曰: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题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魏武谓修:“卿解不?”答曰:“解!”魏武帝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乃曰:“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齑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帝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不如卿三十里。” 《世说》曰:人饷食魏武帝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题上为“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一口,何疑?” 强记